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陽明心學對黃省曾人格心態(tài)和文學思想的影響

      2014-09-29 20:02:34
      文藝評論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陽明心文學思想心學

      吳 瓊

      黃省曾(1490—1546),字勉之,號五岳山人,是明中期一位博學多才的文人。他的一生貫穿弘治、正德、嘉靖三個時期,其與明中期文壇的許多名流都有密切而頻繁的交往,而其復雜的人格心態(tài)與獨特的文學思想則與陽明先生所倡之心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

      黃省曾傾心于陽明心學對其任心自適的人格心態(tài)之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儒家提供給士人的,是一種功利主義的外向型選擇,士人自然可以用儒家種種理論進行修身,自我提升,但其最終的旨歸是為了服務國家;宋明理學,尤其是朱子哲學,盡管它也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但其更多的是講求通過理來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完善人格境界,用外在的理來指導人生實踐。而陽明心學與二者不同之處在于,它有兩個層面的內(nèi)涵,一是要堅持儒者救世濟民的傳統(tǒng)責任,二是要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虛明靈覺,不受外物沾染,獲得良知之超越境界。因此,陽明心學便為包括黃省曾在內(nèi)的諸多士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人生天地,他們即使在不能通過科舉躋身仕途、振耀王庭的情況下,能夠獲得生命的豐足、自我的快適,仍然能夠?qū)崿F(xiàn)不朽的人生情結(jié)。因此,在接觸陽明心學后,黃省曾的人格心態(tài)無疑更向著任真自適一面傾斜。

      “無可無不可”的超越境界使黃省曾終于能夠從履考不中的現(xiàn)實中解脫出來,原來,著書立說以成一家之言一樣可以獲得人生的意義、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甚至可以獲得不朽的名聲。出處進退之間不必再受更多的委屈和折磨,適時獲取實惠的人生樂趣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座右銘》中,黃省曾重新對自己的人生下了定義:“虛靜養(yǎng)天齡,宣節(jié)與候通。恬淡而卓守,砥厲戒圜同。出也澤九方,處則樂而終?!雹龠@出處進退皆能自得其樂的人生理想便是直接受到陽明心學影響的結(jié)果。

      黃省曾一生酷愛遨游山水,每到一地賞景,必賦詩以助興。心學之良知境界作用于外在的山水,便使黃省曾形成了對生生萬物的真切體驗、豐富了對自然山水的審美感受,同時也使這種自適之樂不再僅限于對客觀景物的欣賞,更使其內(nèi)心之情境得以充實和飽滿。因此,黃省曾才反復申述自己必周游五岳的原因:“小子所以長思緬慮而必之乎五岳也。五岳之地,仆豈徒之?蓋將撰造一家之言,登諸竹簡,藏諸名山,以付于來哲耳。不亦俊偉光世也哉!……夫五岳小子必游,游且必以圣賢之道發(fā)之于文,以成一家之言。歸于故鄉(xiāng),仍親農(nóng)作于南海,以竊附乎向長、梁鴻之末,則仆之志愿畢矣?!雹?/p>

      成就一家之言同黼黻盛世一樣,都可以實現(xiàn)俊偉光世的人生理想,而將圣賢之道發(fā)之于文,又是黃省曾一生所追求之最高目標,因此,省曾從心學處受惠可謂多矣!吳中的隱逸傳統(tǒng)在這里又可以與心學之自得境界相聯(lián),徜徉山川、躬耕隴畝不再僅是消極避世的自全之法,而是實現(xiàn)人生理想后實實在在的欣然快適。

      在黃省曾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多次提及這種“瀟灑”、“灑然”、“宴然”的心境:

      山人種竹當清軒,攀弄修篁心灑然。春搖紅日醉芳醑,夜掃明河橫素弦。泠風蕭颯聽來好,翠影嬋娟對可憐。平生制得玄洲曲,借爾吹簫秦女邊。③

      落日惠山生紫煙,參差龍剎俯江天。清觴碧草金巖上,瀟灑春空揮五弦。④

      珠璧窮暮天,賦詩吾自憐。孤獨凄在眼,歲除無一錢。顏色凋青鏡,賤貧心宴然。室人莫交謫,聽我鳴清弦。⑤

      在前兩首詩中,黃省曾將良知的超越境界與自然山水結(jié)合,形成了一種意態(tài)風流、飄逸瀟灑的生命情狀,那攀弄修竹、制曲吹簫的生活情趣,那落日紫煙、碧草金巖的美好畫卷,沒有透徹領(lǐng)悟良知境界之人是無法安然享受這人生之樂的。而第三首詩則展現(xiàn)了省曾生活的另外一面。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張燈結(jié)彩、熱舞歡歌,而此時的黃省曾卻因為家無余錢而處在困頓之中。這一冷一熱的對比更突出了詩人生活的凄苦。然而,此詩的情感基調(diào)卻不是立足于這孤獨凄冷的氛圍之中,而是在頸聯(lián)實現(xiàn)了一個轉(zhuǎn)折,“賤貧心宴然”說出的正是省曾富貴貧窮都不能動于心的人格境界。詩人此言不光是自寬自慰,還要撫慰自己的家人,讓他們在清雅的琴音中共同感受這種毀譽富貴不縈于懷的超然境界。

      當黃省曾成圣的志向受阻,無法實現(xiàn)儒家入世的人生理想時,吳中根深蒂固的隱逸傳統(tǒng)便占了上風。他也像唐寅、祝允明等人一樣,追求世俗的享樂生活,但他卻絕不風流放蕩。因為黃省曾始終還在關(guān)心著世運和文壇的動向,他在接受陽明心學后,更是把重心放在了著述問學等事上,因為這一樣可以實現(xiàn)成圣的志向和不朽的理想。因此,他的任真自適中更多的是古之君子的作風,這與完全耽溺于物質(zhì)享受中之人是不同的。

      在陽明心學的影響下,黃省曾逐漸形成了一種重視主觀性靈的文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觀念。這種文學思想的形成,又與其接受心學所形成的人格心態(tài)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陽明心學作為一種哲學體系,它的出現(xiàn)是為了解決士人在明中期生存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和困境,而陽明選擇的解決方式就是改造士人心態(tài)??梢哉f,陽明并沒有以解決任何實際的文學問題為主觀目的,盡管他對文學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但那也只是作為一種陪襯出現(xiàn)的。然而,心學對文學所造成的客觀影響卻是巨大而深遠的。

      心學主張關(guān)注個體情感、個體生命之價值,陽明拈出“良知”這個哲學概念,首先就是強調(diào)“良知不在心外”,它是心之本體,心之虛靈明覺。因此,對良知的強調(diào)實際就是要求遵循本心、從心靈出發(fā)觀照萬事萬物。反映在文學思想中,就是左東嶺所說的:“良知說對其(王陽明)詩學觀念的影響首先體現(xiàn)在心與物的關(guān)系上?!雹蘧忘S省曾來說,他一生酷愛山水之游,心學首先就通過山水自然進入到他的內(nèi)心,使其進入到一種虛明靈覺的主觀境界中,由對外在景物單純的欣賞而轉(zhuǎn)入到審視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體悟生命之真諦。他筆下的山水自然、人情物態(tài),豐富飽滿,他不再把自然當成純粹的承載客體,而是注重人與自然冥合無間的情感體驗,“水尋滄海去,云抱碧山來”⑦,“日含山氣落,云抱水容移”⑧,“芳草無心迷客徑,桃花著意帶流川”⑨等詩將云、日、水、芳草、桃花等自然物象擬人化,使之具有濃濃的人情味和情感意識。在虛明靈覺的良知境界中,一切都是真誠自然的,主觀心靈的灑落和豁達成就了一種真實適意的人生態(tài)度和處世方式,而這種心境又利于培養(yǎng)對文學的審美情趣,感受藝術(shù)的真和美。

      黃省曾注重主體心靈與客觀物象之間的融合,而又要時時突出那一念之靈明,強調(diào)主觀性靈作用于客體時所達成的文學效果。個體在觀照自然萬象時,感受到的是生生不息的生之體驗,內(nèi)心回歸到一種原初的狀態(tài)之中,沒有任何偽飾和狡詐。因之,人的內(nèi)心體驗和情感也便躍動鮮活起來,這是建立在心與物統(tǒng)合的哲學基礎(chǔ)之上的文學觀念,正因物之真切無偽,主觀之心靈要想達成虛靈明覺之狀態(tài),便亦只有真實地反映、還原客體世界,從而便形成了一種重視主觀性靈的文學觀念,反映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便是一種真實自然的價值形態(tài)。

      在黃省曾看來,詩與文的本質(zhì)相同,首先都是以闡發(fā)性情志趣為旨歸的:

      詩者,神解也,天動也,性玄也。本于情流,弗由人造。故虞書顯為言志,泗夏標之嗟嘆,蓋重詞復語不出,初源迭韻,盈篇悉形,一慮觀之,三百自可了。如古人構(gòu)唱,直寫厥衷,如春蕙秋蓉,生色堪把,意態(tài)各暢,無事雕模;若末世風頹,橫添私刻,矜蟲斗鶴,遞相述師,如圖繒翦錦,飾畫雖妍,割強先露,故實雖富,根荄愈衰,千葩萬蕊不如一榮之真也。⑩

      夫文者,所以發(fā)闡性靈、敘詔倫則、形寫人紀、彰泄天化,物感而言生,聲諧而節(jié)會,乃玄黃之英華,而神理之自然。譬彼霞輝星彩,匪繪而煥,龍章鳳色,不繡而奇,豈出造為?精機妙吐而已。(11)

      黃省曾把詩定義為“神解”、“天動”、“性玄”,是從詩歌本身的自然屬性出發(fā)的;而文所具有的“發(fā)闡性靈、敘詔倫則、形寫人紀、彰泄天化”之功能,也是從重視文學審美功能的角度對其進行界定的。在黃省曾看來,詩和文一樣,都是用來表現(xiàn)個體主觀之性情的,它們從自我心底的最深處發(fā)源,從而是最真實的;要求直抒胸臆,不假雕飾,自然而然地噴薄而出,因而又是最自然的。這實際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文學本質(zhì)之真實,因此強調(diào)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基調(diào)就應是真實自然、發(fā)自本心的;二是表現(xiàn)方法應真實自然,即文中所云之霞輝星彩、龍章鳳色,都不是因為刻意雕飾而彰顯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容不得半分虛假偽飾。文學需要形式技巧,但是這種技巧性的修飾不能妨礙文學本質(zhì)之真誠,否則便不如沒有了。黃省曾在對比古今后發(fā)出感慨:“千葩萬蕊不如一榮之真也!”實際就是要求文學應以表現(xiàn)主觀真誠之性靈為目的和旨歸,強調(diào)一種重視主體性靈的文學思想。

      黃省曾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充分體現(xiàn)了他重視主觀性靈的文學思想,如五律《春泛鏡湖》:“佳麗搖新望,云空鳥不稀。樹春花欲語,山暮日知歸。小棹浮群象,澄波??鸵?。暝余還鏡里,天月借清輝?!保?2)這首詩寫得清麗自然,不帶一絲煙火氣,可謂學謝而又超謝。詩人賦予自然景物以人之情感和意識,使他們時時處處都能與詩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這種交流不再是單向的、被動的,而是雙向互動的,物亦有人之情感,春天了,它們也有想說話的沖動,也會如人一樣進行感知,有欣然、有喜悅,也會舍不得詩人離去。此詩體現(xiàn)了黃省曾對山水自然之愛,以及其閑適自如的心態(tài)。最重要的是,這首詩受陽明心學的影響頗深,詩中的景物都被賦予了人的意志和感情,它們不再是純粹的客觀物象,而是融入了詩人主觀之心性,為其涂上了一抹心靈和情感的色彩。

      又如,五律《南星草堂雜興》:“花瀉最澄溪,霞橫不斷陴。日含山氣落,云抱水容移。游蓋自茲遠,歸琴何太遲。修楊彌望夾,隨步領(lǐng)風吹?!保?3)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共寫了花、霞、日、云、山、水等景物,但又不是簡單地將它們平直堆砌起來,而是賦予這些自然景物以人的意識和知覺,這又是心學重主觀性靈之文學觀念的體現(xiàn)。首聯(lián)中“瀉”、“橫”二字動態(tài)地將落花與晚霞各自之特點展示了出來。落花飄灑在澄溪之上,晚霞橫亙在山與山之間,日光隨著時間的流逝,含著迷迷蒙蒙的山氣,緩緩下落;天邊的云彩懷抱著清清泠泠的水氣,隨風飄移。這一幕美景是詩人自己的主觀體驗,卻完整的通過山水云日傳達出了一種人之情態(tài)和感覺,人與自然冥合無間,達到了一種水乳交融、難分彼此的狀態(tài)。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由景過渡到人,詩人處此勝景之間,只盼能攜一具清琴,于山間微風漫步,靜享天人合一之妙。這首詩不僅表現(xiàn)了黃省曾刻畫山水之功,更重要的是他傳達出的情感體驗和和樂境界。

      這樣的例子在黃省曾的詩歌中還有很多。由此可見,黃省曾重視主觀性靈的文學觀是在陽明心學“良知”說影響下形成的。但黃省曾又對這種影響作了一些自己的生發(fā)和改造,因為陽明心學首先是作為一種哲學體系出現(xiàn)的,它與文學之間畢竟還有著種種差距。尤其是陽明主觀上不愿意過多的涉及文學創(chuàng)作,并以詩文小技的觀念指導自己、影響別人。因此,“良知”說所能體現(xiàn)的詩學觀念就是有限的,或者說是不自覺的。黃省曾則不然,他對陽明心學最大之體悟就在于將“良知”和“情識”聯(lián)系起來,把良知所承載的生命境界、審美情趣、精神品格等用一種更為直觀、更為具象的詩學方式表達出來。這種文學觀滲透進黃省曾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就是對心與物、主體與客體的相互觀照,在山水自然中體驗真實情感,又用自然之情指引著個體感受萬物生生之親和。

      黃省曾較陽明更像一個風流儒雅的文人墨客,而始終不是一個可以翻云覆雨的政治家。省曾受心學之良知境界影響而形成的重主觀性靈的文學思想是他畢生的追求和理想,他一直堅持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前進。如果不能振耀王庭,那就去成就一家之言,在山水之樂中笑傲人生。這未必是心學的全部內(nèi)容,但卻是黃省曾人生的真諦。因此,他才更重視文學的審美本質(zhì)、重視文學怡情悅性的功能,這些都是直接得益于心學所培育的良知境界。陽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創(chuàng)作出那么多富有畫面感和藝術(shù)美的空靈詩作。然而,陽明的文學思想是不夠完整和徹底的,從哲學的良知境界到文學的審美本質(zhì)這顯然需要一個糅合和發(fā)展的過程,缺乏明確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是不可能完美地完成這一轉(zhuǎn)換的。因此,黃省曾強調(diào)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重視主觀之性靈,便不只是一種學習和吸收,更是一種轉(zhuǎn)化和完成。

      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⑩(11)(12)(13)黃省曾《五岳山人集》,明嘉靖刻本,卷四《座右銘》、卷三十《答蔡羽書》、卷十六《對竹軒下》、卷十八《月夜偕高令公次登惠山飲第二泉》、卷六《除夕》、卷十七《二泉》、卷十一《南星草堂雜興》、卷十六《集陸郡伯園》、卷二十五《詩言龍鳳集序》、卷二十六《李先生文集序》、卷十二《春泛鏡湖》、卷十一《南星草堂雜興》。

      ⑥左東嶺《良知說與王陽明的詩學觀念》,《文學遺產(chǎn)》,2010年第4期。

      猜你喜歡
      陽明心文學思想心學
      “知行合一”的當代價值
      新傳奇(2023年16期)2023-05-30 10:48:04
      《東漢文學思想史》《讖緯思潮與漢代文學思想》
      文學與文化(2022年3期)2022-11-19 02:31:38
      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擔當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40
      《紅樓夢文學思想的現(xiàn)代闡釋》
      紅樓夢學刊(2020年2期)2020-02-06 06:15:06
      大數(shù)據(jù)視域下陽明心學主題挖掘及作者發(fā)現(xiàn)研究
      論新時代構(gòu)建共產(chǎn)黨人心學的三重維度
      陽明心學的現(xiàn)代性意蘊
      見心見行 知行合一 “中國藍”新員工培訓中的心學實踐
      “人類智慧與共同命運”首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時尚北京(2016年10期)2016-12-12 04:43:54
      楊簡心學的形成及其浙學精神的展現(xiàn)
      沂南县| 虹口区| 南宁市| 延川县| 墨脱县| 揭阳市| 常德市| 岱山县| 祁连县| 杭锦旗| 新巴尔虎右旗| 皮山县| 昭通市| 集安市| 辰溪县| 惠来县| 大渡口区| 南和县| 诏安县| 剑川县| 冷水江市| 定结县| 霍州市| 广饶县| 中宁县| 左云县| 桦川县| 延津县| 贞丰县| 丰宁| 永昌县| 南皮县| 洪洞县| 东宁县| 夏河县| 马关县| 宣威市| 贞丰县| 仙居县| 惠安县| 青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