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萬軍
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襲的是漢朝“舉孝廉”遺風,注重表現(xiàn)出來的“德行”。而好德勝于好才,必有虛偽無能之徒表演的舞臺。
奉行德治的諸葛亮,在用人方面極為苛刻?!八燎鍎t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史學界對他的普遍指責。諸葛亮要求眾將群臣“又紅又?!保绻皩!倍安患t”,他寧可不要;而倘若“紅”而“不?!保麉s可以將就使用?!笆駶h無大將”時,有著“一顆紅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鋒嗎?
自古君子真?zhèn)尾豢煞?,但真才與草包總該分得清。在蜀漢的君子大營里,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魏延是公認的軍事奇才,但“以德治國”的諸葛亮,卻一直對他限制使用。理由就是“腦后有反骨”。
所謂“反骨”,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完全是烏有之詞,遍覽通體,潛臺詞無非是棱角、個性。而個性棱角恰恰就是人才的標簽,如何反要撕下?
關(guān)羽攻長沙時,黃忠魏延同為長沙太守韓玄部將,韓玄懷疑黃忠通敵欲殺之,刀斧手把刀架到黃忠的脖子上,那黃忠都沒有絲毫反抗之意,眼看老黃忠就將一命嗚呼冤死在長沙城。是魏延危急關(guān)頭奮起造反,血刃韓玄起義獻城。
然而,如此在戰(zhàn)長沙做出突出貢獻的將領(lǐng),就因為“造反”而遭到諸葛亮的排斥。而城陷后的黃忠,一不投降二不殺身成仁,只是在劉備面前苦嚎舊主,便博得諸葛亮好感委以重任。
這對魏延公平嗎?魏延的個性里,的確有“造反有理”的成分,但魏延的造反,不是胡反亂反,總的來說,真的“有理”。不妨回放一下歷史,個性突出、智勇雙全的魏延,他反的主子,從蔡瑁到韓玄,哪個不是“頑惡”之輩?哪個不該反?這樣的“反抗”精神,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嗎?
劉備麾下,再看王平與魏延,到底誰對蜀漢的貢獻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接替馬謖前,王平一直以偏將副手形式出現(xiàn),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魏延自領(lǐng)漢中二十載,威震漢中。他的那句“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焙蔚群肋~,撿漏將軍王平,說得出此等豪邁之言嗎?
在使用王平魏延的問題上,諸葛亮與劉備截然不同。劉備愛才重魏輕王,諸葛重德重王輕魏。劉備死后,諸葛亮礙于青黃不接的人才形勢,不得不用魏延,但卻時常把魏延納入“普通戰(zhàn)將”一員,甚至與陳式之流的牙將并列。對其始終不放手使用,助長戰(zhàn)績平平的王平爬到魏延頭上。
從魏延的最終結(jié)果看,似乎驗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腦后反骨,此人必反。但是不妨設想,如果按照劉備的重用魏延之才的思路走,魏延會反嗎?懷才不遇是每個人才人心改變的發(fā)端,主帥總像賊一樣防著屬下,屬下的心能不起變嗎?諸葛亮在時,魏延是不敢反;而劉備在時,魏延是不愿反。
對人才,劉備看長處、容個性,而諸葛亮卻不容有短、求全責備。世上人才哪有完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完人”王平算是人才嗎?求全責備的結(jié)果,是“盡數(shù)庸才”。感化人才,令有個性的人才從心理上有歸屬感,這才是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最高境界!也是劉備高于諸葛亮之處,由是使得前者在識人的眼力上,遠勝后者一籌!
蜀漢之盛,就在劉備諸葛君臣合力,謀取漢中大勝之時,蜀漢之衰,就在劉備白帝城死后。表面上看,蜀漢亡于魏將鄧艾的一次偷襲,實際上人才的枯竭才是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
(摘自《逆淘汰》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圖/張文發(fā))endprint
特別文摘2014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