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詩珣
摘 要:對《詩經(jīng)》的婚戀詩的婚俗文化的研究,使我們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了《詩經(jīng)》時代的人們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百態(tài)。本文就是從《詩經(jīng)》中的婚戀詩入手,著眼于其中的婚俗,并根據(jù)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特點和歷史時代狀況,分析《詩經(jīng)》婚戀詩所體現(xiàn)的婚俗文化。
關(guān)鍵詞: 《詩經(jīng)》;婚戀詩;婚俗;文化
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jīng)》,無論是其文學(xué)性、藝術(shù)性、還是其思想性,都在文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jīng)》具有多種詩歌類型,在《詩經(jīng)》的305首詩歌中,婚戀詩在其中占據(jù)大量篇幅,共計八十余首,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感人力量,反映了當時先民們的關(guān)于戀愛婚姻的觀念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并向我們展現(xiàn)了悠久古老的婚俗文化。
一、婚齡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不僅僅是我們現(xiàn)代人關(guān)于婚姻的觀念,其實這個觀念由來已久,在古代也是深入人心,人們尤為重視并形成了相應(yīng)的婚姻規(guī)范?!抖Y記·內(nèi)則》之中記載,男子“二十而冠,始學(xué)禮”,“三十而有家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 [1]??梢哉J為男子應(yīng)該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結(jié)婚,女子應(yīng)在十五至二十歲之間就需要尋得一個好人家,結(jié)合當時生產(chǎn)力低下和當時統(tǒng)治者的相關(guān)政策可以推測,《詩經(jīng)》時代的人們對于適婚年齡大大早于理論上的年齡,更早于當今社會人們的結(jié)婚年齡,但沒有一個具體的年齡規(guī)定,那時的人們?yōu)榱水敃r社會發(fā)展和勞動力的需要,只有不斷的繁衍后代才能更好維持生計?!对娊?jīng)·召南·摽有梅》里說: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表達了一位適齡女子對求得一位如意郎君尤為急切,迫切的把自己嫁出去的愿望?!多掞L·匏有苦葉》中“士如歸妻,迨冰未泮”,訴說了一位待婚女子熱切期望未婚夫迎娶她,不要等到了冰封溶解的時候,希望盡早成婚的愿望。
二、婚期
古代的婚禮的舉行都要符合農(nóng)業(yè)耕作的順序,符合廣大人民的耕作時間的習慣?;槎Y作為人生一項特別重大的事件,充分受到人民的重視,并結(jié)合農(nóng)業(yè)文明的特點來安排婚姻大事,因此人們多在春季和秋季舉行婚禮?!对娊?jīng)》對于春季結(jié)婚的的事例的描寫也有很多,如《詩經(jīng)·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中描寫了男女之間成婚的過程,其中筑鵲巢發(fā)生在春季,春季就成了那是成婚的季節(jié)?!缎l(wèi)風·氓》中“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確切的說明秋天是個迎親的好時候。
三、婚時
人們在選擇了具體的婚期之后就要確定具體的日子,涉及到日期之后,對時辰的選擇更是小心謹慎,千萬要挑選個良辰吉日為新人舉行婚禮,良辰吉日也是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開始,為家人和親屬都圖個吉利。《釋名·釋親屬》記載“婦之父曰婚,言婿親迎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禮也”[2]?!短骑L·綢繆》中“綢繆束薪,三星在天”記載了新婚夫婦成婚時間三星正掛在中天,可見這對夫妻成婚之時是在晚上?!蛾愶L·東門之楊》“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描寫了一對新婚夫妻把婚時定在了黃昏之時,這同樣也印證了《詩經(jīng)》時期的人們多把婚時定于黃昏的觀點。
四、婚姻禁忌
1、門第觀念
唐詩有云:“人各有耦,瑟類須同”意思是有錢有勢的家族間“門當戶對,結(jié)為姻眷”[3]門第觀念向來貫穿于中國古代的婚姻觀念中,《衛(wèi)風·碩人》中在介紹莊姜的時候,就著重介紹了她的身份地位,“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莊姜的身份非同一般,有著顯赫的身份和高人的地位,與她所嫁的衛(wèi)侯身份地位相當,雙方門當戶對,相得益彰。又如《王風·大車》中“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講述了一對相愛的男女因男子是個趕大車的而遭到女方家里的阻礙,而男子相約女子一起私奔同生共死。
2、歸寧不易
“歸寧”也叫“回門”,女子在婚后三天由丈夫陪同一起回娘家看望父母。女子遠嫁他鄉(xiāng)后,入住夫家,人身自由也受到嚴重限制,如果沒有公婆和丈夫的批準就不準隨便回娘家,特別是女子父母去世后就基本失去了回娘家省親的機會,在《詩經(jīng)》時代的女子的悲慘人生可見一斑,思鄉(xiāng)之情無人體諒?!缎l(wèi)風·河廣》記述了宋襄公的母親思歸不得之情,所以作詩吟詠出心中的無奈,所以才有“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的感嘆,體現(xiàn)了已婚女子對娘家的思念之情,遠嫁他鄉(xiāng),感慨頗多。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因為此時的社會已不再是母系氏族社會,而是進入了以男性為主導(dǎo)的父系社會,女性已逐漸成為男性和家庭的附屬品,失去了獨立的人格。
總而言之,《詩經(jīng)》作為中國古代時期的一部百科全書,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五彩斑斕的婚戀畫卷,《詩經(jīng)》中所展現(xiàn)的各種婚俗文化,全面反映了《詩經(jīng)》時代的人們的生活百態(tài)。
注釋:
[1]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471頁。
[2]王先謙:《釋名書補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頁。
[3]李鑒蹤:《中國民間婚戀習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頁。
參考文獻:
[1]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79.
[2]楊任之.詩經(jīng)今譯今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3]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4] 王先謙.釋名書補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 顧建龍、王世偉.爾雅導(dǎo)讀.巴蜀書社.1990.
[6]李鑒蹤.中國民間婚戀習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