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成
一講到“培訓”就立刻想到假、大、空,理想離現(xiàn)實太遙遠,要想真正讓聽課教師有所收獲,就必須讓校本培訓深入人心。
首先,校本培訓的內(nèi)容要源自于授課教師真實的教育教學生活。授課教師要充分展示自己與一線教師相同或相似的研究,選取某一個詳細過程及成果,讓參加培訓的一線教師產(chǎn)生共鳴,攪動思維,啟發(fā)智慧,收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但在現(xiàn)實中,很多授課者總是簡單地選取一個類似“最美教師”和“感動中國人物”的人或事作為培訓內(nèi)容,表面看起來課堂有聲有色,意義也非同一般,但由于這個道德高度并不是一般教師所能達到的,普通教師打心眼里有所排斥。何況,授課者僅僅只是對他人的觀點和理論進行簡單解釋和宣傳,沒有進行充分的自我實踐,授課者無法真正說出要旨和精華,特別是不能說清“思考———行動———偏差———校正———完善”這一循環(huán)過程,聽課教師最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課堂最多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罷了。如果授課教師運用自身實踐研究的教育教學作品作為案例,詳細講給一線教師聽,讓一線教師感受到校本培訓的重要性,明白如何才能做到學生的“人生導師”,懂得思考是研究的指揮棒,總結歸納是研究的關鍵,只有在這些有血有肉的成功和失敗故事中,一線教師才真正有所收獲,他們才愿意聆聽、思考和做作業(yè)。
其次,授課教師上課的“課題”最好是選取學員的作品。授課教師要充分重視學員的教育教學故事研究,從網(wǎng)絡和學員的作業(yè)中尋找并選取優(yōu)秀代表作品,對這些作品進行整理、重構、分析、修改和評價。眾多學員中并不缺乏教育教學專家,網(wǎng)絡上也都有他們許多文章和思想,只要授課教師是個有心人,完全可以拿學員作品說事,被選中作品的學員自然非常愉悅,其他學員對這樣“接地氣”的課堂也十分滿意。對這些成員的“佳作”,在平時教育教學中,所有學員都有所接觸、有所思考和有所行動,所以在課堂上,大家都愿意而且能暢所欲言,交流思想,主動完成作業(yè),提升師德,真正實現(xiàn)有所收獲。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頭腦中和行動里,結果卻是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如果在授課者的精心點撥和指導下,學員對其作業(yè)進行精心思考、構思、修改和研究,最終能在報刊中發(fā)表,或者能在各級評比中獲獎,一線教師既擁有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又獲取意外收獲,誰不渴望這樣的校本培訓,誰會在這樣的校本培訓中不認真呢?
最后,授課者的教學方式最好是把課堂交給學員,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授課教師要集中學員心中的主話題,用合作學習方式解決一線教師所面臨的最大的教育教學難題。很多授課教師從選題、上課到作業(yè)往往都是一言堂,這樣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明顯違背了新課程理念,自然也無法調(diào)動一線教師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訓效果就不言而喻。學員都來自教育教學一線,他們在相同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面臨相同的難題,思考的方向也差不多,探索的過程也基本相似,授課者完全可以匯集學員心中的最想,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尋找并挑選出其“共想”,然后圍繞“共想”搞懂“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去思考研究,這樣的學員合作研究順應了民意,滿足了學員發(fā)展的需求,能共同解答疑難,效果事半功倍。如果授課教師能為學員打造自主成長平臺,把講臺讓給學員,讓學員講述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及思考。通過這樣的小切口,小生活,小事例,既提高課堂的科學性、趣味性和實效性,又巧妙地尋找到教育教學規(guī)律,這也許是校本培訓應該選擇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