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明
不久前,筆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一項調(diào)查顯示,孩子認為父母應該改變教育方式,和他們多交朋友的占80.2%,要求父母尊重孩子個人愛好,給予獨立成長空間的占67.3%,僅有3.7%的學生能接受父母現(xiàn)行的教育方式。這就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今家庭(包括學校)有相當多的空洞、枯燥的說教已經(jīng)與青少年不斷增長的自主意識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中,勞而無功甚至事與愿違的情況屢見不鮮。
現(xiàn)代社會管理的發(fā)展趨勢是:給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同時要求人們有更高的自覺和更嚴的自律。那么,體現(xiàn)為無為管理思想的“無為”教育無疑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途徑。
一、“無為”教育的特征
1.教育意圖的隱蔽性
“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shù)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集中概括了“無為”教育的首要特征。
這里所說的教育意圖的隱蔽性大致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指教育者有明確的教育意識,但被教育者并沒有意識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者并沒有教育意識,但受教育者往往在意外中受到了教育。例如,有一篇散文《媽媽喜歡吃魚頭》,寫的是有一個孩子他小時候,每當吃魚的時候,媽媽總是把魚肚子上的肉夾給他吃,而媽媽自己卻吃魚頭。有一天外婆到家里來,吃魚時,他又發(fā)現(xiàn)外婆把魚肚子上的肉夾給媽媽,而外婆卻吃魚頭。他很疑惑,是不是魚頭比魚肚子上的肉好吃?于是他便試了試,結(jié)果當然不是。長大后,他終于明白了,媽媽為什么喜歡吃魚頭的道理了。這位母親并沒有有意示范,孩子并沒有認為母親的行動是在有意教育他,但母親行動的本身完成了一個教育過程,使受教育者在對比中得到了心靈的凈化。
2.教育手段的間接性
教育者的某些行為,在有意或無意中觸動了受教育者的心靈,促使其覺悟。這種間接手段有時更有力量。例如,有一位父親因勞累病倒,在家庭生活拮據(jù)的情況下,母親瞞著孩子下班后販些水果賣。一天孩子嚷著要跟媽媽要錢買玩具,媽媽順手遞了2元錢,孩子哇一下哭了:“別人的家長都會給很多,可是你們……”說著一下把錢撕了。這時母親掄起巴掌要打,但想想又落了下來。第二天,母親理直氣壯地將水果擔子挑到學校門前的大街上去賣,并不躲著孩子,她知道這會給孩子努力奮斗的勇氣。下午放學的時候,孩子來到母親的攤前,眼里噙著淚,遞給母親那張用紙粘得好好的被他撕掉的2元錢?!皨寢專以诮淌依锟戳艘惶?,怎么沒有多少人來買?”母親抱緊孩子,淚如泉涌……從那以后,孩子明白了家中的困難,每月家中給他的零花錢都有節(jié)余,作業(yè)本寫完了,翻過來寫背面。沒有玩具自己做,還獲得了小制作獎。后來這位家長跟老師談起這件事時說:“面對孩子,我們實在羞愧,打又能怎樣?我得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生活的艱難之中,送給孩子一份艱難的體驗?!?/p>
3.教育者自身的示范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示范,崇高的師德是最具魅力的無為教育。榜樣作用既包括教師高尚的人格建設(shè),即理想精神、敬業(yè)態(tài)度、情感立場、道德情操和意志品格等;也包括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諸多自我形象的塑造??梢哉f,它是一部立體的,無時無處不在供學生閱讀品味的活的教科書,對學生發(fā)揮著支配作用,所輻射的感召力甚至勝過教科書。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在教學管理中首先把目光朝向自我,努力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尚人格的建設(shè),所以同學們都能以當魏老師的學生為榮。還有竇桂梅老師也是注重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去濡染學生。有一天,當她剛走上講臺,同學們齊聲唱道:“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間教室,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才知道那塊黑板上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不難看出,他們的人格魅力已經(jīng)使學生發(fā)出超乎尋常的向心與依賴之感,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化為一種高度自覺且感人至深的內(nèi)驅(qū)力和自策力。這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須養(yǎng)成的最起碼的品質(zhì),如果沒有它,全部教育終歸失敗。
4.受教育者親身經(jīng)歷的體驗性
沒有親身體驗,就不會有覺悟?!盁o為”教育是學生作為主體的自我教育。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行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有一位孩子在周末晚餐時,準備跟爸爸要10元錢,作為下星期的零花錢。爸爸沉默了片刻說:“如果明天你能幫姨媽賣20份報紙,我們再商量這事?!钡诙爝@位孩子從姨媽的報亭取了20份報紙,到車站去叫賣,到了傍晚,這位孩子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中,爸爸又給他出了一道數(shù)學題:賣一份報紙凈掙2角錢,你今天賣了20份,共掙多少錢?孩子這才明白爸爸安排他去賣報的良苦用心。孩子慚愧地低下了頭:“爸爸,你們掙錢不容易,今后我再也不亂花錢了?!边@位家長安排孩子賣報既是給孩子以自信“我能行”,又是提醒孩子凡事都應該去真切地體驗,只有通過行為體驗,方能感悟人生。
二、“無為”教育的策略
1.變勸告訓斥為理解溝通
教師教育學生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與學生談話。但是,令大多數(shù)教師深感頭痛的是:面對教師的諄諄教導,學生或勉強接受或不愿與教師交談,甚至有的產(chǎn)生逆反心理,這是因為學生往往只能從教師那里得到勸告或訓斥。其實學生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思考和合乎情理的感受。學生最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勸告、訓斥。只有在理解的背景下,有意義的交談才能自然地發(fā)生。特別是在教育過程中如果碰到性情易于沖動的學生,教師萬萬不可以師威壓服,讓學生埋下自己的情緒,而應該掌握一些心理溝通的機智。明智的做法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沖動,不妨幽默地笑一笑,并巧妙地轉(zhuǎn)移話題,若能做到引導學生“宣泄”,讓他將心中的不快或要求表達出來,教師耐著性子傾聽,多一點對他們的理解,不失為是一種緩解矛盾的心理溝通“機智”。
2.變空洞說教為體驗教育
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教育對象在親身經(jīng)歷中實現(xiàn)情感體驗,獲得真切感悟,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我們常教育孩子要學會生存,但是如果這種教育只是流于一種說教,那又能達到什么教育效果呢?有位家長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是這樣做的:有一天,他帶著孩子去商店買東西,不料買了一個假冒偽劣商品,面對商家不予退貨,他免去了無謂的爭執(zhí),而領(lǐng)著孩子去消費者協(xié)會交涉此事,讓孩子參與整個過程,使之得到圓滿解決。通過這種“體驗教育”,讓學生懂得得到的絕不僅僅是金錢,而是孩子從中受到了更多的生活啟迪。
3.變諷刺挖苦為情感激勵
對一些調(diào)皮、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生,教師往往有一種“真不知如何獎勵他”的煩惱,其實任何一個學生都有他的優(yōu)點,只是教師注意他的缺點,而把他的優(yōu)點忽視了。以前我班上有一位學生常把課桌弄得亂七八糟,可是卻對美術(shù)很感興趣,我一改過去常用的批評方式,而是在夸獎他的美術(shù)成績外,又鼓勵他:何不設(shè)計一個漂亮的“白寶箱”,既能放好多東西,又可美化書桌。誰知就這么一鼓勵,他真的改變了亂放東西的習慣,之后,我又常常鼓勵他,他本來不理想的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4.變“剛性教育”為“柔性教育”
我們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考慮教育對象的個性,思想心理動態(tài)變化發(fā)展的需求,文化素質(zhì)及道德水準的差異,從而采用一種千篇一律的程序化、公式化的教育方式。例如,校園的草坪、花圃一般豎著牌子寫的都是“嚴禁踐踏”、“嚴禁攀摘”、“愛護草坪、人人有責”之類的語氣強硬的話,當然這樣的“剛性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講也能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這種教育往往只是“他律”,難以達到“自律”。如果換一種“柔性教育”的方式,把牌子上的內(nèi)容改為“芳草萋萋,何忍踐踏”,“小草正在睡覺,請勿打擾”,“共織一片綠陰,長留一份深情”教育效果就會不一樣,就能達到“內(nèi)化”之目的,也會轉(zhuǎn)化為一種“自我教育”?!坝凶晕医逃芰Φ娜松朴诜鲋残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惡丑的東西,對外界的東西也有分析篩選能力”,也就是說“人具有了自我教育能力,就有了自我調(diào)整的能力,使思想熒光屏的圖像趨于清晰、真切”。
5.變厲聲訓斥為耐心等待
對教育對象錯誤、過失的產(chǎn)生,要給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寬厚態(tài)度、寬松環(huán)境中得以自省。如果說“出奇制勝”的兵法運用在教育領(lǐng)域是教育方法的極致,那么教育者的寬容使教育對象無地自容,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詩篇。這里舉一個列寧家庭教育中的“花瓶事件”的例子:列寧的母親已經(jīng)猜到阿尼亞姑媽家的花瓶是8歲的列寧打碎的,但兒子不承認,當姑媽問大家時,他也跟著說“不是我”。問題就復雜了,現(xiàn)在他要面臨著承認兩件事:既要承認打碎了花瓶,又要承認說了謊話。母親沒有采用直接揭穿辦法,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等待,是慈祥的目光和溫柔的體貼。母親足足等了3個月,憑著敏感她知道良心正在折磨著孩子。一天臨睡前她坐在孩子床沿,撫摩著他的頭,他一下子哭了起來,說:“我騙了姑媽,我說不是我打碎花瓶,其實是我打的?!蹦赣H慈祥地安慰了孩子,要他自己給姑媽寫信,姑媽會原諒他的。在這場道德斗爭中,誠實、勇氣和良心取得了勝利。
綜上所述,“無為”教育要實施的是“不教而教”,它時常表現(xiàn)為無言與無形,它是教育的較高層次。這更需要教育者要從創(chuàng)設(shè)情境到引導經(jīng)歷,從教化進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的感悟、新的體驗,獲得精神的升華、靈魂的凈化。■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開發(fā)區(qū)八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