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
公交車上的座位其實是一種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將有限的社會資源優(yōu)先讓渡給弱勢群體的過程?!白屪钡膶嵸|(zhì),就是給需要的人以幫助。
公交車是一個流動的小社會,在這里,陌生人之間短暫地相處。今天,陌生人社會正經(jīng)歷著不陌生的考驗。一個座位,讓還是不讓?有時是一念之差,有時是身不由己。然而,在公交車上,讓座是一種道德自覺,逼迫旁人讓座則是一種道德暴力,比不讓座人的道德水準還低。
這個違背基本人情的故事,反過來也折射出老太太育人的失敗——對親人的無原則寬容,對他人的無底線冷漠,對社會的無限度索取?;氐缴鐣F(xiàn)實,這不正是目前人人聲討的社會溫情缺失的一個根源嗎?
那么,公交車上的每一個座位,能否成為人們相互理解的載體、彼此尊重的平臺呢?我以為這是王丹丹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
當然,老齡社會更需要重構(gòu)老年道德觀,老人也不能成為“道德講堂”的門外人。
老太太,您為什么不講道理
石柟
對此,有人說僅一個座位而已,沒什么了不起,既然老太太張口了,讓就是了。還有一種更加高大上的理由,就是老太太自私固然不對,但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不妥,而降低自己的標準”。
也有人認為,讓座并非法定義務(wù)。因此,排除掉其他因素,年輕人給老人讓座,道德是基礎(chǔ),但自愿顯然也是第一原則。年輕人不讓座,你可以指責其沒有道德,但卻無權(quán)無視自愿原則,強制或者強迫其讓座。就此而言,重慶這位老人,無權(quán)要求大學生王丹丹讓座。
更多的人表示,在老人將座位讓給自己的親孫子坐之后,又要求王丹丹給自己讓座,這明顯是雙重標準,是會傷害人們主動讓座的積極性的。
草民以為,老太太這種“親親”,而不能“親人”的為人標準,明顯是不妥的。自己不講道理,反過來要求別人講道德,這又是哪家的道理呢?
背景鏈接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主動讓座了,但偶爾遇到一些讓人無語的情況,你還會讓座嗎?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剛做完兼職踏上回程的重慶大三學生王丹丹(化名)乘坐276路公交車時,一位剛剛上車的老太太將車上唯一的空位讓給了與自己一同上車的十六七歲的孫子,卻要求坐在一旁的王丹丹給她讓座。王丹丹沒有讓,老人一直大聲抱怨其沒教養(yǎng),惹得車上乘客一片討論聲。
網(wǎng)友熱議
秋日傳奇:一言以概之,在這起讓座事件中,不應(yīng)人為地設(shè)置雙重標準。這個真實的故事真給咱老年人丟臉??!
雪里紅:如果我們不能提升每一個人對愛的理解能力,人性就可能會變得麻木冷漠與自私無情。
無水的湖:原本老人疼愛孫子沒有什么不對,但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懷,家庭教育就走入歧途,愛就會錯位。
北風吹:社會規(guī)則無處不在。規(guī)則不是法律,又不等同于道德;規(guī)則看不見、摸不著,卻應(yīng)存在于每一個公民的心中。
(責編:蕭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