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國外交,歷史演進,良性交往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4)11-0013-07
1953年12月,中國政府總理周恩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第二年6月,周總理先后訪問印度和緬甸,同兩國總理尼赫魯、吳努分別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正式確認把“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作為處理雙邊關系的原則,并共同倡議將其作為指導一般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60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同時為國際關系的良性發(fā)展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也明確規(guī)定:“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②顯然,深入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需要,也是對周恩來等老一輩元勛披荊斬棘、開創(chuàng)新中國外交工作局面的很好紀念。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直接與20世紀中葉特定的歷史形勢密切相關,如果從更廣闊的背景來看,它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結晶和近代中國在經歷了百年恥辱之后痛定思痛的產物。
以近現(xiàn)代的概念論說,古代中國幾乎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外交活動。但是,中國社會和學術界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和研究人文社會話題?,F(xiàn)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初期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當然會受到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正如1963年周恩來所說:中國人辦外交的許多哲學思想“來自我們的民族傳統(tǒng),不全是馬列主義的教育”。③
孔子提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境界是“仁”,處理相互關系時最好做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這其中蘊含著對他人的尊重及和諧相處的意思。到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更加激烈,孟子進一步區(qū)分了“霸道”和“王道”兩種情況:“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雹匏麍詻Q反對霸權與戰(zhàn)爭,崇尚仁愛與信義。墨家學派面對動蕩不安的世界,提出了著名的“兼愛”“非攻”的主張,更加明確地闡釋了國家相處時應該持有的“平等”“和平”“互助”等積極觀念。所以,有學者認為墨家“兼相愛,交相利”思想對當今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影響特別深刻。①
歸納起來看,在國家間相處的問題上,古代中國有三點鮮明的價值追求:
1.實現(xiàn)世界“大同”的理想。“以德服人”,讓所有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②使世界上的一切生靈都能幸福生活。
2.平等相處。如果做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③既維護自己的利益,又能夠承認和尊重他國的利益,就一定會實現(xiàn)“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④的平等社會關系。
3.“和而不同”。在傳統(tǒng)文化中“和”字的內涵極其豐富,有兩層意思是最顯著的,其一,反對戰(zhàn)爭,強調和平共處,“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⑤其二,保持事物的多樣性,實現(xiàn)和諧共生,“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同裨同,盡乃棄矣”。⑥
然而,鴉片戰(zhàn)爭后主權的不斷喪失讓中國吃盡了苦頭,外交亦多掣肘。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對孿生兄弟。周恩來曾滿懷義憤地指出: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都是跪在地上辦外交的。⑦這其中的本質問題就是我們的主權不獨立,我們的咽喉被別人卡住。
在渡江戰(zhàn)役期間,英國紫石英號軍艦無視嚴正警告,擅自闖入人民解放軍準備渡江作戰(zhàn)地段,還炮擊人民解放軍陣地,人民軍隊堅決地予以了還擊,這就是著名的“紫石英號事件”。這一事件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決心和勇氣,也標志著西方列強在中國“炮艦外交”的最后終結。中國人民經歷一個多世紀的戰(zhàn)爭與動亂,當然渴望和平,但是從近代百年屈辱歷程中得出的教訓是深刻的,若沒有主權獨立一切都是枉然。毛澤東把主權獨立與完整看得特別重,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fā)言人為英國軍艦暴行發(fā)表的聲明》中明確指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人民政府愿意保護從事正常業(yè)務的在華外國僑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人民政府愿意考慮同各外國建立外交關系,這種關系必須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雹?/p>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人類一方面在思考如何通過發(fā)揮大國的作用,建立持久和平的有效機制,另一方面卻又陷入了以冷戰(zhàn)為主要形式的新對抗。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呱呱墜地,如何做到既能獨善其身,又能順利融入世界大局,成為新中國開國元勛們思考的重要問題。1949年下半年成立新中國,籌備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提上了議事日程,同時如何以新的主權國家的身份,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交往的方針政策也在積極地謀劃中。1949年召開的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發(fā)表的《共同綱領》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zhàn)爭政策?!睍h明確提出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總原則。
建國前后毛澤東為外交工作概括了三句話:“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這三句話形象但不夠具體,尤其對于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交往沒有切實的作用。有人分析認為,當時中國周邊國家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社會主義國家,如蘇聯(lián)、蒙古;第二類是兩大陣營都努力爭取的國家,如朝鮮、越南;第三類為已經取得民族獨立但屬于資本主義體系的國家,如印度、緬甸。①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已經實行了“一邊倒”,關系較鐵了,其實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講后兩類國家對新生人民政權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意義也非常直接和重要。
1953年中國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取得了巨大勝利,又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挫敗了美國的干擾,推動了印度支那問題的和平解決,有效避免了在中國周邊出現(xiàn)敵對政權的危險,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使新中國領導人能夠進一步思考內部建設問題,以及與周邊更廣大的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的問題。中國有句古話:“鄰居好,賽金寶”。再說,印度、緬甸等鄰國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并沒有完全追隨美國,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美國宣稱中國為侵略國家,他們投了反對票;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國也突破了美國對華的禁運政策,發(fā)展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向中國出售橡膠等戰(zhàn)略物資。這樣的情形自然使得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會在適當?shù)臅r間,制定適當?shù)呐c印度、緬甸等周邊國家的外交政策。于是,1953—1954年周恩來與印度和緬甸交往接觸中,概括出以“和平共處”為核心的五項原則。
筆者以為,可以把五項原則的五句話分解為“前提”“途徑”和“宗旨”三部分。世界上存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事實上再強大的力量都沒辦法把其他與自己有差異的國家、民族或者文化趕出地球,那么如何相處呢?前提只能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讓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種文化獨立存在與發(fā)展;途徑最好是“平等互利”,通過平等交往與互利互惠的合作,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最終目標一定是大家“和平共處”,共享人類文明成果。中華民族的先人留下的珍貴古訓是以和為貴,近代列強送給中國人的慘痛教訓則是維護民族獨立。新中國成立初期最急迫的問題正是維護來之不易的獨立與和平,以獨立保衛(wèi)和平,以和平鞏固獨立。由此看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創(chuàng)立是歷史的必然,也正是基于這種必然,“獨立”與“和平”就成為了新中國對外交往始終不能逾越的兩條底線。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自身的價值堅守恰恰表明對外部世界融通的態(tài)度,二者相輔相成。中國要求別人尊重自身的獨立與領土完整,也尊重他國的獨立與領土完整,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和發(fā)展道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世界形勢不斷發(fā)展,維護獨立與和平的外部環(huán)境在不停地變化,因而中國外交在具體目標和斗爭策略上也會作相應地調整,五項原則只作了總體性、原則性的規(guī)定,在處理具體事務時又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五項原則提出的六十年來,中國外交在堅守自我價值觀的同時,又在不斷地融通著多元差異和不斷變化的世界。
1.“求同存異”,廣交第三世界國家朋友
二戰(zhàn)后到1955年,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持續(xù)高漲,在此形勢下,29個亞非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由于歷史原因和會議前美國的挑撥離間,更由于中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與有關國家的巨大差異,中國能夠在會議期間有所作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關于“求同存異”的發(fā)言引起廣大亞非國家的強烈反響。這一方針客觀承認了各國在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上的差異,找到了各國在歷史遭遇和發(fā)展經濟、維護獨立的共同性,真誠表達了中國政府尊重別國主權的善良用心,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政府反對殖民主義,堅決維護世界和平的正義態(tài)度,因而得到了與會各國的熱烈擁護。最后,萬隆會議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融入《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了指導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形成了共同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萬隆精神”。會議結束后,一大批亞非國家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形成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建交高潮。
其實,“互相尊重主權”從本質上講就是對差異和多元主義的尊重,而求同存異將此表述得更加清楚,即首先承認并弄清相互間的差異,再在差異中尋找共同點,尋找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基礎、途徑?!扒笸娈悺狈结樖呛推焦蔡幬屙椩瓌t提出后第一次智慧的運用,五項原則的內涵被亞非各國所欣賞和接受,新中國由此在廣大第三世界積聚了旺盛的人氣,難怪陳毅同志賦詩贊頌:“準則昭天下,精神重萬隆”。①
2.“跨越鴻溝”,打開外交新視野
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10年,中國外交從總體上看還是受兩極格局的影響,以“一邊倒”為主要特征,五項原則的運用實際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響。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開始至60年代,中國特別重視與周鄰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交往,努力開拓外交的新局面,在國際上贏得了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但受“左”傾思想的影響,中國自覺或不自覺地攪入到一些國家的內部矛盾和派別沖突,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曲折運用的時期。
新中國建立初期外交實行“一邊倒”,重視與第三世界國家交往,同時也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執(zhí)行了相對靈活的策略,比如與英國、荷蘭建立“半建交”的關系,但對西方國家總體上來說還是封閉的。進入70年代,國際形勢出現(xiàn)了有利于中國的新變化。中國領導人抓住有利時機,“以小球轉動大球”,結束了中美長期以來敵對的狀態(tài),在《聯(lián)合公報》中雙方約定“在他們的相互關系中實行這些原則(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尼克松訪華后,日本、英國、荷蘭、聯(lián)邦德國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很快先后與中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起和平友好的關系。準確地說,此時中國在行動上跨越了與西方國家交往中長期存在的意識形態(tài)的鴻溝,全面打開了外交的新視野。
3.“做好自己的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外交
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國外交徹底放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基調和與第三世界國家“同病相憐”的心態(tài),成功地實現(xiàn)了向現(xiàn)實主義過渡的重大轉型,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其根源在于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的根本變化:一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內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xiàn)代化建設上;一個是國際上多極化的趨勢漸進發(fā)展,到1991年底,蘇聯(lián)解體使兩極格局瓦解,國際關系民主化傾向增強。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對國際形勢的判斷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鄧小平在多種場合反復強調戰(zhàn)爭的危險雖然存在,但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zhàn)爭力量的增長,大規(guī)模的世界戰(zhàn)爭暫時打不起來。1985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時說:“現(xiàn)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zhàn)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fā)展問題?!雹卩囆∑降姆治雠c判斷,安定了國內人心,使全國人民能夠踏踏實實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即使在1989年中國國際環(huán)境極端惡劣的形勢下,鄧小平仍然擲地有聲地強調:“對于國際局勢……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雹?
具體分析本時期中國執(zhí)行五項原則的情況,有四個顯著特點:
第一,推行真正的不結盟政策。1950年中國同蘇聯(lián)簽訂過《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為期30年,1980年到期后未續(xù)簽。中國一心追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所以格外強調任何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對于國際事務必須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
第二,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兩極格局結束后,國際力量失衡,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盛行“干涉主義”,中國重視搞建設需要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和穩(wěn)定的國內政治局面,因而在國際交往中堅持“不當頭”,“韜光養(yǎng)晦”,但努力“講公道話,辦公道事”,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的五項原則偏重于“互相尊重主權”,希望世界承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本時期明顯側重于“互不干涉內政”,維持中國內政和世界大局的穩(wěn)定。
第三,放棄冷戰(zhàn)思想,與所有國家建立正當外交關系?!巴l都來往,同誰都交朋友,”新時期徹底糾正曾經出現(xiàn)的“以蘇劃線”,“以美劃線”的偏向,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全面發(fā)展與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友好關系,比如蘇聯(lián)解體后,中國并不糾纏于意識形態(tài)問題,迅速地與“獨聯(lián)體”各國分別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四,以經濟交往作為外交的重要內容。中國的對外開放重點是對美、歐、日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鄧小平復出后最先訪問日本、美國,主要就是沖著他們的市場、技術與管理經驗。這一時期中國通過“復關”和“入世”的談判,加快了融入世界市場的步伐。如果說新中國前30年更多追求的是“獨立”“平等”“和平”,改革開放以后則更加重視經濟上的“互利互惠”。
4.“共同發(fā)展”,建設和諧世界
改革開放后隨著自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國更加關心全人類的共同發(fā)展問題。1986年中國政府在人大工作報告的對外政策總目標中,首次提出了“促進共同經濟繁榮”的新內容。①進入21世紀后,“共同繁榮”“共同發(fā)展”實際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的戰(zhàn)略目標。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引起了外部世界的一些猜疑,甚至產生了“中國威脅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說法。2003年12月,溫家寶訪美期間在哈佛大學發(fā)表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首次代表中國官方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觀點。不久,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胡錦濤再次強調,要堅持和平崛起的發(fā)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因為“崛起”常常與“霸權更替”“權力轉移”相聯(lián)系,直接用“和平崛起”一詞容易帶來誤讀,基于外交戰(zhàn)略的總體反思與規(guī)劃,中國又迅速制定了“和諧世界”的新戰(zhàn)略。2005年4月,胡錦濤在雅加達亞非峰會上指出:亞非國家應“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fā)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9月他又在聯(lián)合國總部《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演講中,全面闡述了“和諧世界”的內涵,向全世界遞交了一張“普遍發(fā)展、共同繁榮與持久和平”的友好名片。當代學者賈江華認為:“和諧世界思想是中國長期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總結和發(fā)展”。②
1993年聯(lián)合國在維也納召開世界人權大會,對于會議結果,一位西方觀察家評論道:維也納會議的“大贏家顯然是中國,至少如果以告訴他人不要管閑事為成功標準的話是如此”。③顯然,這位觀察家語言中隱含著一句潛臺詞:中國推行“不管別人閑事”的外交,同時也“不準別人多管自己的閑事”。表面上看似乎如此,因為中國強調“互不干涉內政”,并在很長時期內把相當多的精力用在解決國內事務上。事實上,新中國對外交往一直堅持雙向的理解與尊重,從“堅守”和“融通”出發(fā),關心全人類的共同事業(y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把“和平共處”的有關原則不斷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機制。
1.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
新秩序是相對于舊秩序而言的,自1500年前后西方開辟新航路和進行殖民擴張以來,東西方長期存在著侵略與從屬的關系;二戰(zhàn)后形成了兩極格局,超級大國繼續(xù)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西方發(fā)達國家仍然占據著世界生產體系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主導權。國際關系的舊秩序就是危害世界和平,阻礙各國共同發(fā)展的歷史根源。
隨著二戰(zhàn)后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愿望日益強烈起來,一般認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第三世界國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宣言書”,“標志著國際關系新時代的開始”。①1974年7月,鄧小平在聯(lián)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專門闡述了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意義。80年代鄧小平進一步指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雹凇艾F(xiàn)在出現(xiàn)的新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不能長久維持的……唯一的出路,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五項原則基礎上和平共處,相互合作,而不是干涉內政,挑起別國內亂?!雹坂囆∑降倪@些談話為如何建立國際新秩序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以至于當代在國際會議討論國際新秩序時,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發(fā)言都是以鄧小平的觀點和主張為基礎的。④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中國積極支持和推動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的有關活動,促進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有力地推動了國際新秩序的發(fā)展。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對于如何建立國際新秩序有了更明晰的思路和內容。1997年江澤民在俄羅斯國家杜馬的演說中講道:“這種新秩序,主張各國有權根據本國國情,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發(fā)展道路……這種新秩序,主張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加強和擴大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fā)展與繁榮,反對經濟貿易交往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和各種歧視性政策與做法;更不允許動輒對別國進行所謂經濟制裁?!?003年胡錦濤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也闡述了“維護和尊重世界多樣性”,“促進全球經濟均衡發(fā)展”,“尊重和發(fā)揮聯(lián)合國及其安理會的重要作用”等五項主張。
中國在堅定維護國家主權、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改革開放,參與全球化,發(fā)展市場經濟,實現(xiàn)民族振興,為世界提供了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道路。中國在發(fā)展的同時,實際上也在用自身的力量把國際秩序引向良性方向。
2.聯(lián)合國外交
新中國與聯(lián)合國的關系曾歷經波折。1971年,在第三世界國家的鼎力支持下,聯(lián)合國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從此,中國立即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聯(lián)合國的工作中。但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前,由于受國內“左”傾思想影響,加之對聯(lián)合國的事務不夠熟悉,中國在聯(lián)合國內以參加政治事務為主,很多時候只是把聯(lián)合國看成是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和伸張正義的講壇。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內政與外交的總體戰(zhàn)略均發(fā)生了重大調整,中國成為聯(lián)合國事務的積極參與者,逐步擴展到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聯(lián)合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的重要窗口和管道。1990年4月,中國首次向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派遣了軍事觀察員。在人權事務方面,中國自1981年起一直擔任人權委員會成員國,積極參與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內國際人權法律文書的起草和制定工作,積極支持人權委員會關于實現(xiàn)發(fā)展權問題決議的全球磋商,先后加入了《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等7個國際人權公約,認真履行應該承擔的義務。本時期,中國仍然堅持維護第三世界國家的利益。例如,1981年中國政府堅決支持由第三世界的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與美國對峙,投了16次反對票,最后終于由秘魯人德奎利亞爾任新一任秘書長,并由此形成了聯(lián)合國秘書長由各大洲的人選輪流擔任的慣例。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崛起與聯(lián)合國的變革相互借重,聯(lián)合國被中國視為最重要的多邊政治舞臺。當前中國已經成為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并多次宣布單方面的裁軍,堅決落實聯(lián)合國《千年宣言》承諾,完成貧困人口比例減半和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標,積極繳納不斷提高的聯(lián)合國會費。中國“言必行,行必果”,絕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旁觀者。
3.參與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20世紀90年代,順應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西方學者提出的旨在對全球性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其實,世界各國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集體參與共同治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早時候,但直到最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全球治理問題才日益引起政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如果把1971年聯(lián)合國恢復中國合法席位算做中國開始進入現(xiàn)存的全球治理體系的話,在最初的一段時期內,由于自身實力所限和其他種種原因,對許多事情關注度確實不高。而蘇聯(lián)解體后,直接面對西方世界的挑戰(zhàn),奉行“韜光養(yǎng)晦,決不當頭”的外交政策。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綜合國力明顯提高。與此同時,中國的發(fā)展越來越緊密地與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國際社會的前途命運也越來越與中國休戚相關,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成為全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已成必然之勢。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報告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全球治理”的概念,但實際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看成了“全球治理”的目標之一,強調要同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周鄰國家以及世界人民進行廣泛的交流與溝通。中共“十八大”報告在總結外交工作成就時提出:“加強同世界各國交流合作,推動全球治理機制變革,積極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這是在黨的文獻中首次運用“全球治理”的理念。如果套用西方“全球治理”的理論,筆者認為“十八大”報告實際上已經明確了參與“全球治理”的有關問題:目標是與世界人民一道建設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依托的主要機制是“支持聯(lián)合國、二十國集團、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發(fā)揮積極作用”;依靠的主體是主要各國政府,同時“將開展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友好往來,加強人大、政協(xié)、地方、民間團體的對外交流”,進一步發(fā)揮社會團體和民間的力量;治理對象除了傳統(tǒng)國際關系問題,格外重視“糧食問題、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等非傳統(tǒng)性的全球問題。中國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前提下,更加注意統(tǒng)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處理好自身事務和世界發(fā)展的關系,全面參與“全球治理”。
日裔美籍學者福山在冷戰(zhàn)結束后曾肯定地斷言:“歷史已經終結,自由民主主義再也不存在有力的意識形態(tài)競爭對手?!雹俚遣痪?,隨著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國家的崛起,西方一些政客和學者感嘆:“設想的破滅幾乎與它的形成同樣迅速”,夢想已經終結,歷史開始回歸。②正如赤、橙、黃、綠、青、藍、紫構成美麗的自然世界一樣,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社會制度共同組成今天的人文社會,在這個社會里各個民族、國家只能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實都證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才是處理國際關系的最好選擇!
【作者簡介】魯東海,男,中學高級教師,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東部分校歷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