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我們給課外閱讀插上飛翔的翅膀,引導孩子們走進閱讀的藍天碧海,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與文明觸摸,讓他們的生命因為綻放閱讀的花香而精彩起來!
【關鍵詞】我讀書;我快樂;我成長;我收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許多大作家一談起之所以能“成名立家”,無不同聲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時期多看了幾本書。曾經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過寫作經驗,他也這樣說,哪有什么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漲的孩子們?豈能培養(yǎng)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跨世紀人才?當下我們語文老師迫在眉睫的任務不就是如何開啟孩子們課外閱讀的動力,讓他們愉快、自覺、廣泛地去讀書嗎?或許,自己在教學中的點滴做法能帶給大家些許啟發(fā)。
一、灌輸一種理念—我讀書 我快樂
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眲偨影嗟臅r候,我發(fā)現班級中有個叫小崢的女孩子特別喜歡看書。每每課間、中午休息時,她總是一只手捧著書,一只手托著下巴,神情專注,靜靜地沉醉其中,就如一杯散發(fā)著幽幽香氣的淡淡清茶,不由得使我心生一分感動。我悄悄走過去,輕輕翻過封面看了看,原來是一本《哈夫家訓》。這是一本不同于眾多說教式的書籍,書的構造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內容結構惟妙惟肖,引人入勝,而且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一段教訓,看過之后,心里有一種好好反省自己的感覺。“看完后能借給我看看嗎?”我說。她先是一愣,大概是沒想到我會向她提這個要求,但她很快明白了,微笑著說:“好呀!”沒過幾天,她把書帶給了我,我花了一星期的時間如饑似渴地讀完了這本書。把書還給她時,她側著頭,仰起小臉蛋問我:“老師,你喜歡這本書嗎?”“是??!這本書給我了很多啟發(fā),我還得謝謝你呢?!彼植缓靡馑嫉孛蛑∽煲恍?。我接著說:“既然我們都愛看書,以后再遇著什么好書,介紹給老師看,好嗎?”她調皮地說道?!靶邪?!”這時,周圍幾個孩子都叫起來:“老師,我們也借書給你看!”“好!好!”我笑著不住地點頭!第二天,小朱帶來了《狼圖騰》,小偉帶來了《格林童話》,連平日里不善言語的小慧也遞給我一本《讀者合訂刊》……我的心底不由涌上一絲感動:多可愛的孩子呀!可轉念又不免擔憂:孩子們只是盲目地攀比誰借給老師的書多,自己卻沒有認真讀過,這可不行!于是,我把書一一遞還給他們,懇切地說:“謝謝同學們把書借給老師看!可老師希望你們先看一看,再借給老師。以后再借書給老師看時,老師要先考考你書中的問題,如果答對了,老師才借你的書!”
就這樣,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在我向他們借書的這個活動中被調動起來了,班級掀起一股讀書熱。慢慢地,在我的引導下,大家把閱讀目光集中在古今中外的名著:如《三國演義》《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其次,我們約定好每個周二、周四午休時間是我們的美文賞析時間,孩子們利用這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將最近讀到的寓意深刻的小文章帶到這與大家一起分享。在此過程中,老師的參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我經常為他們推薦《讀者》或《意林》上一些小文章,我讀的投入,孩子們聽得入迷,時間一長,在我的影響下他們竟然也養(yǎng)成了定期購買這幾種刊物的習慣,課間經常會有孩子跑到我面前與我共同交流心得。此外,每周四的綜合實踐課我們專門開設“一周讀書交流會”,大家暢談書中故事,收獲心靈啟迪。我和我的學生享受著我們的讀書時光,享受著這份來自書中的快樂!看著孩子們由于書的熏陶一天天睿智起來,聽著他們由于書的熏陶而日趨精彩的話語,我由衷感嘆:閱讀為他們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二、形成一個習慣—我讀書 我成長
(一)要保證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
有專家研究認為,至少要通過21天的連續(xù)訓練才能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因此,我認為要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就要通過訓練來實現,要讓學生讀書,必須有時間保證,并且要堅持。所以,我們把每天中午12:30—12:50的時間定為我班的“閱讀時間”——我和孩子們一起選擇自己喜歡的書或報紙獨立默讀。此時的教室里總是靜悄悄地,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開始還不太愛讀書的孩子此時看到別人都在認真讀書,也會自然而然的約束自己,靜下心來讀一些書,時間一長,自然會由原來的被動讀書轉化為主動讀書。這種讀書氣氛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收到比任何說教都好的效果。
在家中,為了確保孩子有固定時間閱讀課外書,我也極力要求家長給予配合,規(guī)定每天寫完作業(yè),必須保證半小時的讀書時間,學生做到后請家長在作業(yè)本上簽字“已閱讀半小時”,班級一周一總結,連續(xù)五天完成讀書任務的同學,獎勵“語文闖關章”一枚,貼到“青島臺東六路小學語文闖關升級記錄表中”。此舉措得到了班級孩子們的積極響應,幾乎所有孩子都能堅持每天回家安心完成半小時的讀書任務。
(二)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權
不少家長甚至部分老師都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總覺得學生看課外書是看“閑書”。即使看也應該多看看《唐詩宋詞》《小學生作文選》《名家成長記錄》《一題多解》等等與學習密切相關的書籍,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其實,培養(yǎng)孩子的讀書興趣,首先要考慮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到不同的階段讀不同的書。如果孩子沒興趣、不愿意看,家長自作主張幫他挑的,反而被孩子束之高閣。另外,在尊重孩子的閱讀自我選擇權時,我還發(fā)現,很多孩子讀書范圍狹窄,比如女孩,愛讀一些童話故事、兒童文學之類的書;而男孩呢,則喜歡一些自然科學、科普知識之類的圖書。這樣偏愛某種類型的圖書,很容易限制他們的知識面。遇到這種情況,我在“讀書交流會上”跟學生說:“魯迅先生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yōu)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指導我們選擇課外讀物的‘金玉良言,你們說是嗎?”所以,在每月“好書推薦”的時候,我有意去開發(fā)孩子新的興趣點,拓寬閱讀面。endprint
三、掌握一些方法—我讀書 我收獲
(一)會選書
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有益。我們必須教給孩子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我的做法是:每個學期開學初,我會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好書,如:《愛的教育》《鄭淵潔童話》《青鳥》《福爾摩斯探案集》《窗邊的小豆豆》《狄公案》等等,還結合課內所學的內容推薦讀《錢學森傳》《中國民間故事》《未來的魅力》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的閱讀,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了積累。
(二)會讀書
魯迅先生提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為此,我教授給孩子許多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如圈點筆記:閱讀書籍時,可隨時在書的重點、難點和精彩之處畫線或做各種符號;批語筆記。閱讀中,在文章的“天頭”“地腳” 和其他空白處,隨時寫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體會。這樣做的好處是便于以后閱讀時引起注意,也是一種靈活、簡便的讀書筆記的好形式;提綱筆記;把文章的提要寫出來,力求抓住重點,概括出基本內容,文字須簡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寫進去;摘錄筆記:為了把課外閱讀中讀到的精彩內容及時地記錄下來,我們班充分利用摘抄本,每逢雙休日,學生就會把一周閱讀后積累的優(yōu)美語句端端正正地寫在本子上。摘抄本中不僅有文字,還有與之匹配的圖畫,雖然只是寥寥幾筆,但為文字添加了色彩,使圖和文相映生輝。
(三)會分享
分享是一種美德,溝通是一種技巧。分享和溝通可以防止學生自私的心態(tài),增進友誼,加深了解,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好機會。一有好的課外書,我要求大家及時將好書介紹給同學,并且多寫筆記和感想,然后安排一個時間進行互相交流與溝通。這樣可以有利于學生將感動的東西表達出來,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可以從中了解別人對這個事件、問題的態(tài)度,豐富自己的信息來源;適度開展辯論,可以有助于活躍思維、辯論的能力。
生命只有一次,讓我們給課外閱讀插上飛翔的翅膀,引導孩子們走進閱讀的藍天碧海,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與文明觸摸,讓他們的生命因為綻放閱讀的花香而精彩起來!
作者簡介:王琳,女,1980年生,山東青島人,小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