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冰 龍順蘭 雷菊華 鄧玲瑩 陳玉珍 江西省吉安市婦幼保健院 343000
正常分娩是自然生理現象,促進自然分娩,減少不必要的干涉,達到最好的母嬰結局是助產人員的工作目標[1]。無創(chuàng)助產技術指對分娩產婦實施沒有創(chuàng)傷性助產,包括不用手扶持會陰接產,嚴格限制會陰切開,晚斷臍(臍帶搏動停止后再行斷臍)。因此,我院從2013年6月開始運用無創(chuàng)助產技術,現將前一年傳統(tǒng)手法助產和實施新法助產后一年初產婦情況進行比較,探討在臨床運用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足月妊娠、單胎、頭位、無妊娠并發(fā)癥的初產婦,經陰道自然分娩者。2012年6月-2013年5月符合納入標準的產婦870例為對照組;2013年6月-2014年5月經產婦同意進行新法助產的產婦763例為試驗組。試驗組產婦年齡22~32歲,孕37~41周,身高155~162cm;對照組產婦年齡21~31歲,孕37~41周,身高154~161cm。兩組產婦年齡、孕周、身高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產婦實行傳統(tǒng)的接產手法,接產者站在產婦右側,當胎頭撥露使陰唇后聯(lián)合緊張時,在會陰部鋪蓋消毒巾,接產者右肘支在產床,右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利用手掌大魚際肌頂住會陰部,每當宮縮時應向上向內方托壓,左手同時應下壓胎頭枕部,協(xié)助胎頭俯屈和使胎頭緩慢下降;宮縮間歇時,保護會陰的右手稍放松,就這樣直至胎頭娩出。雙肩娩出后,保護會陰的右手方可放松,然后胎體及下肢娩出,清理呼吸道后立即斷臍交臺下處理。試驗組在胎頭撥露時用單手控制胎頭娩出速度,右手不扶持會陰體,指揮產婦在宮縮間歇期緩慢用力,宮縮時呼氣放松,如此反復進行,等待會陰體充分擴張,胎兒娩出后,清理完呼吸道后在臍帶搏動停止后再行斷臍交臺下處理。兩組新生兒每天用經皮測膽紅素儀在新生兒額部測定1次并記錄,至出生后3d。
1.3 觀察指標 觀察產婦的會陰切開、會陰裂傷、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高膽紅血素癥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U檢驗,以0.05為檢驗水準。
產婦均為陰道正常分娩,無新生兒死亡病例,無Ⅲ度裂傷者。試驗組會陰側切率低于對照組,會陰Ⅰ度裂傷及完整率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兩組新生兒窒息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n(%)〕
無創(chuàng)助產技術的精髓就是回歸自然,產婦自主用力,待會陰體充分擴張,耐心地控制胎頭娩出速度,防止胎頭、胎肩急速娩出,并在子宮收縮的間歇時娩出。傳統(tǒng)接產法是利用手掌大魚際肌頂住會陰部,每次宮縮時向上向內托壓會陰,宮縮間歇時右手放松,可是卻還是不能離開會陰,會陰體容易充血、水腫,會陰組織脆性增加致會陰裂傷嚴重,易造成會陰Ⅲ度裂傷。無創(chuàng)助產術采用不用手扶持會陰接產,大大解放了助產士的手和產婦的會陰,回歸自然,不做過多的產程干預,只用一只手下壓胎頭,控制胎頭娩出速度,等待自然娩出。
WHO的正常分娩指導原則中,強調要嚴格限制會陰側切的應用,禁止常規(guī)應用于正常分娩中[2]。會陰切開術是產科常見手術,也是一個被濫用的手術[3]。臨床發(fā)現,助產人員沒有等到會陰體充分擴張就實施切開術,結果反而增加會陰嚴重裂傷的危險性,增加直腸括約肌損傷的可能,帶來更多的不良分娩結局。有研究資料發(fā)現,會陰側切本身是導致會陰Ⅲ度裂傷的重要因素[4]。本文結果發(fā)現,試驗組會陰完整率和Ⅰ度裂傷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會陰切開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新生兒娩出后的斷臍時機目前還存在爭議,本文采用晚斷臍即等待臍帶搏動停止后斷臍。有研究表明隨著斷臍時間的延遲,有更多的臍血進入新生兒體內,紅細胞數增加,從而使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率增高[5]。本文中試驗組每天的膽紅素峰值高于對照組,但平均都處于正常水平,因此本文未發(fā)現晚斷臍增加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率。無創(chuàng)助產技術真正做到了以產婦為中心,效果甚優(yōu),值得臨床推廣。
[1]張宏玉.助產士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101.
[2]羅曉菊,陳本禎,陳曉琴.無創(chuàng)助產技術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3,28(4):721-722.
[3]劉雅玲,趙晶輝,張志鳳.經陰道分娩時會陰裂傷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3(23):153.
[4]張宏玉,胡春霞,李亞潔.會陰側切對母兒結局影響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1,26(23):3642.
[5]王忠軒,黃惠娟,劉鳳萍.陰道分娩的斷臍方法對膽紅素及血紅蛋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1,21(10),1248-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