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利
時下,央視正在熱播一部專題片《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祖國各地的飲食文化,該片以優(yōu)美的畫面,風趣的解說,贏得好評如潮。品味《舌尖上的中國》,筆者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舌尖上的另一門藝術——語言。語言是人類表達情感、交流思想、傳達信息的工具,也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yǎng),如透過校長的言談,也可看出其管理能力。
從教師群體中脫穎而出的校長,舌尖藝術應該無可挑剔,因為大家就是語言工作者,但筆者認為,校長的話語權遠比一般教師要多且權威性大,“舌尖藝術”自然應高于一般教師。
一、不同場合講好話
林肯說過:“人人都需要贊美,你我都不例外?!笨释毁澝朗侨说奶煨灾唬瑢W生如此,教師亦如此。在多年的管理實踐中,筆者切身體會到校長的一句表揚、肯定、欣賞之語,會給教師們帶來多大的動力!一位好的校長,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不同的場合能說,且會說好話,處處尊重教師、重視教師、激勵教師。
當然,這種肯定與贊揚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一是出自內心、真實自然;二是要適時適度,不可做作,不能奉承迎合;三是形式要不拘一格,或公開贊揚或單獨肯定;四是要及時,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時時處處講真話
有一次,筆者早早來到學校,去巡查各班早讀情況時,無意中聽到一位年輕班主任和兩個學生的談話,聽得出來,這兩名學生平時表現還是不錯的,但因為前一天鬧了點小矛盾,班主任正在教育他們,可能語言有些過激,兩名學生都掉下了眼淚。
事后,筆者與這位教師單獨交流,肯定了他雖然年齡不大,教齡不長,但肯學習、善鉆研、進步大、成熟快的優(yōu)點,尤其是對他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予以肯定,但同時也提醒他教育學生要講究方法和藝術,既要從嚴要求,對其錯誤缺點不放任、不姑息,又要理智地體現教師的愛。
這個時候,校長切忌“裝腔作勢”,“嚴厲”批評、指責,甚至揪住不放,而應真心交流、推心置腹、曉之以理,給人一種親切感、信任感。
三、特殊情況少講話
古人云:“冷靜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意思是說,冷靜觀察,靜耳傾聽,以冷靜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在學校管理中,往往會碰到許多復雜而棘手的問題,尤其是當這種問題或事件突如其來,或矛盾突出而僵持不下時,這時大家就一定會把目光集中在領導者和決策者的身上。這也是考驗校長經驗、水平、智慧的時刻。其實這時最需要的是冷靜,不可草率發(fā)話、表態(tài)。
校長在特殊情況下不講話或少講話,是管理者的一種迂回策略,也稱作“延時處理”,即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采取暫且“冷凍”、“擱置”的辦法,這樣做往往會產生“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四、是非面前敢說話
一名優(yōu)秀的校長,應該具有智慧,具有較強的認知事物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決斷能力。尤其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主見,不能人云亦云,關鍵的時候敢于“亮劍”,勇于說話。對于學校的一切問題、難題、是非、矛盾,都得去直面,敢于擔當。首先必須充滿正義感,愛憎分明,敢替教職工鳴不平,能為教職工鼓與呼,對危及教職工利益的行為敢于制止,帶頭維護好學校師生的合法利益;同時,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不退讓、不回避、不推諉、不優(yōu)柔寡斷,要明辨是非、明辨事理、敢于直言、敢于決斷,切不可“和稀泥”,說一些毫無原則、模棱兩可的話。
五、面臨大事慎講話
作為一所學校的校長,經常會面臨重大事情的決斷與表態(tài),此時,講話不能太隨意,遇事不可瞎表態(tài),否則,會使自己處于被動局面。
例如,校長會參與一些評教、評學的活動,作為校長發(fā)言時,就不能打官腔,少說套話、大話、空話,要用商量的口吻,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觀點明確,要點突出,言簡意賅,簡單明了。再如一些關涉人事、教師切身利益、重大原則問題時,校長的表達要旗幟鮮明、態(tài)度堅決、擲地有聲。
人有別,事不同,因人因事講策略,有理有據也有情。即便是批評人,也要委婉,輕“批”重“評”不傷人。對犯錯誤的教師要就事論事,不算老賬,更不可“秋后算賬”。
“公開場合留點余地,私下交流給面子”、“響鼓不用重錘敲,只須暗示就有效”等等,這些格言警句,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作為校長應該牢記于心。
六、神情體態(tài)代說話
舌尖上的聲音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而校長,有時也會用到無聲的語言,即體態(tài)語言。
記得筆者剛到梅苑時,有一天,一位教師到筆者辦公室,想與筆者談一些想法。當時因要趕忙去開一個會,就對他說:“能不能簡短一點,我還有個會?!边@位教師說:“要不了多長時間,幾年一直壓在心里的想法,就想與校長交流一下?!笨伤f著說著,也許忘記了時間。我因心里有點急,不時地看手機。這位教師見狀打住了,臉色也黯然下來,站起身說:“那您忙吧,以后再說。”當時因急著趕去開會,也沒有在意這件事。
事隔兩年,因一次教研活動,又一次與這位教師交流。我們談了很久,不僅談到學科教學,還談到了對學校工作的一些看法。也許是當時談得很投機,這時,這位教師又說到兩年前的那次談話:“那次我是鼓足勇氣和滿懷著希望想與校長談一下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想法,甚至是一些困惑和委屈,當我看到您漫不經心甚至不太耐心的神情時,覺得很失望,也很傷自尊?!?/p>
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事情雖過去近十年了,可筆者從未曾忘記。還真得感謝這位教師,是他提醒了我。作為校長,在與教師的交往互動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體態(tài)語言,就會在不經意中給對方傳遞出錯誤的信息,造成誤會,而自己還全然不知。
一位卓越的校長,應該具備良好的口才,要努力使自己的思維敏捷、口齒伶俐,善于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事中,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當然,“口齒伶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絕非伶牙俐齒、巧舌如簧、見風使舵,而是言之鑿鑿、擲地有聲,而且要情真意切、生動活潑,其中的學問,夠我們研究一輩子。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