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偉
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精神母體,如果我們舍棄了它就舍棄了我們的根,無論到了什么時代我們都需要它的滋潤。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世界大同的今天,時空距離日益縮短,西方文化大潮對我們年輕一代的沖擊日甚一日,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地方文脈是當代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承德有5000年紅山文化,300年山莊文化,縱觀古今,昭育后人。承德地方傳統(tǒng)文化值得很好地挖掘、研究和傳承。祖先留下的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需要保護和發(fā)揚。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我校提出了《以承德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開發(fā)校本課程的研究》這個課題。承德文學是子課之一,“承德文學”課題旨在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如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諺語、歌謠、故事和名人的文學作品等,以增強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同時在實踐中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激發(fā)文學寫作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領悟體會我們民族文化、家鄉(xiāng)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由于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教法,我們主要以傳統(tǒng)的模式開展教學,教師單調(diào)地講、學生單純地聽,這樣長此下去,學生勢必失去興趣。作為課題組的成員,我一直在思索采取何種策略和手段,有效地組織學生學習地方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學習地方傳統(tǒng)文學,是為了增進學生的地方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yǎng),要達到這個目的,探究式學習是有效的途徑。
一、探究性教學實施依據(jù)
(一)教學理論依據(jù)
“探究學習”產(chǎn)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疤骄繉W習”是強調(diào)兒童中心的教學活動,通過探究的過程,強調(diào)科學概念、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三者結合和對科學研究過程的理解。由于“探究學習”在解決教什么、學什么方面更具體、適用,加之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從理論上對“探究學習”進行了論證,而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廣泛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并由理科教學擴展到文科教學中。
(二)教學現(xiàn)實依據(jù)
心理研究表明:小學生活經(jīng)驗逐漸豐富,思維十分活躍,新的需要與原有思維結構之間的矛盾成為內(nèi)在動力,推動著思維的發(fā)展,他們厭惡教師的“滿堂灌”,希望自己的潛能得以發(fā)揮,希望通過學習增長智慧。從承德傳統(tǒng)文學教學自身的看,由于沒有現(xiàn)成的、可遵循的教材教法和經(jīng)驗,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課前備課難、課堂組織難,喚起學生學習興趣難,學生聽懂難、融會貫通更難。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采用探究教學方式,則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感覺。其一,探究式教學是以知識的體驗和方法的應用為主的學習,教師的備課任務可簡化為為學生準備豐富的情境信息來源,使學生通過對承德文化知識的了解,逐步認識、感悟承德文化,從而正確的認知和掌握地方傳統(tǒng)文化知識。其二,承德文化教學與規(guī)定課程教學目的不同。承德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給“結論”,而是挖掘、引發(fā)不同質(zhì)的疑問和想法,使其互相碰撞,進行探究,加以解決。使學生對承德傳統(tǒng)文化知識有了愉悅的感性認識并為學生打開通往理性認識的大門。第三,承德文化教學中的探究學習是通過對承德文化探究的過程,強調(diào)地方文脈傳承、引導孩子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
二、探究式教學初探
(一)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探疑的習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善于質(zhì)疑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又一關鍵。宋代哲學家張載曾說“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币苫笫窃谟信d趣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疑惑是激發(fā)深入探究的發(fā)動機,質(zhì)疑、探疑是連通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的橋梁。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多思出智慧”,因此,教師應該帶領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探究,逐步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探疑的習慣,并適時組織相關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實際探究的機會,促使探究學習走向縱深。
(二)授給學生探究方法,延伸探究范圍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謂“教是為了不教”。我們教師就是要教給學生探究方法,放手讓他們自動去探究,多向求解。多向求解探究法即引導學生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巴星螽?,異中求同”的學習方法可以把學生的認知推向縱深,從而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xiàn)。
俗話說:“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痹诔械挛幕虒W中,以“激發(fā)興趣—質(zhì)疑、探疑—多方探究”為模式,我們進行了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探究式教學嘗試。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原志山的“水流云在隨想”這首詩時是這樣做的。首先,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充分的朗讀欣賞這首詩,想象詩中所描繪的優(yōu)美意境,并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優(yōu)美課件,引導誘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實地探查的興趣和欲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課外繼續(xù)進行探究性學習。首先,讓學生利用放假、雙休日時間親自和爸爸媽媽或者和同學結成小組到避暑山莊游覽,找一找“水流云在”這處景點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點?可以拍一些照片、錄像還可以寫一寫隨筆、日記。接著學生通過讀書、上網(wǎng)或向父母詢問等方式搜集與此有關的背景資料、詩詞、文章及歷史淵源等。然后把收集到的資料和心得體會制作成讀書卡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與同學分享。
課堂上,各小組向同學們介紹了本組探究學習的成果。在匯報中,學生結合資料介紹了“水流云在”這個亭子建在澄湖西岸,其造型十分奇特,中間為方亭,有16個角,亭中常有一些老人在此拉著二胡,唱著小曲,別有一番情趣。從亭中觀望四周,有極美的風景,北可以望到素有蒙古草原之稱的萬樹園,南可以欣賞波光粼粼的如意湖,西邊是郁郁蔥蔥的山林,東邊是端莊素雅的煙雨樓。四季輪回,美不勝收。
還有的學生介紹了當年康熙在這兒建了避暑山莊(又稱離宮),山莊里把全國各地有名的景色全攬了進來,依山臨水,一一再現(xiàn)??登瑑沙熳舆€為此題名,各題三十六處,加起來七十二景。很好分辨的是,皇爺爺題的都是四個字,如‘月色江聲‘南山積雪,皇孫題的都是三個字,像‘采菱渡‘冷香亭。
還有的學生了解到康熙題額“水流云在”是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并且還搜集到了《康乾七十二景詩》這本書,康熙曾為水流云在賦詩一首:“雨后云峰澄,水流遠自凝。岸花催短鬢,高年寸寸增?!痹谡n堂上我們對這首詩進行了品讀。詩中流露出的是對韶華易逝的感慨和無奈的情緒??滴醮蟮垭m然豐功偉績,一統(tǒng)天下,但卻無法抗拒生命的輪回。有的學生還寫了幾篇描寫“水流云在”這處景點的小文章。
這樣做,學生不僅在課堂上掌握了知識技能,而且在實踐過程中獲取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并且學會了觀察提問,學會了處理信息,學會了交往合作。
在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關系,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從傳授者為探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不再只是作為知識的授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成為學習上的主人。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