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真
中醫(yī)處方常在藥名旁邊注有“去殼”、“去心”、“先煎”、“后下”、“搗碎”、“另煎”、“烊化”、“沖服”、“包煎”等字樣,稱之為“腳注”。這是對中藥配方人員的配藥要求,同時也要求配方人員將藥另包并交待清楚,以便患者正確煎服。
“腳注”的主要目的有如下幾點:
除去非藥用部分,使藥材純凈:如草果、使君子去殼,蓮子去心,大棗去核,部分動物類藥材去頭、足、翅等。
提高療效,減少浪費:特別是對某些貴重藥材如人參、三七、羚羊角等,處方常注“另煎”,因為如與其他藥物同煎煮,恐有效成分被其他藥物吸收。又如膠類和液體類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也不宜與其他藥物同煎,易形成膠體,影響有效成分的析出,或在煎煮時,表面張力增大,會形成氣泡和焦化。這類藥物,中醫(yī)常以“烊化”二字為“腳注”。
降低毒性和副作用:中醫(yī)處方常在川烏、草烏、附片等藥物上注有“先煎”二字的腳注,這類毒性較大的藥物,雖已炮制過,為謹慎起見,一般先煎20分鐘,保證用藥安全,也是必要的。
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便于服用:中醫(yī)常在車前子、菟絲子、葶藶子和粉末類的海金砂、蒲黃等藥物上注有“包煎”。因為細小的種子入湯時,常粘附在藥罐周圍和底部,易于煎焦,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使藥液難以濾過。還有火麻仁、白扁豆等種皮較堅硬的藥材,多常有“搗碎”的“腳注”。 含芳香類的薄荷、砂仁、蔻仁等藥物也必須在藥物后面寫“后下”或“打碎”等“腳注”。這類藥物久煮能使有效成分揮發(fā)丟失,會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