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慧
摘 要:《十三步》是莫言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敘事實驗文本,有關它的評論很少,大都是從敘事角度來闡述。本文試從現(xiàn)代中國被異化的人這個內(nèi)容層面的角度來闡述。
關鍵詞:現(xiàn)代中國;被異化的人;內(nèi)容
引言:初讀《十三步》,確實被震撼到了。陌生的敘述方式、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大膽的用詞,沒有想不到的,也沒有不敢寫的。讀完之后,回味,覺得其實很有深意。從《十三步》荒誕而又真實的描寫中,我看到了現(xiàn)代中國被異化的人。
本文從高考、生存和情感三個角度來看現(xiàn)代中國被異化的人及其他們的可憐處境。
一、高考
從《十三步》第八中學可以看出高考制度對學生、教師和學校造成的壓力。
為了提高升學率,“學生累得要跳河”,“第七中學高三班四個學生集體跳河,有兩個淹死了,兩個自己游上了岸”,“高中一年級就分科,學文科的根本不學理、化;學理科的不學史、地,高中畢業(yè)是初中的水平”,“不學一切與高考無關的東西”。由此可以看出,片面追求升學率,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學習本來是輕松快樂的,但為了提高升學率,學生的學習任務多、心理壓力大,以至于“累得要跳河”。本來是處于生機勃勃、滿有激情的青春年華,卻被高考給壓得失去了生活的興趣。這是人正常的成長中的一個異化。此外,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文理分家,學文科的專學文科,學理科的專學理科,不學其他,這樣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全面發(fā)展,甚至在一些常識方面都很缺乏,在某些方面可能會造成缺陷。從長遠來說,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可能會造成一個人的“異化”。而且,學生不被學校開除,是因為能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學生的人格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學生的受教育權利被升學率給“異化”了。
片面追求升學率,“教師累得要上吊”,“這幾年他一直送畢業(yè)班,而畢業(yè)班每月只有一個星期天,號稱‘大休,校領導強令老師每天晚上都要去學校坐班,連國家規(guī)定的寒暑假也被剝奪得幾乎干干凈凈”??梢钥吹贸?,為了追求升學率,老師的工作量加大了很多,負擔也重了很多。第八中學物理教師方富貴就是累死在講臺上。并且學校借他的死來推動升學率。正如張赤球?qū)钸^來的方富貴說,“學校正在要同學們化悲痛為力量,以高分數(shù)安慰你的亡靈。校長說同學們,多考上一個大學生就等于多為方老師獻了一個花圈,一個最美麗的花圈”。為了提高升學率,方富貴累死在講臺上,死了之后,還被校長借來推動升學率。教師的工作和奉獻被急功近利化了,他們的價值沒有得到正確的看待和肯定。教師本身的意義已經(jīng)被“異化”了。
在高考制度面前,學校也是“受害者”之一。第八中學的校長說出了學校的心聲,“難道我們愿意追求升學率嗎?大家都追求我們不追求就說明我們教學質(zhì)量差,就說明我們工作不好,教師晉級就少分名額。國家教委的文件連一張廢紙都不如,為什么不制定教育法呢?誰搞片面追求升學率就依法論處”;校領導也為難地說,“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危害,我們并不是不知道,可又有什么辦法呢?市里把高考升學率作為衡量學習工作好壞的惟一標準,我們有什么辦法?我們也想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可是不敢……”。由此可以看出,在政府的壓力下,學校正常的功能也被異化成了提高升學率的機器。
政府制定的高考制度,它的負面影響使學生、教師和學校都脫離了原來的軌道,被異化了。
二、生存
《十三步》中的生存意識也很強烈。從張赤球、方富貴、屠小英和李玉嬋身上能夠看到生存在他們身上發(fā)生的異化。
第八中學教師們的生存狀況確實不好。年輕教師小郭的話道出了教師們的真實處境,“我沒有資格找老婆,這幾個工資剛夠我自己開銷。漲價,同志們,漲價,同志們,漲價,同志們,價格如同一匹發(fā)了瘋的野馬,或者,如一支插進沸水里的溫度計!明天我準備辭職販蝦醬去”。教師們的工資只能供自己開銷,跟不上物價的上漲。張赤球的家“這個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只住著一間半房,老人住著廚房的一半,兩個兒子則睡在墻洞里……”,可以看出教師們居住條件很差。
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們迫切地需要改變目前的狀況,以至于他們不愿意方富貴復活。因為“方富貴以他輝煌的死——累死在講臺上——為第八中學、也為全市的人民教師,爭得了同情和光榮”,“廣大的呼聲從千家萬戶發(fā)出,匯成一個運動。呼聲:關心教師生活,提高中年教師的工資運動!向賺錢的企業(yè)和富裕的個人募捐,建立‘中年教師保健基金”,“方富貴的死比方富貴的活更有價值”,“為了改善全市教師的生活條件,延緩他們的生命,方富貴如果復活是反動,方富貴活著進殯儀館是大人道”,“鮮花和榮譽像雨點般打在你的身上,像破磚爛瓦、像泥土沙石,鎮(zhèn)壓著你的胸膛。死去的不許復活。這是鐵的定理”,“學校里正在利用您的死做文章:借您的死向社會呼吁,借此改善活教師的生活……”,“你要是不死又活了,不知要有多少人受苦受難……”,“你要是又活了不死,教師們的房子又要成為泡影”。
上述說出了教師及其家屬們的心聲。教師活著,工資不能提高,房子﹑生活不能改善;教師死了,才能引起社會的關注,來改善他們的待遇。教師以他們的死才能引起社會對他們應有的一些關注。這真的是人生的悲哀和荒誕。因此,大家不愿意方富貴活著,大家愿意方富貴死了,死了的方富貴比活著的方富貴價值更大。教師們因為生存的壓力置別人的生命于不顧,變得自私自利,不讓方富貴享受活著的權利,他們的人性已發(fā)生了“異化”。
而方富貴面臨著生與死的抉擇:“要死去,但舍不得妻子兒女,忘不了美酒佳肴”,“要活著,就要傷害校長,傷害同行。死不了,活不成”。張赤球提供了一個萬全之策:換容術。整容師李玉嬋說明了其中的原委,“現(xiàn)在大家都想方設法搞‘自救運動,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每個人都要想辦法從自己的職業(yè)上撈油水,你們教師沒油水,只能搞這種換容術,你去上班,讓紅球去做買賣賺錢”。“方富貴頂替張赤球掙來的工資和張赤球經(jīng)商賺到的錢要合在一起,然后再一分為二,用來供給兩家的生活”。為了妻子兒女,為了生存,方富貴同意換容成張赤球代替他去上課,張赤球也愿意到外邊去做買賣賺錢??墒?,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方富貴本以為換容之后,可以與妻子兒女相認團圓??墒峭佬∮⒖吹降氖菑埑嗲虻娜菝玻徽J他,把他當成鬼。方富貴雖然身在李玉嬋這邊,心卻在妻子屠小英那邊??墒峭佬∮s一直把他當作張赤球不接受他。方富貴的內(nèi)心是痛苦而無奈的。當他聽到屠小英說他們的女兒被張赤球的兩個兒子給領跑了,他已經(jīng)不想活了,特別是他找到了方虎和大球而勸告無效時,方富貴徹底絕望了,“他摸到了一個綠色的粉筆頭,便急忙塞到嘴里去。嚼著它,他眼里流出了苦辣的黃水。他想起了自己早已是死人。死人應該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不要給活人添亂”。之后,屠小英自殺了。方富貴更失去了活下去的欲望。他本來是想活著跟妻子兒女團聚,讓她們吃好的,住好的,可是他頂著張赤球的容貌,頂著張赤球的身份生活。屠小英不認他,兒女也不認他。他在李玉嬋這兒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頂著別人的身份生活,自己想念的妻子兒女明明就在隔壁卻無法相認。他天天忍受著這種痛苦的煎熬。直至最后,屠小英自殺了。他也最終失去了生活下去的欲望,也自殺了。endprint
張赤球也沒有做成買賣,也沒有賺大錢。張赤球拿著小賣部女老板給的四條煙去賣煙。一路上,張赤球開始是在思想上與頂著自己容貌的方富貴作斗爭,接著被警察抓進監(jiān)獄,忍受著饑餓的痛苦,被警察罰了僅有的一百元錢,張赤球決定回家。在回家的途中,張赤球被人看不起過,餓得“腿痛腳軟”,還得經(jīng)受著大雨的沖刷。當張赤球“穿著那身油漬麻花的屠戶服”回到學校時,學校正在開“都以為是張赤球其實是方富貴的追悼會”。校長在表揚過張赤球的敬業(yè)精神后,又像從前那樣借他的死來推動升學率。張赤球本想回到學校繼續(xù)教書,但現(xiàn)實粉碎了他的愿望,頂著他的身份上課的方富貴老師自殺了。
不管是方富貴還是張赤球,他們的結局都是一個悲劇。生存的壓力使他們發(fā)生了“異化”,愿意換容頂替,方富貴愿意失去自己的身份頂著別人的身份,張赤球愿意別人與自己共享一個身份,這會導致精神的分裂和痛苦。方富貴的自殺和張赤球最終選擇棄商從教說明了這一點。
三.情感
從整容師李玉嬋的身上可以看出其情感的異化。
在少女李玉嬋的家庭里,“性是不神秘的,性愛表現(xiàn)出美好的容貌,坦蕩而真誠。蠟美人建議十五歲的李玉嬋脫光衣服與她一起在院子里行走,進行有利健康的日光浴,母女倆一絲不掛,昂首闊步,可謂志同道合”。父愛和丈夫的缺失使李玉嬋和她的母親彼此欣賞自己的裸體,來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和對對方的關注。
父愛的缺失和母親不正常的教育,使得李玉嬋放縱自己的欲望,與她母親的情人、比她自己大很多的王副局長發(fā)生了關系。父愛的缺失使得李玉嬋對愛的理解發(fā)生了異化,她放縱自己的欲望。
長大后的李玉嬋嫁給了她起初并不愛的張赤球,因為她懷了孕才嫁給他,“那時,去醫(yī)院流產(chǎn)是一件十分麻煩的事情,要出示結婚證明,要出示單位證明,要有丈夫簽字”。結了婚之后,張赤球多次批評李玉嬋身上有一股死尸的氣味,連她的牙縫里都滲出死尸的氣味?!八雷约荷窠?jīng)過敏,整容師曾當著他的面用上等的香皂洗身體上下所有的地方,連一根毛也不放過,但他還是聞到那股濃烈的﹑難以用文字表述的氣味。而每當此刻,他就變成了廢人”。張赤球沒有從心里面真正接納李玉嬋的工作,沒有真正地理解李玉嬋的工作,因此他覺得李玉嬋身上有一股死尸的氣味,不能接納李玉嬋。李玉嬋從她的丈夫這里得不到應有的理解和愛,于是放縱自己的欲望,與“美麗世界”的館長、猛獸管理員和方富貴胡搞在一起,而不覺得有什么愧疚。
少女時的李玉嬋和結婚后的李玉嬋都因為得不到應有的父愛和丈夫的愛,而在情感上發(fā)生異化,放縱自己的欲望來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李玉嬋是一個可憐的人。
《十三步》是一部意蘊深厚的作品,以上只是從現(xiàn)代中國被異化的人的角度進行分析和闡述的。
參考文獻:
[1]莫言.十三步[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1-261.
[2]朱玳青.莫言創(chuàng)作新趨向探源--兼評長篇小說《十三步》[J].小說評論,1989,(5):40-42.
[3]汪毓楠.人類敘事中的人稱問題--以莫言的長篇小說《十三步》為例[J].吉林 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24(6):82-83.
[4]王西強.極致化的人稱視角轉換構建的敘事迷宮--論莫言小說《十三步》的敘事視角試驗[J].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2011,(1):83-84.
[5]張靈.莫言小說中的現(xiàn)代寓言營構[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6):32-37.
[6]溫如敏,葉誠生.“寫在歷史邊上的故事--莫言小說的現(xiàn)代質(zhì)”.東岳論叢,2012,33(12):6-9.
[7]張艷梅.歷史文化視野中的莫言[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6(1):71--77.
[8]朱云.莫言小說的歷史敘事特質(zhì)[J].安康學院學報,2013,25(2):39-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