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飛
曹丕《典論·論文》提出了“文以氣為主”,后來韓愈又進一步提出“氣盛文宜”之說。所謂“氣”即為一個人內在的氣度、修為、素質、境界、氣象。一個人內在的“氣”充沛豐盈,自然“下筆如有神”,或“大江東去”,或“曉風殘月”。中國古代文人歷來有養(yǎng)氣的主張。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提出:文者氣之所形,氣可以養(yǎng)而致。如何養(yǎng)氣?
一是“行萬里路”:注重人生體驗
喜怒哀樂源于我們對自己生命經(jīng)歷感受感悟后的外在表現(xiàn),真情實感的文章是需要我們對生命成長過程不斷體味體會、反思咀嚼后的自然流瀉,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沒有生活經(jīng)歷的人在家中閉門造車會寫出生動感人、形象逼真的作品,我們也同樣不會相信沒有生活閱歷、生活思考的同學會寫出真情流露、情理兼美的文章。悲歡離合都是人生必然,痛苦快樂定相生相伴。同學們,去經(jīng)歷,去體味吧,“愿你的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二是“讀書破萬卷”:注重閱讀體驗
生命有長度,我們無法體驗生命中的全部滋味。增其生活廣度、厚度、深度,非讀書不可。讀書是學習語文最基本要義,是根,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如此,我們才會馳騁江山千萬里,才能縱橫古今五千年。
同學們,生命有長度,但寫作可以延長我們的生命長度。寫作,記錄生活的點滴,記錄這難忘的歲月,記錄這一去不返的日子。記憶生命就是延長生命的長度,思考人生就是挖掘生命深度,積累感悟則是拓展生命的寬度,只有這樣,我們生命的容積才會增大,生命的內涵才會深刻,人生才更有意義。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這種價值就不僅僅是鍛煉寫作能力那么功利,那么短視。
親愛的同學們,熱愛寫作吧,這就是熱愛生命!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風華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