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禮
青海尕面片
◎周 禮
一提到青海,大家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青海湖、塔爾寺和昆侖山,因?yàn)檫@是青海最有名的景點(diǎn),也是很多人向往已久的地方。其實(shí),青海除了美麗的大草原和湖光山色外,還有一道頗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尕(音同嘎)面片。
尕面片是青海的一道傳統(tǒng)美食,也是青海人最愛吃的一道家常面食,與華北地區(qū)的揪面片十分相似,只是做法和口味上略有不同。尕是當(dāng)?shù)氐囊环N方言,意指其小,也含有可愛的成分,故尕面片就是小面片,也稱面片子。
說起尕面片的由來,還有一段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青海幅員遼闊,地廣人稀,山高路遠(yuǎn),交通十分不便。過去,青海各族人民之間相互往來,需要穿過農(nóng)牧區(qū),走很長一段路程,一個(gè)來回就是兩三天,甚至四五天,而中途卻少有旅店和餐館。為了解決住宿和溫飽問題,旅人們不得不帶上帳篷,等到日落西山,擇一空地,扎起帳房,支起銅鍋,生火做飯。因?yàn)殚L途跋涉,人們不可能帶上案板、搟面杖和菜刀等炊具,只有一口鍋(或者一個(gè)盆)、一個(gè)碗、一雙筷子,所以只能做些簡單的食物,于是聰明的青海人創(chuàng)造出了尕面片。他們將面粉放入碗中,用冷水?dāng)嚢瑁蟪砷L條形,稱作“面基基”,然后壓平,拉長,再捏扁,揪成一小片一小片的,邊揪邊往鍋里丟,不一會兒工夫,一碗香噴噴的尕面片就煮好了。食畢,銅鍋搭馬背,木碗揣懷中,策馬揚(yáng)鞭,繼續(xù)趕路。
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尕面片不再是素食,一些牧民開始在其中加入羊肉等佐料,這就是著名的“三石一鍋羊肉尕面片”。由于尕面片操作簡單,省時(shí)省事,干凈利落,又兼有野炊之樂,所以深受牧民的歡迎,一時(shí)之間廣為流傳,遂成為一道家喻戶曉的美食。在西北一帶,無論男女老少,幾乎都做得一手好面片。
根據(jù)形狀、配料和烹飪方法的不同,面片也有不同的叫法,做得嬌小玲瓏的叫“指甲面片”或“雀兒舌頭”;與蘑菇混合一起煮的,叫“蘑菇面片”;用炸醬拌吃,不帶湯的,叫“燴面片”;與牛、羊肉、粉絲、蔬菜混炒的,叫“炒面片”;而在農(nóng)村,用菜瓜混煮的,則叫“菜瓜面片”。
好的面片,潔白如玉,大小均勻,厚薄適宜,筋道十足。每逢重要節(jié)日,一家人團(tuán)聚在一起,圍爐而站,手持面團(tuán),雙手翻轉(zhuǎn),揉、捏、搓、拉、揪,只見塊塊面片如秋天的落葉一般飛入鍋中。大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充滿了溫情。此刻,尕面片不再是尕面片,而是絲絲縷縷的愛。
關(guān)于尕面片,民間還有不少的習(xí)俗。在青海一些地方,當(dāng)男方向女方提親時(shí),如果女方做了一碗尕面片,那么男方就不用再開口了,因?yàn)檫@是委婉拒絕的意思;如果女方做了一碗長長的拉面,那就表示沒有任何意見,只等擇日迎娶。此外,青海人還有揪面片送行的習(xí)慣,據(jù)說,吃了親朋好友做的面片,就能事事如意,馬到成功。
責(zé)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