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際麟
摘 要:遼國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北方少數(shù)民族王朝,雖然存在的時間只有200多年,但遼王朝的體育文化卻非常繁榮,形式的獨一性、歷史的繼承性和創(chuàng)新性,使其在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獨樹一幟。通過對遼代歷史資料的梳理與整合,發(fā)現(xiàn)在遼代體育中,角力、馬球、射柳等活動尤為盛行,形成了具有歷史特色的體育文化。研究遼國的體育文化,對中國古代體育史學的研究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遼代體育;射柳;體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K825.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8-0009-02
遼國政權存在約210年,是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建立政權的少數(shù)民族。遼代體育活動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融合性,對后期元、清體育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角力
角力又稱角抵,中國古代體育活動項目之一,通常為徒手相搏,現(xiàn)代摔跤仍沿用角力之名。角力是游牧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深受契丹人歡迎,一度成為一項全民參與的娛樂活動,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很喜愛。據《遼史·禮志五》記載:“皇帝納后之儀,宴后族及臣、皇族。后族偶飲初,百戲、角抵、戲馬較勝以為樂?!盵1]可見角力運動是當時宮廷重要娛樂活動之一。在遼都城上京的瓦市上,角力也是重要的娛樂表演項目。正因角力運動具有全民性,而且獨具特色,逐漸發(fā)展成契丹的全國性運動,在北方少數(shù)民族廣為流傳,一直延續(xù)至今。角力者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強調力量和靈活性,“眼似閃電,腰如盤蛇,腳似鉆”,角力手腳要配合,以快取勝,使對方猝不勝防,從而爭得主動。
二、馬球
馬球也稱作擊鞠或擊球。選手騎在馬背使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置板,下開一孔為門,而加網為襄,能奪得鞠擊入網襄者為勝”[2]。馬球是一項十分危險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運動,遼國貴族多好這種體育活動。具《遼史·游幸表》記載,遼國歷代皇帝大多每年攜皇族參加馬球比賽活動;圣宗耶律隆緒就曾因“擊鞠無度”而受到諫議大夫馬德臣的阻諫;興宗耶律宗真在景富十一年曾邀宋朝來使在延壽寺觀看馬球。馬球是契丹上層貴族社會的一項特殊體育活動,被賦予很高的地位。有記載說,端午節(jié)帝王在行“拜天禮”之后,便舉行射禮和馬球比賽,這是大遼的風俗之一?,F(xiàn)存的遼代壁畫多有馬球的描繪,“五京都城內均設有專用球場”,可見當時的盛況。同時馬球運動需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壯的體魄,故而這項運動對提高遼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射柳
射柳又稱作琵笆禮,是大遼極富特色的一項體育運動,也是射獵文化的一種。射柳是以柳枝為靶,騎馬奔馳射擊,射中為勝?!妒酚洝ぶ鼙炯o》:“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fā)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shù)千人﹐皆曰善射?!盵3]這是善射的典實。射柳主要是用于祈雨的一種體育季賽活動,時間約在2月至7月間?!哆|史》記載:“若旱,擇吉日行琵琶儀以求雨。前期,置百柱天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实墼偕?,親宰執(zhí)以次各一射。中柳者質志柳者冠服。又翼日,植天棚之東南……子弟射柳?!盵4]可見,射柳在遼代已是規(guī)則明確、全面的體育運動,現(xiàn)發(fā)掘的遼代墓地壁畫上多有射柳場面。因為契丹人是“馬逐水草,人仰重酪,挽強射生”的,故而對于射的體育活動是十分重視和喜愛的。同時射柳也是遼代軍事體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四、射兔、射虎
射兔即用木頭雕成兔子形狀,分兩支隊伍騎馬射兔比賽?!哆|史·禪俗志》記載:“三月三日為上已,國俗,刻木為兔,分朋走馬射之,先中者勝。負朋下馬列跪進酒,勝朋馬上飲之?!盵5]射虎即是射獵老虎,射多者為勝?!哆|史》、《日下舊聞》等史書都曾對此進行過記述?!度障屡f聞·風俗》(卷一百八十)中記載:“遼俗,九月九日打圍,賭射虎,少者為負,熟中九一筵席。射罷,于高地處卓帳,飲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醬伴食之?!盵6]射兔、射虎集射技與騎術于一體,它不僅豐富了遼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具有強身健體之功效。
五、狩獵
狩獵是以各種獵物為生產對象的活動,狩獵從古到今都有,在生產力欠發(fā)達的古代社會尤為突出。狩獵具有生存和娛樂的雙重功能,古代社會以前者為主,在遼代社會則是兩種目的并存的。契丹人是一個典型的馬上民族,長期生活在草原上,食肉飲酪,以肉食為主,狩獵是其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入主中原后仍保持著這一民族生活習慣?!哆|史·游幸表·序》記載:“溯漠以畜牧狩獵為業(yè),猶漢人之務農,生生之資,于是乎出?!盵7]遼代的狩獵活動是一種全民性、無階級性的活動。完顏阿骨打曾有“我國中最樂無如打獵”一說。遼道宗的兒子在一次狩獵中竟射中十只鹿中的九只,可見遼人狩獵技藝之高。且狩獵活動對鞏固契丹族的軍事力量作用很大。
六、捺缽
“捺缽”乃契丹語,譯作納拔、納缽、納寶、剌缽等,相當于漢語中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處的“行在”或“行幸頓宿之所”。《遼史·營衛(wèi)志上》:“有遼始大,設置猶密,居有宮衛(wèi),謂之斡魯朵,出有行營,謂之捺缽?!盵8]《遼史·營衛(wèi)志中》:“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9]大體而言﹐春捺缽設在便于放鷹捕殺天鵝﹑野鴨﹑大雁和鑿冰鉤魚之地﹐最遠到混同江(今第二松花江)和延芳淀(在今北京東南)。夏捺缽設在避暑勝地﹐通常離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或中京(今內蒙古寧城境)不過300里。秋捺缽設在便于獵鹿﹑熊和虎之地﹐離上京或中京也不很遠。冬捺缽設在氣候較不嚴酷而又便于射獵的場所﹐通常在上京以南至中京之間。遼帝在四時捺缽駐留的時間長短不等,每處長則兩月左右﹐短則不滿一月。詩云:“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猛虎不投降?!蓖醵Α斗俳蜂洝罚骸扒鍖幎暝拢希ǖ雷冢┇C秋山,后(肖觀音)率嬪妃從行在側……上親射獵,有虎林而出。一發(fā)而中,群臣皆呼萬歲?!盵10]可見捺缽也是皇家貴族的一項綜合性體育運動。
遼代體育活動既有少數(shù)民族特色,又兼具漢族體育的某些風格,具有民族性、多樣化、豐富性特征。作為北方民族,有選擇地開展一些體育活動,對豐富當時人們生活文化,進而促進其遼代軍事、文化的發(fā)展,穩(wěn)定與鞏固契丹政權有著積極意義。
——————————
參考文獻:
〔1〕(元)脫脫,等.遼史·禮志(卷51)[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
〔2〕(元)脫脫,等.遼史·禮志(卷34)[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卷4)[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
〔4〕(元)脫脫,等.遼史·禮志(卷51)[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
〔5〕(元)脫脫,等.遼史·禪俗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
〔6〕(清)于敏中,等.日下舊聞·風俗(卷180)[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7〕(元)脫脫,等.遼史·游幸表(卷68)[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
〔8〕(元)脫脫,等.遼史·營衛(wèi)志(卷31)[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
〔9〕(元)脫脫,等.遼史·營衛(wèi)志(卷31)[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
〔10〕(遼)王鼎.焚椒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1.01.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