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明
(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實驗學校)
語文學習中,最讓學生頭疼的莫過于作文了。確實,現(xiàn)在的孩子每天重復(fù)的都是“學?!程谩彝ァ比c一線的機械生活。周末、寒暑假,除了各種補習班,電視、電腦占據(jù)了他們大部分的空閑時間。學生生活面過于狹窄,閱讀量嚴重不足。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米,想做飯,只是一句空話。所以,學生寫作文時絞盡腦汁,倍感吃力,寫出來的文章假大空泛濫就不足為怪了。
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中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比~老的話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與生活的關(guān)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生活的寫作,就如同鏡中花、水中月,再怎么光鮮亮麗,也難成佳作。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朐趯懽鞯慕畧錾献杂神Y騁,就得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從生活中找“米”。
魯迅在談到自己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庇^察是人們認識生活的前提,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是寫好文章的基礎(chǔ)和起點。生活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寶藏,里面裝滿了五彩斑斕、無奇不有的珍寶,有寫不盡的人、事、景、物……我們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用心觀察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而積累能為我們所用的生活素材。
1. 養(yǎng)成積極觀察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擅長畫竹,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情態(tài)各異,正是他長期用心觀察的結(jié)果。據(jù)說,為了熟悉竹的形態(tài),鄭板橋曾經(jīng)親自在小屋的南邊種竹,在不同季節(jié)、時辰,對竹子進行細心觀察。經(jīng)過長期觀察,鄭板橋“胸中勃勃,遂有畫意”,正如他詩中所說:“我有胸中十萬竿,一時飛作淋漓墨?!庇^察多了,胸中自然就有“竹”了,所以“下筆揮灑即成竹”。如果我們也能夠養(yǎng)成積極觀察的好習慣,利用空余時間走進大自然,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古跡名勝,欣賞大自然的風霜雨雪、森林草原,聆聽鶯歌蟬鳴、清泉叮咚,同時走入田野鬧市,捕捉男女老幼的工作、學習、生活狀態(tài),關(guān)注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了解國內(nèi)國際形勢,長期堅持下去,我們的生活就會豐富多彩,我們的寫作素材庫也會豐盈充實,寫作時也就不至于抓耳撓腮、捉襟見肘了。
2. 掌握觀察的科學方法
每種事物都有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特點,即使是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時間看也是不一樣的,就像蘇軾說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要想有序地展現(xiàn)事物的全貌,描述事件的全過程,就得學會觀察,掌握觀察的科學方法。不僅要從縱向的時間維度去觀察,盡可能詳盡地了解事物的“前世今生”,還要抓住該事物與其他相關(guān)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橫向的空間維度去挖掘;不僅要抓住觀察對象外部的顯性特征,還要探索它隱藏在內(nèi)部的隱形特性;在進行縱橫、內(nèi)外觀察的過程中,要兼顧宏觀觀察與微觀觀察,以獲得對事物最全面的認識。如朱自清先生的經(jīng)典散文《春》,在“繪春”部分,作者大處落筆畫春:“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寥寥數(shù)語,宏觀勾勒了大地蘇醒的動人圖景,然后微觀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點面結(jié)合,井然有序,在濃郁的春意中融入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作家劉厚明說:“寫文章要緊的是寫自己的真實情感,離開了親身的實踐,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實感?!边@里所說的“親身的實踐”,就是體驗生活。對于整天在題海中奮戰(zhàn)的學生們來說,生活視野是狹窄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積極地提供給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機會,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加深他們對于身邊的人和事的感悟是非常必要的。放手讓學生走出教室、校園,可以鼓勵他們積極參加“讀書讀報”“小發(fā)明小制作”“募捐獻愛心”等各種有益的活動,可以組織一場足球聯(lián)賽,感受賽場團體競技拼搏的激情,也可以開展一次走上交通路口的實踐活動,協(xié)助交警勸導(dǎo)市民文明出行,還可以以小區(qū)居民為了解對象,組織一次社區(qū)居住環(huán)境和居民生活狀態(tài)的調(diào)查采訪……學生眼看、耳聽、心想,生活閱歷豐富了,寫作就能抒發(fā)真情實感,寫作文假大空泛濫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寫作時“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chuàng)意”。這就是說,要想寫出文質(zhì)兼美、形神俱備的好文章,除了用心觀察生活、親身體驗生活外,還需要學會深入地思考生活,讓我們的思想不斷升華。如課文《鼎湖山聽泉》是一篇山水游記,但作者不是簡單地停留在對景物的贊美上,而是通過借宿僧寺、枕泉而眠,從柔曼、清脆、厚重、雄渾……輕重疾徐又變化萬端的泉聲中道出他對人生規(guī)律乃至社會和宇宙規(guī)律的領(lǐng)悟。這樣,聽泉的過程無形中就成了作者自我心靈凈化的過程。作者的鼎湖山之旅,實際上就是心靈之旅。沒有對生活的深入思考、用心感悟,作者又如何能做到獨樹一幟呢?
俗話說得好:最淡的墨水,也能勝過最強的記憶。生活是個大舞臺,紛繁蕪雜,我們每天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事,瀏覽種類各異的書……相形之下,我們頭腦的記憶功能過于有限。時間稍縱即逝,記憶力并非完全可靠,勤于記錄生活是最明智的做法。
生動優(yōu)美的文筆不是先天具備的,是從一點一滴的積累中鍛煉出來的。它是我們及時記錄生活的基礎(chǔ)上剎那靈感的表現(xiàn),也恰是我們博聞強識的體現(xiàn)?;蚴撬娝?,或是所感所想,隨時寫下來,慢慢地堅持積累,時間一長,我們寫作時便會靈感勃發(fā),酣暢淋漓。被譽為詩壇“鬼才”的李賀每次外出,都要背一錦囊,每有靈感,立即寫出,放入錦囊,日積月累,佳作不斷。如果不去動筆,懶于思索,那么時間一長,印象再深刻的事情也會淹沒在記憶的長河中,想寫的時候便無從下筆,成為一種遺憾。所以說,記錄生活不但要堅持,還要及時,這樣才能捕捉生活的每個亮點,不讓它隨著時間流逝。
另外,還要鼓勵學生堅持多讀書,努力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蚍e累好詞好句,或借鑒表達技巧,或采擷閱讀的感悟和啟迪,養(yǎng)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久而久之,對寫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幫助。
總之,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立足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習慣——用心觀察,積極體驗,深入思考,及時記錄,作文自然能扎扎實實、循序漸進,寫作水平也就能穩(wěn)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