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紅
摘 要:中學歷史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歷史教學應貫穿于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應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切身感受歷史文化,理性明辨是非真相,感悟愛國真實情懷,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讓愛國主義教育的和聲成為歷史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做到“寓教于史,寓愛于國”。
關鍵詞:愛國;教學;歷史
一、以課本為基礎,挖掘愛國主義素材以明智
歷史課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方面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歷史素材,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愛國主義的歷史素材數(shù)不勝數(shù),課本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素材可以分為:有為抵制外國的侵略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林則徐、鄧世昌等;有為國家的發(fā)展而默默奉獻,提出一系列富國強兵政治主張和理論思想的政治家屈原、伍子胥、王安石等;有為推翻反動統(tǒng)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后繼斗爭的革命英雄劉胡蘭、江姐、董存瑞等。通過對歷史教材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的挖掘,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讀歷史,知過去,更愛國”的讀書追求,要讓學生體驗從淺層次的讀歷史“看熱鬧”,發(fā)展為中層次讀歷史“懂道理”,繼而發(fā)展為深層次讀歷史“借鑒歷史,為我所用”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二、以歷史文化為依托,感受愛國主義情感以立志
愛國主義不是虛無縹緲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空喊口號,它要有實際的內(nèi)容,學生要從書齋走向廣闊的社會,從接觸歷史文化遺跡中感悟歷史,因此,采取適當?shù)男兄行У耐緩胶头椒?,諸如“走出去”的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廣大學生參觀歷史文化遺跡,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歷史歲月的洗禮,有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還能幫助學生形成看待歷史問題的是非標準和觀點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
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要以對民族和未來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為培養(yǎng)新時期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