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跨文化適應的維度模型

      2014-10-16 01:56祝婕
      大學教育 2014年16期
      關(guān)鍵詞:跨文化適應過程

      [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及人們跨國、跨地區(qū)流動的增加,跨文化適應問題不斷凸顯??缥幕m應具有四個維度模型。文化適應中個體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來純粹的主流文化或個體固有的母文化。這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兩種文化中所共有的精華部分,也可能包含著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內(nèi)容,但絕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

      [關(guān)鍵詞]跨文化適應 過程 維度模型

      [中圖分類號] C9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6-0008-02

      隨著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的不斷增加,跨文化適應問題成為當今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關(guān)于跨文化適應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國民族事務司的J.W.Powell將跨文化適應定義為“來自外文化的學習者在新文化中的行為模仿過程中所導致的心理變化”。[1]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尓德認為,“文化適應是指兩類不同文化的群體在連續(xù)接觸的過程中所導致的文化模式的變化”。[2]Y.Y.Kim認為,“跨文化適應的過程是交際者面對陌生文化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不斷作出自我調(diào)整,逐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最終形成跨文化認同的過程”。[3]結(jié)合各家觀點,筆者將跨文化適應定義為:“群體或個人在兩種文化的持續(xù)接觸中為了適應某種新文化而積極改變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包括外在文化特征的改變,如穿著、飲食、生活習慣等,也包括內(nèi)在文化特征的改變,如價值觀、人生理念、信仰、態(tài)度等。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跨文化適應的過程,筆者將從跨文化適應的維度模型方面展示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一、單維度模型

      跨文化適應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體驗,群體或個人不但要面對外在的生活壓力,還要承受內(nèi)在的心理變化。1921年帕克和米勒提出單維度模型描述跨文化適應的過程,1964年戈登(Gordon)發(fā)展了這一模型理論。該理論認為:“文化適應中的個體總是位于從完全的原有文化(culture of origin / heritage culture)到完全的主流文化這樣一個連續(xù)體的某一點上,并且這些個體最終將到達完全的主流文化這一點,也就是說對于新到一個文化環(huán)境的個體來說,其文化適應的最后結(jié)果必然是被主流文化同化(見圖1)。同時個體受到主流文化的影響越多,原來民族對他的影響就越少。這一連續(xù)體的中點是一種雙文化的狀態(tài),此時文化適應中的個體在某些方面已經(jīng)被主流文化同化,在另外一些方面仍受原文化影響,但雙文化狀態(tài)是暫時的”。[4]

      圖1 戈登的單維度文化適應模型

      戈登的單維度文化適應模型帶有單向性的缺點,一方面將主流社會對文化適應者的完全同化視為理想狀態(tài),將同化過程視為直線式的發(fā)展過程,另一方面僅強調(diào)主流社會對文化適應者單方面的影響,忽略了文化適應者和主流社會之間的互動性影響。

      二、雙維度模型

      跨文化適應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戈登的單維度文化適應模型未對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兩種持續(xù)接觸的文化的相互影響作出描述。一些跨文化心理學家開始嘗試從兩個維度研究跨文化適應的過程??缥幕睦韺W家約翰·貝利(John W.Berry)認為跨文化適應的過程會對發(fā)生相互接觸的兩種不同文化都產(chǎn)生影響,這兩種文化分別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趯@兩種文化的影響,約翰·貝利提出跨文化適應的雙維度模型理論。該理論認為保持傳統(tǒng)文化和身份的傾向性以及和主流文化接觸并參與主流文化群體的傾向性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不同方面,跨文化適應中的群體或個體面臨著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以及和主流群體接觸并參與到主流群體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約翰·貝利根據(jù)跨文化適應中群體或個體在這兩個問題上的不同態(tài)度,從非主流文化群體的角度提出其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可能采取的四種文化適應策略: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 [5](見圖2)。整合策略是指群體或個體既重視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積極保留自己的母文化,同時又重視和主流群體接觸并參與到主流群體,積極吸取異文化中的精華,并將母文化和異文化融合,最終形成新的文化。同化策略是指群體或個體放棄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積極接觸主流群體并參與到主流群體中,全面吸收異文化。分離策略是指群體或個體重視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排斥主流群體接并排斥異文化。邊緣化策略是指個體既不愿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又不愿和主流群體接觸。

      約翰·貝利的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不同于戈登的只強調(diào)主流文化群體對文化適應者單向影響的單維度模型,他將文化適應者和主流文化群體作為相互獨立的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強調(diào)文化適應者對于本族群文化和主流群體文化的不同態(tài)度。同時約翰·貝利在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分析了文化適應對于文化適應者的影響,進而提出了用來分析文化適應壓力的理論框架。

      圖2 約翰·貝利的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

      三、多維度模型

      多維度模型是1997年布瑞斯[6](Bourhis)在約翰·貝利提出文化適應第三個維度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也稱“交互性文化適應模型”(見圖3)。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不僅自身會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產(chǎn)生影響,同時主流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不同態(tài)度也會導致文化適應者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產(chǎn)生不同影響。對于文化適應者來說,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受主流群體態(tài)度的影響,因為主流群體可能會施加某種文化適應壓力限制文化適應者的選擇。很多情況下,文化適應者在接觸主流文化的過程中不能自由選擇文化適應策略?;诖耍s翰·貝利提出跨文化適應中的第三個維度,即主流文化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態(tài)度,該態(tài)度包括多元文化主義、熔爐主義、種族隔離主義和排外主義。在此基礎(chǔ)上多維度文化適應模型應運而生。

      圖3 布瑞斯的多維度文化適應模型

      多維度文化適應模型包含了主流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態(tài)度傾向,當主流群體實行多元文化主義策略時,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能夠獲得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易采取整合策略,與主流群體達到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當主流群體實行熔爐策略時,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被潛移默化地同化,易采取同化策略,并與主流群體和諧相處;當主流群體實行種族隔離策略或排外策略時,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受到傷害和不公正待遇,易采取分離或邊緣化策略,并與主流群體產(chǎn)生沖突。下表(表1)將進一步說明主流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態(tài)度和文化適應者采取的適應策略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表1 主流群體和文化適應者的相互關(guān)系

      四、融合模型

      單維度模型、雙維度模型和多維度模型都是基于文化適應的維度提出的,Arends-Toth &Van de Vijver 總結(jié)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文化適應的融合模型。融合模型認為:事實上文化適應中的個體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來純粹的主流文化或個體固有的母文化。這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兩種文化中所共有的精華部分,也可能包含著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內(nèi)容,但是絕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由于該維度模型到目前還缺乏實證性研究的支持,因此對該維度模型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 注 釋 ]

      [1] 余偉,鄭鋼.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6):836-846.

      [2] 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390-393.

      [3] 王利平,王恩科,李洪春.重慶高校外籍教師文化適應狀況的調(diào)查與研究[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8(1):96.

      [4] 祝婕.在韓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山東大學,2011.

      [5] Berry J W,Poortinga YP,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2nd ed.)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45-383.

      [6] 張勁梅,張慶林.多維文化適應模型與國外族群關(guān)系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8(4):82-87.

      [責任編輯:陳 明]endprint

      [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及人們跨國、跨地區(qū)流動的增加,跨文化適應問題不斷凸顯。跨文化適應具有四個維度模型。文化適應中個體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來純粹的主流文化或個體固有的母文化。這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兩種文化中所共有的精華部分,也可能包含著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內(nèi)容,但絕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

      [關(guān)鍵詞]跨文化適應 過程 維度模型

      [中圖分類號] C9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6-0008-02

      隨著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的不斷增加,跨文化適應問題成為當今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關(guān)于跨文化適應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國民族事務司的J.W.Powell將跨文化適應定義為“來自外文化的學習者在新文化中的行為模仿過程中所導致的心理變化”。[1]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尓德認為,“文化適應是指兩類不同文化的群體在連續(xù)接觸的過程中所導致的文化模式的變化”。[2]Y.Y.Kim認為,“跨文化適應的過程是交際者面對陌生文化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不斷作出自我調(diào)整,逐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最終形成跨文化認同的過程”。[3]結(jié)合各家觀點,筆者將跨文化適應定義為:“群體或個人在兩種文化的持續(xù)接觸中為了適應某種新文化而積極改變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包括外在文化特征的改變,如穿著、飲食、生活習慣等,也包括內(nèi)在文化特征的改變,如價值觀、人生理念、信仰、態(tài)度等。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跨文化適應的過程,筆者將從跨文化適應的維度模型方面展示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一、單維度模型

      跨文化適應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體驗,群體或個人不但要面對外在的生活壓力,還要承受內(nèi)在的心理變化。1921年帕克和米勒提出單維度模型描述跨文化適應的過程,1964年戈登(Gordon)發(fā)展了這一模型理論。該理論認為:“文化適應中的個體總是位于從完全的原有文化(culture of origin / heritage culture)到完全的主流文化這樣一個連續(xù)體的某一點上,并且這些個體最終將到達完全的主流文化這一點,也就是說對于新到一個文化環(huán)境的個體來說,其文化適應的最后結(jié)果必然是被主流文化同化(見圖1)。同時個體受到主流文化的影響越多,原來民族對他的影響就越少。這一連續(xù)體的中點是一種雙文化的狀態(tài),此時文化適應中的個體在某些方面已經(jīng)被主流文化同化,在另外一些方面仍受原文化影響,但雙文化狀態(tài)是暫時的”。[4]

      圖1 戈登的單維度文化適應模型

      戈登的單維度文化適應模型帶有單向性的缺點,一方面將主流社會對文化適應者的完全同化視為理想狀態(tài),將同化過程視為直線式的發(fā)展過程,另一方面僅強調(diào)主流社會對文化適應者單方面的影響,忽略了文化適應者和主流社會之間的互動性影響。

      二、雙維度模型

      跨文化適應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戈登的單維度文化適應模型未對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兩種持續(xù)接觸的文化的相互影響作出描述。一些跨文化心理學家開始嘗試從兩個維度研究跨文化適應的過程。跨文化心理學家約翰·貝利(John W.Berry)認為跨文化適應的過程會對發(fā)生相互接觸的兩種不同文化都產(chǎn)生影響,這兩種文化分別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趯@兩種文化的影響,約翰·貝利提出跨文化適應的雙維度模型理論。該理論認為保持傳統(tǒng)文化和身份的傾向性以及和主流文化接觸并參與主流文化群體的傾向性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不同方面,跨文化適應中的群體或個體面臨著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以及和主流群體接觸并參與到主流群體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約翰·貝利根據(jù)跨文化適應中群體或個體在這兩個問題上的不同態(tài)度,從非主流文化群體的角度提出其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可能采取的四種文化適應策略: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 [5](見圖2)。整合策略是指群體或個體既重視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積極保留自己的母文化,同時又重視和主流群體接觸并參與到主流群體,積極吸取異文化中的精華,并將母文化和異文化融合,最終形成新的文化。同化策略是指群體或個體放棄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積極接觸主流群體并參與到主流群體中,全面吸收異文化。分離策略是指群體或個體重視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排斥主流群體接并排斥異文化。邊緣化策略是指個體既不愿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又不愿和主流群體接觸。

      約翰·貝利的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不同于戈登的只強調(diào)主流文化群體對文化適應者單向影響的單維度模型,他將文化適應者和主流文化群體作為相互獨立的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強調(diào)文化適應者對于本族群文化和主流群體文化的不同態(tài)度。同時約翰·貝利在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分析了文化適應對于文化適應者的影響,進而提出了用來分析文化適應壓力的理論框架。

      圖2 約翰·貝利的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

      三、多維度模型

      多維度模型是1997年布瑞斯[6](Bourhis)在約翰·貝利提出文化適應第三個維度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也稱“交互性文化適應模型”(見圖3)。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不僅自身會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產(chǎn)生影響,同時主流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不同態(tài)度也會導致文化適應者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產(chǎn)生不同影響。對于文化適應者來說,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受主流群體態(tài)度的影響,因為主流群體可能會施加某種文化適應壓力限制文化適應者的選擇。很多情況下,文化適應者在接觸主流文化的過程中不能自由選擇文化適應策略?;诖?,約翰·貝利提出跨文化適應中的第三個維度,即主流文化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態(tài)度,該態(tài)度包括多元文化主義、熔爐主義、種族隔離主義和排外主義。在此基礎(chǔ)上多維度文化適應模型應運而生。

      圖3 布瑞斯的多維度文化適應模型

      多維度文化適應模型包含了主流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態(tài)度傾向,當主流群體實行多元文化主義策略時,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能夠獲得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易采取整合策略,與主流群體達到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當主流群體實行熔爐策略時,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被潛移默化地同化,易采取同化策略,并與主流群體和諧相處;當主流群體實行種族隔離策略或排外策略時,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受到傷害和不公正待遇,易采取分離或邊緣化策略,并與主流群體產(chǎn)生沖突。下表(表1)將進一步說明主流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態(tài)度和文化適應者采取的適應策略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表1 主流群體和文化適應者的相互關(guān)系

      四、融合模型

      單維度模型、雙維度模型和多維度模型都是基于文化適應的維度提出的,Arends-Toth &Van de Vijver 總結(jié)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文化適應的融合模型。融合模型認為:事實上文化適應中的個體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來純粹的主流文化或個體固有的母文化。這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兩種文化中所共有的精華部分,也可能包含著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內(nèi)容,但是絕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由于該維度模型到目前還缺乏實證性研究的支持,因此對該維度模型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 注 釋 ]

      [1] 余偉,鄭鋼.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6):836-846.

      [2] 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390-393.

      [3] 王利平,王恩科,李洪春.重慶高校外籍教師文化適應狀況的調(diào)查與研究[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8(1):96.

      [4] 祝婕.在韓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山東大學,2011.

      [5] Berry J W,Poortinga YP,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2nd ed.)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45-383.

      [6] 張勁梅,張慶林.多維文化適應模型與國外族群關(guān)系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8(4):82-87.

      [責任編輯:陳 明]endprint

      [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及人們跨國、跨地區(qū)流動的增加,跨文化適應問題不斷凸顯??缥幕m應具有四個維度模型。文化適應中個體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來純粹的主流文化或個體固有的母文化。這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兩種文化中所共有的精華部分,也可能包含著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內(nèi)容,但絕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

      [關(guān)鍵詞]跨文化適應 過程 維度模型

      [中圖分類號] C9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6-0008-02

      隨著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的不斷增加,跨文化適應問題成為當今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關(guān)于跨文化適應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國民族事務司的J.W.Powell將跨文化適應定義為“來自外文化的學習者在新文化中的行為模仿過程中所導致的心理變化”。[1]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尓德認為,“文化適應是指兩類不同文化的群體在連續(xù)接觸的過程中所導致的文化模式的變化”。[2]Y.Y.Kim認為,“跨文化適應的過程是交際者面對陌生文化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不斷作出自我調(diào)整,逐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最終形成跨文化認同的過程”。[3]結(jié)合各家觀點,筆者將跨文化適應定義為:“群體或個人在兩種文化的持續(xù)接觸中為了適應某種新文化而積極改變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包括外在文化特征的改變,如穿著、飲食、生活習慣等,也包括內(nèi)在文化特征的改變,如價值觀、人生理念、信仰、態(tài)度等。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跨文化適應的過程,筆者將從跨文化適應的維度模型方面展示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一、單維度模型

      跨文化適應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體驗,群體或個人不但要面對外在的生活壓力,還要承受內(nèi)在的心理變化。1921年帕克和米勒提出單維度模型描述跨文化適應的過程,1964年戈登(Gordon)發(fā)展了這一模型理論。該理論認為:“文化適應中的個體總是位于從完全的原有文化(culture of origin / heritage culture)到完全的主流文化這樣一個連續(xù)體的某一點上,并且這些個體最終將到達完全的主流文化這一點,也就是說對于新到一個文化環(huán)境的個體來說,其文化適應的最后結(jié)果必然是被主流文化同化(見圖1)。同時個體受到主流文化的影響越多,原來民族對他的影響就越少。這一連續(xù)體的中點是一種雙文化的狀態(tài),此時文化適應中的個體在某些方面已經(jīng)被主流文化同化,在另外一些方面仍受原文化影響,但雙文化狀態(tài)是暫時的”。[4]

      圖1 戈登的單維度文化適應模型

      戈登的單維度文化適應模型帶有單向性的缺點,一方面將主流社會對文化適應者的完全同化視為理想狀態(tài),將同化過程視為直線式的發(fā)展過程,另一方面僅強調(diào)主流社會對文化適應者單方面的影響,忽略了文化適應者和主流社會之間的互動性影響。

      二、雙維度模型

      跨文化適應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戈登的單維度文化適應模型未對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兩種持續(xù)接觸的文化的相互影響作出描述。一些跨文化心理學家開始嘗試從兩個維度研究跨文化適應的過程??缥幕睦韺W家約翰·貝利(John W.Berry)認為跨文化適應的過程會對發(fā)生相互接觸的兩種不同文化都產(chǎn)生影響,這兩種文化分別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基于對這兩種文化的影響,約翰·貝利提出跨文化適應的雙維度模型理論。該理論認為保持傳統(tǒng)文化和身份的傾向性以及和主流文化接觸并參與主流文化群體的傾向性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不同方面,跨文化適應中的群體或個體面臨著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以及和主流群體接觸并參與到主流群體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約翰·貝利根據(jù)跨文化適應中群體或個體在這兩個問題上的不同態(tài)度,從非主流文化群體的角度提出其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可能采取的四種文化適應策略: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 [5](見圖2)。整合策略是指群體或個體既重視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積極保留自己的母文化,同時又重視和主流群體接觸并參與到主流群體,積極吸取異文化中的精華,并將母文化和異文化融合,最終形成新的文化。同化策略是指群體或個體放棄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積極接觸主流群體并參與到主流群體中,全面吸收異文化。分離策略是指群體或個體重視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排斥主流群體接并排斥異文化。邊緣化策略是指個體既不愿保持本族群文化傳統(tǒng)和身份,又不愿和主流群體接觸。

      約翰·貝利的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不同于戈登的只強調(diào)主流文化群體對文化適應者單向影響的單維度模型,他將文化適應者和主流文化群體作為相互獨立的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強調(diào)文化適應者對于本族群文化和主流群體文化的不同態(tài)度。同時約翰·貝利在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分析了文化適應對于文化適應者的影響,進而提出了用來分析文化適應壓力的理論框架。

      圖2 約翰·貝利的雙維度文化適應模型

      三、多維度模型

      多維度模型是1997年布瑞斯[6](Bourhis)在約翰·貝利提出文化適應第三個維度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也稱“交互性文化適應模型”(見圖3)。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不僅自身會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產(chǎn)生影響,同時主流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不同態(tài)度也會導致文化適應者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產(chǎn)生不同影響。對于文化適應者來說,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受主流群體態(tài)度的影響,因為主流群體可能會施加某種文化適應壓力限制文化適應者的選擇。很多情況下,文化適應者在接觸主流文化的過程中不能自由選擇文化適應策略。基于此,約翰·貝利提出跨文化適應中的第三個維度,即主流文化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態(tài)度,該態(tài)度包括多元文化主義、熔爐主義、種族隔離主義和排外主義。在此基礎(chǔ)上多維度文化適應模型應運而生。

      圖3 布瑞斯的多維度文化適應模型

      多維度文化適應模型包含了主流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態(tài)度傾向,當主流群體實行多元文化主義策略時,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能夠獲得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易采取整合策略,與主流群體達到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當主流群體實行熔爐策略時,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被潛移默化地同化,易采取同化策略,并與主流群體和諧相處;當主流群體實行種族隔離策略或排外策略時,文化適應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受到傷害和不公正待遇,易采取分離或邊緣化策略,并與主流群體產(chǎn)生沖突。下表(表1)將進一步說明主流群體對文化適應者的態(tài)度和文化適應者采取的適應策略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表1 主流群體和文化適應者的相互關(guān)系

      四、融合模型

      單維度模型、雙維度模型和多維度模型都是基于文化適應的維度提出的,Arends-Toth &Van de Vijver 總結(jié)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文化適應的融合模型。融合模型認為:事實上文化適應中的個體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來純粹的主流文化或個體固有的母文化。這種新的經(jīng)過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兩種文化中所共有的精華部分,也可能包含著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內(nèi)容,但是絕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由于該維度模型到目前還缺乏實證性研究的支持,因此對該維度模型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 注 釋 ]

      [1] 余偉,鄭鋼.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6):836-846.

      [2] 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390-393.

      [3] 王利平,王恩科,李洪春.重慶高校外籍教師文化適應狀況的調(diào)查與研究[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8(1):96.

      [4] 祝婕.在韓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山東大學,2011.

      [5] Berry J W,Poortinga YP,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2nd ed.)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45-383.

      [6] 張勁梅,張慶林.多維文化適應模型與國外族群關(guān)系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8(4):82-87.

      [責任編輯:陳 明]endprint

      猜你喜歡
      跨文化適應過程
      血腦屏障損傷在正常衰老過程中的作用
      享受真實,享受過程
      描寫具體 再現(xiàn)過程
      臨終是個怎樣的過程
      在邕東南亞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現(xiàn)狀的實證研究
      對Colleen Ward雙維度模型中影響因素的研究
      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
      淺談西醫(yī)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適應研究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是哪些,為什么?
      九龙城区| 六盘水市| 马鞍山市| 贵南县| 体育| 云安县| 兰考县| 喜德县| 吉隆县| 西乌珠穆沁旗| 台州市| 惠来县| 赣州市| 九龙坡区| 铅山县| 淳化县| 鄂托克旗| 监利县| 洛川县| 阿尔山市| 垦利县| 固始县| 泸水县| 乌兰县| 杭锦后旗| 永胜县| 万山特区| 沂源县| 衡水市| 米泉市| 逊克县| 鄂尔多斯市| 斗六市| 呼玛县| 乐至县| 乌拉特前旗| 利津县| 南通市| 安图县| 蒙自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