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傳染病醫(yī)院 (063000 )趙艷 張博鵬
河北聯(lián)合大學附屬醫(yī)院(063000)張國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目前世界醫(yī)學領域難以攻克的課題,治療上以保肝抗病毒為主。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種由于機體自身免疫系統(tǒng)攻擊肝組織而產生的慢性進展性肝炎。乙肝病毒損傷和刺激肝細胞產生免疫反應,使得一些慢性乙肝患者同時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
本研究總結分析了本院近5年來住院及門診治療的56例慢性乙肝同時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例,為臨床診治提供一種有效治療方法。
1.1 臨床資料入選標準 56例均為2006年1月~2010年5月門診和住院的患者。診斷符合2000年9月中華醫(yī)學會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同時符合國際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組1999年修訂的AIH診斷標準及評分標準,治療前評分大于等于12分為確診[2],或肝活檢組織學符合AIH的表現(xiàn)。
排除標準:同時感染或重疊感染HIV、CMV、HAV、HCV、HDV、HEV者;同時存在藥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其他肝病者;疑有肝癌者;6個月內接受過免疫調節(jié)藥、細胞毒藥物治療;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6例患者,男21例,女35例,年齡38~56歲,平均年齡45.4歲,按照就診前后順序利用隨機分成。A組29例,B組27例。2組患者肝功和HBsAg陽性、HBeAg陽性或HBeAb陽性、HBcAb陽性分布、HBV DNA≥1.0 X103拷貝/mL載量高低。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組:給予保肝、降酶、退黃及對癥支持等傳統(tǒng)治療[給予多烯磷脂酰膽堿(肝得健)、甘草酸二銨等];B組傳統(tǒng)治療+恩替卡韋(江蘇正大天晴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19,規(guī)格:每粒0.5 mg)+胸腺肽α1(海南雙成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1.6 nag皮下注射,每周2次,觀察48周。
1.3 觀察指標
1.3.1 肝功能觀察治療前及治療48周時的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白蛋白(ALB)變化。肝功能由本院檢驗科完成參考,TBiL正常參考值為0~17.1 mo1/L,ALT正常參考值為0~40u/L,ALB正常參考值為35~55g/L。
1.3.2 自身抗體檢查: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抗核體譜。
1.3.3 肝纖維化指標:采用放射免疫法,試劑由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生產,觀察指標分別為透明質酸(HA)、III型前膠原(PCⅢ)、層粘連蛋白(LN)。HA正常值為0~100 ng/ml ,PcⅢ正常參考值為0~120 ng/mL,LN正常參考值為48.0~135.3ng/mL。
1.4 血清學檢測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檢測試劑由上??迫A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HBV-DNA定量檢測: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擴增(PCR)熒光定量法檢測,試劑盒由上海克隆生物高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本品對HBV的檢測靈敏度為103拷貝/mL,檢測范圍為103~108拷貝/mL。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三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2.1 肝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結果比較見附表1。
2.2 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肝纖維化指標比較見附表2。
2.3 乙肝病毒血清學 各組間治療前乙肝病毒血清學差異無顯著性。對照A組治療前后HBVDNA載量差異無顯著性。B組經抗乙肝病毒治療,6個月后即HBVDNA轉陰。
2.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口服恩替卡韋治療的患者有2例出現(xiàn)乏力;胸腺肽α1治療的患者有2例一過性皮疹,無患者因不良反應而終止治療。
目前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約為3.5億~4億,每年全球約有1~2百萬人將死于慢性肝病的并發(fā)癥,如肝衰竭、肝硬化和原發(fā)性肝細胞癌[3]。由于乙肝病毒的不停復制,肝細胞炎癥就不能得到控制,逐漸形成肝纖維化,部分最終發(fā)展成肝硬化。若能及時有效地阻斷肝纖維化形成,則可以阻止肝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對于慢性乙肝患者同時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配合調節(jié)免疫治療可促進肝纖維化逆轉。
肝臟是處理抗原和調節(jié)免疫反應的重要場所,乙型肝炎、AIH的發(fā)病機制未完全闡明,目前主要認為是門靜脈周圍的炎癥,和CD4-T細胞識別自身抗原引起的組織自身抗體相關[4]。對于AIH國內外的治療多采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復發(fā)者需長期低劑量維持治療,長期使用激素、副作用較多,特別在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可因病毒復制激活而產生嚴重后果,患者無論在經濟、身體、心理上均承受較大壓力,影響了療效,兩者互為因果,預后不樂觀[5]。
附表1 兩組治療后肝功的改變(±s)
附表1 兩組治療后肝功的改變(±s)
注:與A組比較, *P<0.01;與B組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TBIL(umol/L) ALT(U/L) AST(U/L)6個月 12個月 6個月 12個月 6個月 12個月A組 29 65.2±38.3 57.1±35.4 147±96 132±75 95±64 97±71 B組 27 34.9±14.7*△ 27.5±11.8* 58±41*△ 47±28* 58±21*△ 48±31*F 8.07 11.5 13.4 24.1 4.72 7.68 p<0.01 <0.01 <0.01 <0.01 <0.01 <0.01
附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附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HBsAg,HBeAg,HBVDNA轉陰率的變化比較(%)
胸腺激素制劑具有“雙向”免疫調節(jié)作用[6][7]。胸腺肽α1是人工合成的由28個氨基酸組成的高純度多肽[8],是胸腺激素中最具有免疫活性的精華,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能力,促進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及自然殺傷細胞的分化與成熟。并促進病毒感染細胞表達病毒抗原,提高B細胞抗體分泌能力,有效清除體液中游離HBV,因此特異改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有效殺滅病毒,促進肝細胞恢復[9]。
病毒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診斷較為困難,目前主要通過判斷肝臟損傷是由自身免疫性肝炎還是CHB引起來決定是否抗HBV治療[10]。
本研究資料顯示,A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好轉、血清透明質酸(HA)、房粘連蛋白(LN)和Ⅲ型前膠原(PcⅢ)等肝纖維化指標下降,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好轉、血清肝纖維化指標下降均優(yōu)于A組(P<0.01)。治療期間患者耐受性良好,無患者因不良反應而終止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伴有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應用安全,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