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鳳蓮
明朝有位皇帝給我印象挺深。明洪武帝朱元璋嫡長孫,將都城南京搬到北京的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熾跛足還肥胖,在位時間很短,僅十個月,歷史上對他評價卻不低。史家將他與其子朱瞻基譽為“仁宣致治”,和史上治功卓著的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相媲美。
朱高熾在位時間短,監(jiān)國時間并不算短,計九年八年月,共六次,短則四個月,多則近四年。所說的監(jiān)國,就是他父王將國家交與他管理。他爹朱棣為何要他監(jiān)國?主要是他爹朱棣在位期間,北方元殘部及蒙古政權常犯事,出于江山社稷計,得安撫征討。朱棣五次親征蒙古,家里沒人照看啊。永樂時期,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差不多一半的時間在外征戰(zhàn)巡視,管理朝事皆交與兒子朱高熾,這在歷史上也是僅有的。朱棣對朱高熾監(jiān)國要求:“惟文武除拜,四夷貢,邊境調發(fā),上請行左,余常務不必啟聞。”意思是除了文武百官的任命與罷免,外交和邊境軍隊調遣這三項需要上報之外,余者所有國事朱高熾可自行決斷。朱高熾何以得到老爹父王如此信任呢?這得從朱高熾出身說起。
朱高熾出身好,他媽是仁孝皇后徐氏,系中山王徐達的長女,自幼聰明,才智賢惠,喜歡讀書,有“女諸生”之美譽。朱高熾爺爺朱元璋親定的婚事。朱元璋曾對徐達說“朕與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徐達哪能不答應,朱棣也不是等閑之輩啊?;实矍枚ǖ幕橐觯临F至尊,徐氏在宮里地位和日子過得那個安穩(wěn)可想而知。朱高熾出生后果然“自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四、五歲開始讀書,“書冊翰墨不去手”。稍大開始習武騎射,箭術甚精“發(fā)無不中”。旁人問何如此,朱高熾也不自夸,低調地回說:“心志既正,無難者焉”,絕口不自衿。這還不是他興趣所在,最大的興趣是和老師討論儒家經典。
有次朱元璋問他:“堯九年之水,湯七年之旱,百姓奚所恃?”意思是堯在位的時候,有九年水災,商湯在位的時候,有七年旱災,老百姓依靠什么呢?朱高熾回答說:“恃圣人有恤民之政耳!”朱元璋聞答感嘆朱氏帝業(yè)后繼有人,自此對朱高熾這個嫡長孫另眼相看,喜愛有加。
朱元璋挺重視對孫子輩品德的培養(yǎng)。朱元璋二十四個兒子,自然孫子也不少。朱元璋常常一大早將他們叫起床,分派檢閱皇城四門衛(wèi)士。每次朱高熾都最后一個回來。朱元璋深感奇怪,問朱高熾為何“還奏獨后”。朱高熾回答說:“因為清晨很冷,又正值衛(wèi)士們吃飯,只好待他們飯后才開始檢閱,故此回奏來遲。他爺爺一聽高興不已,對孫子說:“能體恤下人是吾心也”。從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也是不泛人情味的皇帝。有時朱元璋將他的文件發(fā)給孫子們審校。朱高熾總能將有關國計民生大事奏章挑出來奏報。朱元璋感覺他理事能力也比其他孫子強,可發(fā)現文章中存在語病與錯別字,并不作改動。朱元璋問其何為?朱高熾說:“不敢忽顧小過失,以瀆天聽”。意思是不能因為文章中小的過錯,讓皇上失去掌握重要情報的機會。朱元璋夸獎說:“孫有君人之度哉?!弊源丝梢娭旄邿肫沸信c才能,非公子哥兒,酒囊飯袋可比。
在以后的日子里朱高熾還真沒有辜負他爺爺的期望。一年,朱高熾監(jiān)國期間,一地發(fā)生災情,官員向他通報并請示放糧賑民。朱高熾說救災如救火,干嘛還跑來奏報,直接放糧救災要緊。以后遇上這樣的事,不要再請示了,如果有問題,我承擔。朱高熾監(jiān)國期間《明史》作出的總評價是:“朝無廢事。”這是很高的評價了。具體來說:“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實以堯舜為榜樣,治國以仁德,嚴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他一生只有過一個皇后,六個妃子,對封建帝王來說是少的了。
盡管如此,朱高熾曾因為天生的足疾和肥胖差點被他老爸廢了太子位。朱高熾三兄弟,如果按相貌來說,是不如兩位弟弟的。朱高熾雖文武雙全,性格沉穩(wěn),但是個跛子還身材不佳。最后,朱棣沒換下朱高熾還真是朱高熾品行與才能勝出啊。事實上就是因為朱棣想換個體面的兒子做太子,無形中給朱高熾立了個敵人——大弟弟朱高煦。朱高煦一直不待見這個有殘疾的哥哥,嘲笑他走路不穩(wěn)。加之父王在立太位上猶豫不決,有意無意中偏向自己,給了個想頭。所以對這個哥哥不尊重,甚至面對面損他,朱高熾卻從不生氣動怒,對這個弟弟很是寬容,不斷給錢給物安撫,哪怕他謀反,也沒要他的命。最后朱高煦因故意拌倒朱高熾的兒子宣宗朱瞻基,招致烤死在大缸里的厄運。朱高熾的兒子早就看不慣他橫行霸道,有恃無恐的作派。
可惜朱高熾這么位仁德的好皇帝,出生在封建王朝逐漸式微的明朝,并同大多數皇帝一樣命短,四十八歲,接位十個月就去世了。有人曾作過統(tǒng)計,中國歷史自黃帝起,滿洲滅,四千六百四十三年間,八十三個王朝,五百五十九個位帝王,皇帝壽命才四十歲不到??磥砘实圻€真不是好當的,開國之君還好,有五十幾歲,亡國之君才三十幾歲,像康熙那樣活八十好幾的皇帝,少有。
大家都知道,將都城遷到北京是朱棣,朱棣去世后,朱高熾曾準備將都城回遷回南京,也就是說如果他再活個十來二十年,說不定都城就遷回了南京。不知是慶幸還是遺憾,沒等他實施這一計劃就去世了。朱高熾和他兒子在位期間,屬明王朝統(tǒng)治鼎盛時期。他們都能承守朱元璋之政。
不少人甚至包括從事歷史教學的工作者難免對明朝都有著不自覺的誤會。認為中國從明朝衰弱,所以那些皇帝個個荒淫無道,不思進取,其實非也。明朝從朱元璋始就積極吸取元滅亡教訓。并十分注重民心工程。哪個朝代皇帝說過這般暖民心的話:“天下新定,百姓財力俱圍,如鳥初飛,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然惟廉者能約己愛人,貪者必膠人以肥己,爾等戒之。”朱元璋的真心吐露,或許是從維護他的政權說的。但他能愛民如此,已屬不易。他的兒孫都很尊重他,大部分皆勵精圖治,不比任何一個朝代懈怠。不然明王朝也不能傳兩百七十六年之久,成為歷史上長命王朝之一。
明朝前期、中期中國在世界上還是很強盛的,鄭和下西洋,那些亞非國家看到中國的實力也是一愣一愣的。只是到了后期,西方資產階級興起,文藝復興,工業(yè)革命,中國落后了,也是沒辦法的事,你做明清皇帝試試,也許一樣無奈何。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石排中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