○張景明 閆海濤
學術界對民間美術的分類可謂多樣,有用途說、質地說、制作工藝說、造型說、藝術門類說等,目前尚未有統(tǒng)一的分類方法。民間美術主要是通過物質載體來表現,還有作為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的道具。因此無論是哪一種分法,都不能概括民間美術的全部內容。只有從美術創(chuàng)作形式進行分類,才能將民間美術的所有內容表現出來,具體可分民間繪畫、剪紙、雕塑、皮影、刺繡、織錦、印染、陶瓷、木作、玩具、編結、金屬制作、民俗用品以及其他藝術形式的道具等。那么作為東北地區(qū)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目前而言沒有包括織錦和印染兩項,其他的都有所觸及,特別是繪畫、剪紙、雕塑、皮影、刺繡與服飾比較突出。從民間美術的縱橫時空去考察,具有實用美觀性、歷史傳承性、原生本真性、民族民間性、傳播交流性、區(qū)域結構性等文化特征。
目前,學術界對民間美術的分類可謂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致有七種分類法。
第一種分類法是張道一先生在《中國民間美術概說》中的觀點,認為:“民間美術歸納為三大類屬:其一,以欣賞、裝飾和點綴生活環(huán)境為主的品類;其二,結合民間傳統(tǒng)禮儀和歲時節(jié)令的品類;其三,以日常生活為主的品類。具體表現在九個方面。(1)年畫花紙(春節(jié)張貼的喜慶故事畫、吉祥寓意畫、風俗畫和用木版印刷的彩色墻紙、喜慶包裝紙等)。(2)門神紙馬(春節(jié)張貼大門上的門神、居室房門上的吉祥畫和民間各類木版神像、祖師爺等)。(3)剪紙皮影(剪紙的窗花、喜花、門箋、鞋花、枕頂花和各路皮影)。(4)陶瓷器皿(各地的瓷器、陶器、沙器和磚陶等用品)。(5)雕刻彩塑(木雕、磚雕、石雕和泥塑、面塑等)。(6)印染織繡(藍印花布、彩印花布和刺繡、挑花、織錦等)。(7)編結扎制(竹編、柳編和燈彩、風箏、紙扎等)。(8)兒童玩具(泥、陶、竹、木、布、紙等材料所制作的各種玩具)。(9)其他(以上八種所不能概括,但很有藝術特色者)。”①
第二種分類法是王樹村先生在《藝林摭珠》中,根據造型與外觀將民間美術分為三類。即“(1)流通于廣大城鄉(xiāng),既有觀賞價值,又含教育意義,但不依附于實用器物上或建筑物上的裝飾或食品上的花樣、包裝紙上的印花等(如中堂畫、門神畫、年畫、影壁畫、紗燈畫、紙編畫、玻璃畫、西洋景、花燈、彩塑、面塑、陶瓷、玩具、棕制戲人、窗花剪紙等)。(2)屬于生活用品或衣、食、住、行等人生所需的各種手工制品(如糕點模子、刺繡花樣子、博戲印畫、影戲人、木偶人、演員臉譜、龍鳳花燭、香蠟包裝花紙、糕點花紙、扇畫、漆盤畫、糊墻花紙、香案木雕、屋宇磚雕、陶瓷人、瓷貓枕、彩印桌圍、衣裝配飾等)。(3)既不依附于各種物品上,又非建筑或器物上的油漆彩畫、雕刻裝飾,也不可作為獨立觀賞的一般繪畫或年畫來懸掛,而是隨著宗教活動,或逢年過節(jié)、祖宗祭日出現于寺廟道觀、氏族祠堂等公共場所者(如佛教‘水陸大齋’道場上懸掛的‘水陸畫’、彩塑神像、木刻紙馬、寺廟壁畫、道釋經卷畫、全神畫像、瓷塑神佛、朝衣大像、紙扎轎馬、西裝酥油塑像、唐卡、脫模小佛、嘛呢旗、納西族佛像、白族佛像、塑神稿樣等)”。②
第三種分類法是鄧福星先生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神像卷》的序言中,根據功能學原理分為六類。即“(1)供奉類(祭祀供奉活動中的用品、用具)。(2)宅居類(民間宅居或聚落周圍的亭橋樓牌和陵墓建筑,及附著其上的裝飾,包括室內的家具陳設)。(3)服飾類(用以裝飾自身的服裝鞋帽及各種用品)。(4)器用類(生產生活中富有造型意義的器具)。(5)貼飾類(主要指年畫、剪紙類等)。(6)游藝類(民間游藝活動中器具或場景布置用品,主要指娛玩活動中的各種道具)”。③
第四種分類法是《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中,按照類別分為六大冊。(1)繪畫,包括繪刻年畫、民俗版畫、畫工字畫、水陸畫、塑神秘譜、神佛唐卡、玻璃瓷畫、燈屏絹畫、諸般雜畫等。④(2)雕塑,包括泥塑、磚雕、石雕、木雕、陶瓷雕塑、面塑等。⑤(3)剪紙,包括居室剪紙、歲時節(jié)令剪紙、人生禮儀剪紙、巫術剪紙、祭祀剪紙、服飾剪紙等。⑥(4)玩具,包括古代玩具、淮陽泥泥狗、浚縣泥咕咕、方城石猴、天門吹糖、長沙棕編、鳳翔彩繪泥塑、新絳布虎、千陽布枕、合陽花饃、高密叫虎、玉田泥娃、邯鄲棒棒人、濰坊風箏、北京刀馬人、北京兔兒爺、北京棕人、毛猴、北京曹氏哈氏風箏、東北泥玩、無錫阿福、嘉興蠶貓、南通板鷂、廣州紙盔、佛山陶塑、泉州紙扎、建水陶塑、平塘陶哨、黃平泥哨、成都澆糖人等。⑦(5)演具,包括面具、木偶、皮影等。⑧(6)飾物,包括銀飾、玉飾及象牙雕刻等。⑨
第五種分類法是顧森等在《中國民間藝術》將民間美術分為七類:(1)織繡;(2)剪刻;(3)畫繪;(4)塑作;(5)編扎;(6)埏燒;(7)雕鐫。⑩
第六種分類法是王平在《中國民間美術通論》中,根據民間美術的概念分兩大類。即“一類是為滿足精神需求而創(chuàng)作的,一類是為滿足生產、生活需求而創(chuàng)作的。滿足精神需求的有:民間年畫、民間剪紙、民間雕塑、民間玩具、民間編結、民間娛樂用品等;滿足生產生活需求的有:民間刺繡、民間印染、民間織錦、民間陶瓷、民間服飾、民居陳設與家具、民間生產工具等”。?
第七種分類法是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潘魯生先生在《民藝學論綱》中,從用途上分為八個方面?!埃?)祭祀類。民眾對民間諸神崇拜所雕刻、繪畫的各類神像、神馬,在祭祀活動中制作的各類面花、紙扎等供品和供具。(2)娛教類。民眾在戲曲文化傳播中所使用的面具、臉譜、皮影、木偶及相關的戲文美術品,以及具有啟蒙教育、開發(fā)智力和審美功能的民間玩具等。(3)裝飾類。民眾對環(huán)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裝飾。主要表現在節(jié)令中的年畫、窗花、布畫、雜畫和室內裝飾品;民眾對自身的裝飾,包括服飾剪紙花樣、鞋樣等。(4)游藝類。民眾在游藝民俗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民間樂舞、舞具、道具、樂器以及相關的樂舞表演形式;民俗活動中常見的燈彩、競技及其它雜藝品等。(5)穿戴類。民眾用來裝飾自身的藝術,主要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服飾、飾品、鞋帽和首飾,以及印染、刺繡、挑花、織錦等服飾用品。(6)起居類。民眾居住的宅舍及與生活有關的其它建筑物,其中包括建筑構件的各種磚、木、石雕刻飾品和室內的家具陳設等。(7)生產類。民眾在日常勞動中所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各種農業(yè)生產工具、交通運輸工具、手工業(yè)工具等。(8)用品類。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各種質材的餐飲廚炊用具、起居用品及其它生活用品等”。
綜上所述,每一種分類方法都有各自的依據,導致了側重點的不同。在各級政府頒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分為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音樂、傳統(tǒng)曲藝、傳統(tǒng)戲劇、民間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中醫(yī)、民俗、雜技與競技,但這里涉及的民間美術范圍并不寬泛,有很多屬于民間美術的種類沒有包含在內。筆者在梳理各家之言的基礎上,根據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形式和東北地域特點,將作為遺產的東北民間美術分為十二類,具體表現在:(1)民間繪畫(包括樺樹皮鑲嵌畫、樺樹皮畫、魚皮鏤刻粘貼畫、農民畫、年畫、布貼畫、根須畫、縫繡畫、葫蘆畫、硬筆畫、無筆畫、指畫、炕圍畫、版畫、烙畫、羊皮畫、建筑彩繪、描金工藝、書畫裝裱技藝等)。(2)剪紙(包括剪紙、刻紙、撕紙、刺繡花樣等)。(3)雕塑(包括紙扎、骨雕、山核桃雕刻和拼貼技藝、冰雕、角雕、面塑、木雕、泥塑、彩燈、匏器制作、松花硯雕刻、布偶、石雕、根雕、蛋雕、玉雕、瑪瑙雕、煤精雕、琥珀雕等)。(4)皮影(包括各種皮影的制作和道具)。(5)刺繡與服飾(包括魚皮衣制作、狍皮制作、枕頂繡、衣飾繡、荷包繡、地毯織造、各民族服飾制作等)。(6)陶瓷(包括黑陶制作、粗陶泥塑制作、缸窯燒造技藝等)。(7)木作(包括樺樹皮船制作技藝、鄂倫春族斜仁柱營造技藝、漆糊酒容器技藝、橡木酒桶制作技藝、民族樂器制作技藝、鄂溫克族撮羅子建造技藝、滿族木屋建造技藝、朝鮮族民居建筑技藝、蒙古包制作技藝、達斡爾民居營造技藝、勒勒車制作技藝、樺樹皮制作技藝、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弓箭制作技藝、達斡爾獵刀制作技藝、木刻楞制作技藝、榆鼓制作工藝、鄂溫克族鹿哨制作技藝等)。(8)玩具(包括青牛葫蘆、風箏、達斡爾族哈尼卡——紙偶等)。(9)編結(麥秸工藝、革兀革拉制作技藝、柳編技藝、稻草編制、高粱桿哨、草編技藝、繩編技藝等)。(10)金屬制作(包括青銅鏡透光工藝、鐵制品制作技藝、錫雕、銀銅器制作技藝等)。(11)民俗用品(與民俗活動有關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各種用品,如朝鮮族花甲禮中的服飾和面塑、蒙古族婚禮中的服飾、社火中的服飾和道具、朝鮮族農夫節(jié)中的生產工具等)。(12)其他藝術形式的道具(與音樂、舞蹈、戲劇相關的道具,如蒙古族馬頭琴、拉弦樂器、鄂溫克族口弦琴、木偶戲中木偶、高蹺、龍舞中龍道具等)。
東北民間美術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出現了用鳥類肢骨、貝殼、獸牙、小礫石組成的裝飾品。新石器時代,人類在社會生產中,根據生活的需要發(fā)明了陶器、玉器、骨器、磨制石器等用具或工具,從而產生了最初的原始美術品。隨著人類審美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原始美術創(chuàng)作有了固有的發(fā)展形式,如彩陶和彩繪陶、仿生玉器、祭祀禮器等在原始社會中都脫穎而出。到了夏商周以后,美術得到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無論是形式、造型、風格,還是制作技藝、審美觀念都有長足的進步,從而形成了各階層的美術形式,如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宗教美術、民間美術等。特別是民間美術作為一切美術形式之源,雖然在古代社會中并非作為主流,但其創(chuàng)作群體比較廣泛,藝術資源在廣大的農村、牧區(qū)、林區(qū)根深蒂固,并為其他的美術形式所吸收和容納,以至明清時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民間美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歸納起來有實用美觀性、歷史傳承性、原生本真性、民族民間性、傳播交流性、區(qū)域結構性等。
民間美術的實用美觀性,就是指民間美術來自于民間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之中,在創(chuàng)作中首先要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然后才上升到審美的領域。民間藝人充分利用當地價廉物美的材料作為創(chuàng)作原料,憑借對生活情景、傳統(tǒng)圖案、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的敏銳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各種質地、造型的美術作品,并且以實用為第一目的,在此基礎上為了愉悅心理和精神的需要而又具有審美價值,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實用功能是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的前提,同時在審美意識中不能忽視作品的實用價值。在實用美觀性方面,東北地區(qū)作為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的交錯分布的地區(qū),各種文化適應于農田環(huán)境、草原環(huán)境、森林環(huán)境,民間美術作為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創(chuàng)作的作品必須具有適應各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實用功能,同時又兼?zhèn)湟欢ǖ膶徝纼r值。如吉林東豐農民畫、遼寧大連莊河農民畫、黑龍江綏棱農民畫等,都是在農耕文化的背景下而產生,用于裝飾屋內的環(huán)境,并描繪農民生產、生活的情景。內蒙古科爾沁蒙古族民間剪紙、巴爾虎服飾、扎魯特刺繡、阿魯科爾沁旗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等,這又是適應游牧生活產生,用于裝飾、穿著、出行等,屬于實用性的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同時以草原上常見的動植物作為造型題材,起美化生活的作用,集實用性和審美性為一體。黑龍江黑河市鄂倫春族樺樹皮鑲嵌畫、哈爾濱樺樹皮畫、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和根河市樺樹皮制作技藝、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車制作技藝、鄂倫春自治旗斜仁柱制作技藝等,充分利用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赫哲族生活在森林環(huán)境中的樺木和河流資源,制作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出行用具等,用動物、植物、幾何形等象征性和借鑒性的紋樣作為器物的裝飾,反映出適應于漁獵文化而創(chuàng)作的實用美觀性的民間美術品。
民間美術的歷史傳承性,就是指民間美術的發(fā)展歷史與延續(xù)。從東北地區(qū)美術出現的歷史來看,最早可追溯到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彩陶、陶塑、石雕、木雕、骨雕、煤精雕都有一定的進步。各古代民族誕生以后,美術創(chuàng)作包括金銀、銅鐵、陶瓷、玉石、骨牙、漆木、皮革、刺繡、繪畫、建筑等內容,各民族或相互繼承,或相互影響,留下了豐富的民間美術遺產資源。近現代的各種民間美術遺產,最短的也有三代以上,并以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群體傳承、學校傳承等“活態(tài)”傳承的方式流傳至今。如大連莊河剪紙,代表人韓月琴、孫秀英,以家族傳承為主,師徒傳承少。韓月琴家族傳承譜系為王宋氏(1875年生)、盧宋氏(1873年生)——王淑芝(1907年生)——韓月琴(1940年生)、韓月娥(1930年生)、韓月鳳(1938年生)、韓月巧(1942年生)——孫盈秋(1964年生)、劉洋(1983年生)四代,其中第四代的劉洋為師徒傳承。近年來,韓月琴在莊河市河東小學,孫秀英在明星小學,分別確定了各自的民間剪紙技藝傳承基地,在其他的小學中也開設剪紙課,因而莊河剪紙已成規(guī)模。莊河譜繡的傳承人楊傳浩,其家族先祖在清乾隆年間族內開始繡作品,主要是為有錢人家繡制,采取了母教女、婆傳媳的傳承方式,一代傳一代,直到現在,其傳承譜系為楊錢氏(祖母,1870年生)——劉潔清(母親,1899年生)——楊傳浩(現在的傳承人,1938年生)——楊雪梅(女兒,1965年生)——楊歡(孫女,1999年生)五代。早在1930年,莊河女子師范學校就開設了“家事課”,主要科目就是刺繡工藝品,對民間譜繡藝術起到推廣作用。
民間美術的原生本真性,就是指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的真實本原,是原生態(tài)地反映出作品的真實性。民間美術一旦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探索其最初的生存環(huán)境,追尋其原生態(tài)的文化內涵。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原生態(tài)的追求,與民俗學探求本真性有密切關聯,即包括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實性和媒介化民俗的真實性兩個方面。民間美術有很多內容反映了民俗活動的某種文化現象,在創(chuàng)作中必然有其最原始的狀態(tài),保留有原初的民俗或民族文化。但是,在民間美術的傳承過程中,當從身體傳承、技藝傳承轉換到由文字或其他載體記錄傳播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或多或少的失真,加之隨著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傳承也會發(fā)生變異,從而會失去一定的原生態(tài)下的本真性。如古代東胡系民族的樺樹皮制作技藝,最早可追溯到東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仿樺樹皮制作的筒形陶器,后來的鮮卑、契丹、室韋、蒙古等民族都有發(fā)達的樺樹皮制作技藝,從工藝到造型幾乎一脈相承,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制作工藝。在近現代,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滿族等民族都繼承了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和制作工藝,并且在建筑、交通及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廣泛地使用。所以說,用樺樹皮創(chuàng)作的民間美術品由于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藝術風格和制作工藝。但在當今的傳承過程和隨著諸民族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樺樹皮制作無論是造型、工藝、用途都發(fā)生了變化,更多地向旅游產品轉化,特別是手工技藝逐漸弱化,導致了樺樹皮制作技藝的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學者、媒體等介入,強調要保留包括民間美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和本真,促進了各級政府對原生態(tài)文化遺產保護區(qū)的建立,使之定型、固化,來提取民間美術的本真。但迄今為止,宣傳和研究的較多,真正落實的則較少,因而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已。因此,必須挖掘民間美術的原生本真性,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使其保持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民間美術的民族民間性,是指每一個民族或村落都有自己特色的民間美術形式,反映了各自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如蒙古族服飾、滿族刺繡、鄂倫春族的狍皮工藝、鄂溫克族的樺樹皮器、赫哲族魚皮衣等,都是各個民族創(chuàng)作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美術形式。東北地區(qū)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歷史上先后形成了東胡民族系、肅慎民族系、穢貊民族系,包括了東胡、肅慎、穢貊、烏桓、鮮卑、靺鞨、高句麗、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古代民族,近現代有滿族、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錫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因而民間美術帶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點。如長白山滿族剪紙,多表現滿族男女人物、薩滿崇尚與神靈崇拜、生活習俗、生產習俗、婚喪習俗等,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特色。造型獨特,剪紙中的人物多是正面站立、左右對稱,五官陰剪,男人的長辮子可折到背面去,人物的身子和腿是雙層的,可站立。剪技獨特,有許多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剪紙技藝,人物、動物身上多不打毛,常用香火燒出動物的眼睛和花紋,用炭黑畫出紋飾,隨意自然。還用紅松明子煙熏出黑地白畫的“年畫”,形成鮮明的藝術個性。材料獨特,滿族剪紙一般不用紙,而是用樹皮、樹葉、包米窩等材料代紙來剪,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滿族剪紙常常不是剪,而是撕,以手代剪,撕紙線條彎曲,有毛邊,別具一格。突出了東北民間美術的民族性特點。
民間美術的傳播交流性,是指一個民族或區(qū)域內創(chuàng)作的民間美術與其他民族或區(qū)域的美術形式進行造型、題材、技藝等方面的交融。每一個民族或區(qū)域內的民間美術在發(fā)展中都有延續(xù)的過程中,但不是靜止不變,而是與其他民族或區(qū)域的民間美術必然發(fā)生相互的借鑒、吸收、融合,來豐富本身的美術形式。在東北地區(qū)的民間美術遺產中,有許多都是從外地傳入與本地的美術形式交融而形成的。如黑龍江方正剪紙,由于受滿族薩滿教文化的影響,在題材上多為神靈造像、圖騰性質的動植物、人物故事等,當薩滿教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以后,中原地區(qū)的剪紙技藝也傳入方正縣,將一些象征吉祥、美好心愿的題材融入到方正剪紙中,使其具有多民族的藝術風格。大連瓦房店市復州皮影,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河北灤州皮影藝人和山東登州皮影藝人傳入形成南北兩派,以歷史傳說、風土人情、人物典故、傳統(tǒng)戲目為表演內容,在遼南的藝術形式中獨樹一幟。丹東寬甸八河川皮影戲,起源于清朝晚期的“王氏皮影”,1865年舉家從山東遷入寬甸境內,后移居八河川鎮(zhèn)。從清末民國初到20世紀60年代,“王氏皮影”在寬甸、鳳城、本溪、岫巖、桓仁等地,每年要演出數百場。逢年過節(jié)、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往往少不了搭臺唱影。大連莊河剪紙,始于唐朝,明清時期開始流行,民國初年達到了興盛,由于中原、山東等地移民的大量涌入,接受外來剪紙藝術的熏陶,在表現形式上既體現出北方剪紙粗獷渾厚的特點,又兼容了南方剪紙細膩精巧的風格。營口陳氏面塑工藝是山東菏澤面塑的一個分支,道光末年,陳氏先人從山東逃荒到遼南華銅落戶,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一面做木活,一面搞泥塑和做面活,主要是祭祀品和隨葬品用的面魚、神蟲、棗花饅頭以及各類面花等,并一直延續(xù)到現在。
民間美術的區(qū)域結構性,指因地域形成的民間美術及構成。東北地區(qū)地處“白山黑水”之間,在大興安嶺山脈以南、以東、以西的延伸地帶,在區(qū)域分布上相對獨立,形成了明顯的地域文化,導致了民間美術地域性的形成。從民間美術的形式來看,是其依附的物質載體,即質地,如金屬、陶瓷、玉石、紙張、綢布、皮木、泥土、植物纖維等,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不同的民間美術種類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功能,主要表現在歲時節(jié)慶、人生禮俗、交際交往、宗教信仰等方面,還有民間藝人的審美情趣、傳承技藝等,即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內容。這些物質與精神要素構成了民間美術的結構性。如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流行于吉林長白山地區(qū),品類繁多,針法多樣,繡工精道,流傳普遍,由于地理因素、民族因素使該地的民間刺繡藝術在學習漢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多以花草、鳥獸、魚蟲、人物、戲劇、文字、符號為題材,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平安、婚姻美滿、多子多壽等深刻的文化含義。通榆縣闖關東年畫是一項有關東北木版年畫制作技藝的文化遺產,清代隨著山東李姓木版年畫世家李祥攜兒子闖關東來到吉林西部白城通榆落腳,開始了“關外”(指東北)木版年畫的生產過程。在創(chuàng)作中開始使用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的版畫制作工藝,早期以木版印刷為主,兼用套紅、套藍、撲灰等技法,后期又以膠版印刷為主,制作技法融合了中原地區(qū)與東北地區(qū)的風格。遼源市沙氏木雕是以沙德全家族的手工木雕技藝為代表的民間老作坊雕刻手藝的匯聚,沙氏祖先于清光緒中期闖關東來到東北,并把在山東老家開創(chuàng)的木雕手藝帶至東北,開始了沙氏民間手工雕刻生涯。主要以東北長白山各種優(yōu)質木材為原料,結合山中的平整石片、金屬等材料,使用浮、立、鏤、透等技法,雕造出獨具一格的沙氏手工藝品,以手法新穎、作品題材廣泛成為東北民間木藝的典型代表。這些民間美術的創(chuàng)作形式,突出了東北區(qū)域的特點,并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為一體,構成了民間美術的主要內容。
總之,民間美術的分類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原則可循,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劃分,不能拘泥于某一種分類方法,只要能全面而完整地反映民間美術形式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都可以去劃分。筆者就是以現有東北民間美術的種類,結合美術形式與地域特點,將東北民間美術劃分為12類,其目的就是盡可能地將所有民間美術都表現出來。同時,從東北民間美術的文化特征看,無論是實用美觀性、歷史傳承性、原生本真性,還是民族民間性、傳播交流性、區(qū)域結構性,都是中國民間美術完整體系中的一部分,在民間美術發(fā)展史上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東北地區(qū)與朝鮮、韓國、俄羅斯、蒙古國等國家相鄰或近鄰,處于東北亞的核心區(qū)域。因此,研究民間美術的分類及文化構成對東北亞區(qū)域文化的交流將會起到促進作用。
[本文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東北地區(qū)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保護與開發(fā)研究》(批準號12 Y J A 760090)階段性成果]
①張道一《中國民間美術概說》,《美術長短錄》,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2年,第286頁。
②王樹村《藝林摭珠》,《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繪畫卷》,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年,第6-7頁。
③鄧福星《序言》,《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神像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第7頁。
④王樹村《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繪畫》,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年。
⑤薄松年《中國民間美術全集·雕塑》,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⑥程征《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年。
⑦李寸松《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玩具》,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⑧周林生《中國民間美術全集·演具》,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⑨唐緒祥《中國民間美術全集·飾物》,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年。
⑩顧森等《中國民間藝術》,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1992年。
?王平《中國民間美術通論》,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9頁。
?潘魯生《民藝學論綱》,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