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音樂”兩字,我總?cè)滩蛔∠肫鹉赣H向鄰居談起的一段話:“我們小楓剛剛會走路那會兒,只要家里有音樂響起,他就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搖晃,所以長大才選擇了讀音樂學院。”是的,就像母親說的一樣,我天生樂感比別人強,長大后以特長生的身份考入大學,也成了家人向鄰里炫耀的談資。
大學四年,我主修聲樂,尤愛演唱意大利歌劇。曾記得為了演唱好某部歌劇選段,買了許多歌唱家碟片來聽,也從那刻起心中有了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國最好的劇院——國家大劇院聽現(xiàn)場版的歌劇演出。大學畢業(yè)后到北京工作,一個初夏的夜晚,終于去那里看了一場歌劇,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未成想這竟是我淪陷歌劇海洋的開始。
歌劇最早起源于意大利,20世紀初,經(jīng)過沈湘、周小燕等老一輩聲樂教育家的努力,歌劇開始在中國生根發(fā)芽,尤其改革開放以來,這門高雅的音樂藝術(shù),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北京向來以文藝氛圍濃厚著稱,更加注重推動歌劇的發(fā)展,幾年的工夫,歌劇幾乎已全民化。我們在公園漫步時,甚至從天橋下路過時,都能聽到有人在哼唱意大利歌劇的調(diào)調(diào)。當然,歌劇作為高雅的藝術(shù),首先征服的是一些社會上層人士。早些年,只有這個群體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去看,這也難怪歌劇有“音樂中的奢侈品”的稱謂。
世界上一些著名歌劇院的建筑從外到內(nèi)極盡奢華,國家大劇院亦不例外。一顆明珠懸浮人工湖中央,如夢似幻的水下廊道通往歌劇院入口。外部景觀美輪美奐,內(nèi)部景觀更是富麗堂皇:表演大廳內(nèi)齊刷刷皆是紅色的座椅,呈半圓形向左右劃出優(yōu)美的弧線;明亮的燈光高懸穹頂,地面蜂窩式空調(diào)中的冷風,尤顯貼心;燈光璀璨下的中央舞臺,震撼直指人心,仿若大氣天成。如此氛圍下,坐下觀賞《圖蘭朵》《托斯卡》等世界著名歌劇,當真是一種愉悅的享受。
團圓節(jié)之后的晚上,約三五好友到劇院,購了當今平民大眾也能買得起的門票,走入場內(nèi),偌大的歌劇廳烏壓壓坐滿了觀眾,演出前五分鐘,大廳稍顯嘈雜,帷幕拉開,頓時靜謐無聲,曼妙的旋律,動人的歌聲,富有張力的表演,引人入勝。高潮處,輝煌燦爛的聲音充滿大廳。若是一般的演唱會,此時肯定有觀眾忍不住鼓掌。看歌劇卻有所不同,再好的歌劇,中途不喝彩、不鼓掌,直到結(jié)束的一刻,才將滿懷的熱情化成雷鳴般的掌聲。此外,愛歌劇的人,大都愛憎分明,演出精彩,他們可以在結(jié)束時起身把掌聲鼓爆以表示對表演者的尊敬;如果認為演出有失水準,他們則會一同發(fā)出欷歔之聲。
還曾記得當時在歌劇院看的第一場歌劇是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男主角費加羅的飾演者是蜚聲國際樂壇的歌唱家廖昌永。他那天鵝絨般嗓音和精彩的肢體語言把費加羅演示的活靈活現(xiàn),尤其在演繹劇中脫口秀般長句時,聲音勝似一個接一個的銅豆滴答在玉盤,實在精彩至極。待演唱結(jié)束,其他觀眾與我都似事先約定般地站起身來為其鼓掌,猶如海浪長久拍打海灘不散去。在這一刻,音樂暢行在每個人的心里。(小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