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課堂提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之事,是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必由之路。課堂提效有賴于教師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賴于教師嫻熟的課堂掌控能力和應變能力,更有賴于教師課前精心的備課?!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上課的基礎,沒有高質量的備課便無法實現課堂提效。我國著名教師黃愛華曾這樣說“要想課堂精彩深沉,課前必須精心預測。”
反思當今教師備課現狀,卻存在些許憂慮。部分教師由于態(tài)度或能力等諸多問題,或憑借已有經驗拎起書便上講臺,或按照優(yōu)秀教案照葫蘆畫瓢,缺乏反復推敲和因材施教意識,如此授課收效不言而喻。當學生上課表現不積極時、考試成績不佳時,教師便一味將責任推向客觀,埋怨“學生素質太差?!睂W生素質差固然是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教師也是有責任的。課堂提效就是針對教學對象水平,不斷優(yōu)化教學細節(jié),逐漸提升課堂效率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少些“怨天尤人”的無奈,多些“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那么,為實現課堂提效,應如何備課呢?
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學科課程領域的基本規(guī)范。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是課程實施的基本前提,而準確理解和揣摩課程標準的內涵,并將其物化到備課、上課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吃透課標,并依此指導教學,有利于我們在教學中少做無用之功、不遺漏該做之功。
邢臺市語文教研員孔令凱老師在作《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報告時,指出教師欠缺認真研讀課標的意識。他舉出了具體實例:第四學段關于“識字與寫字”教學的目標之一是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誤區(qū)其一在于任何版本的教材不能將3500個常用漢字囊括,河大版課文后的“寫一寫用一用”部分漢字超出范圍;其二在于教師將生字詞傳授給學生,減去了學生獨立查字典、詞典的環(huán)節(jié)。當然無視課標的教學案例還有很多,如忽視第三學段(5~6年級)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的有效訓練,忽視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這一習慣的培養(yǎng),忽視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的有序安排與有效督查等等。
因此,備課時,教師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將《課標》中的精神和要求揣摩到位,并落實于課堂教學之中,實現《課標》與教材的有效對接,與課堂的有效對接。
二、反復獨立研讀教材
教材是教師施教的材料,是落實課程標準的載體。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根據課標要求對教材內容作加工處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手段規(guī)劃教學活動。備教材就需要教師培養(yǎng)獨立研究文本的意識和能力,理清知識前后之間的聯系及教材編寫的意圖。
一位教師在教授五年級課文《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時,是這樣安排的:由學生講述對西藏的了解引入課題;接著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其中一組員朗讀,其他組員找出易寫錯、讀錯或不明其意的字詞;然后大家討論,明確修路中遇到的困難和建設者克服困難的辦法,其中穿插教師對文中重點詞語的點撥。一堂課到此結束了,讓人深感教得不深、講得不透。當然不能說此堂課沒有一點效果,但教師在備課時,是否明確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在研究教材時,是否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靈魂,是否對通過此篇文章教學要著力提高學生哪些能力了然于心。以上問題值得教者深刻反思。
還有一位教師在講授《蜘蛛》時,因為研讀教材不充分,致使教學內容只停留在說明文的大框架中,浮在文本之上。其實,教者只要仔細研讀幾遍教材,就很容易把握《蜘蛛》一文的編選意圖:一是作者用欣賞的目光觀察蜘蛛,描寫蜘蛛;二是說明性語言與描寫性語言的精當運用;三是文章條理清晰,邏輯性強。通過本文教學除要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和體味富有邏輯的說明順序外,更要將學生對說明性語言與描寫性語言的品析與培養(yǎng)學生熱愛觀察的意識作為學習重點。但本次教學均體現不到位,使授課處于了無效境地。
因此,教師要強化反復獨立研讀教材的意識,切實提升獨立研讀教材的能力和水平。
三、準確把握學情
備學生必須基于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必須清楚學生需要什么,學生已知與學生未知,怎樣將未知有效地解決等。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有過這樣的一段表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唯一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此進行教學?!笨梢哉f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的起點”這一教學觀念。因此,在備課時,教師應分外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和諧過程。同時,還要通過有效的手段,摸清楚學生知道什么,知道了多少,還有哪些是不能解決的。怎樣才能摸清學生的脈搏,為課堂高效教學做準備呢?很簡單,預習。我們教師都有布置預習的習慣,但欠缺檢查或全面檢查,也就是不檢查或個別提問。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最好采用書面檢查的形式,這樣利于教師掌握每名學生的情況,進而在教學時,知道哪些內容需要講、哪些內容必須精講,做到精講精練,提升課堂授課效率。
當然,課堂提效涉及備課、上課、反思等整個教學過程,但備課是基礎,只有將基礎打牢,才能做好其他,否則無從談起。愿所有一線教師,都能夯實備課地基,筑起高效課堂大廈。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