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北京衛(wèi)視“檔案”欄目2014年初推出紀錄片《偉大的抗美援朝》,因“揭開塵封檔案,還原歷史真相”而獲得廣泛贊譽。
4月15日,“檔案”欄目創(chuàng)始人呂軍攜制作團隊,接受《中國記者》雜志專訪。話題,就從《偉大的抗美援朝》開始……
2009年2月4日開播至今的5個年頭,“檔案”欄目已走過了周播到日播的轉型,完成了從“次黃金欄目帶”到“黃金欄目帶”的轉變,獲得了不斷增長的收視率和逐漸形成的品牌口碑,其原創(chuàng)節(jié)目樣態(tài)的含金量逐步顯現(xiàn)出來。而呂軍,這位玩過搖滾、愛拍微電影的創(chuàng)始人,也經歷了由長發(fā)到平頭、由業(yè)務到“領導”的轉型。雖然他自謙是“檔案”欄目的公關人員,但不可否認,他依然是靈魂人物,為欄目掌舵、定調……
中國記者:近期“檔案”欄目播出的“抗美援朝”專題獲得收視率和專業(yè)評價“雙”贏,有專家認為這個系列有激濁揚清、弘揚主流歷史觀和價值觀的作用。讓紀錄片叫好又叫座,“檔案”的秘訣是什么?
呂軍: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人民日報》專門就這個專題片辦了一個座談會,會上專家們的一個共識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為傳播主流價值觀(愛國主義、奉獻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等)提供了很好的啟示,那就是如何用觀眾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表現(xiàn)這種正能量。黨史、軍史等按照規(guī)規(guī)矩矩的文獻片來做,一般是從概念、宏觀的歷史背景等出發(fā),史詩般地記載這段歷史,但常缺少人性化挖掘和細節(jié)探究。
受眾不是不愿意接受主流價值觀、正能量,而是傳播方式有些問題。網(wǎng)絡盛行以后用什么方式吸引觀看?好萊塢的模式值得借鑒。美國價值觀如英雄主義、世界主義、博愛、家庭、親情等,包裝在娛樂性、可看性強、很有視覺沖擊力、觀眾也樂于接受的傳播方式中,體現(xiàn)了很強的傳播軟實力和巧實力。
去年有個電影《僵尸世界大戰(zhàn)》,講的是世界被僵尸占領了,一個美國人為了家庭和孩子,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家庭乃至全人類。如果不叫《僵尸世界大戰(zhàn)》,而改叫“偉大的地球拯救行動”,可能感興趣的人就會少很多。所以,不要在宣傳之前就擺出一副宣傳的姿態(tài)。以《偉大的抗美援朝》為例,我原來想用的題目是“抗美援朝這一仗”,簡單有力,能勾起觀眾好奇心:這一仗到底為啥打?怎么打的?等等。盡管內容真的很有意思和意義,但我相信改成“抗美援朝這一仗”能吸引更多的人看。
另外,解說時應盡量保持中立姿態(tài)。比如2009年有一期叫《紅色通緝令》,是講中共黨史上的叛徒顧順章,最初臺本里出現(xiàn)過“我黨”這樣的表述。這就不合適,因為我們不能代表“黨”。有的年輕人在表述中也會有另一種偏頗,如“皇軍”“慈禧太后”“皇上”這類稱謂,都不得體。當然不是說解讀不能有立場,而是不需用這種方式,可以通過選擇的素材和敘述方式來體現(xiàn)。
中國記者:有時候怎么講故事和故事本身一樣重要。
呂軍:講故事就是最早最傳統(tǒng)的娛樂。很多有影響力的節(jié)目,比如“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觀眾其實并不僅僅是在欣賞唱歌或才藝表演,而是聽他們的故事,節(jié)目在選人的時候也盡量選擇“有故事的人”。故事很重要。
怎么講故事往往更重要。并且我不是在做教科書,而是在做電視,必須用有吸引力的電視語言,必然會有主觀性、情緒性的東西,甚至有合理想象。很多人以為歷史一定要板起面孔、循規(guī)蹈矩地講,但是如果這樣就沒意思了。我會把一段歷史最焦點的部分放到前面,并且史實的架構是真實的。
中國記者:比如《偉大的抗美援朝》開篇就是以“毛澤東睡不著覺”為切入點。
呂軍:對的,觀眾會按照設置的點產生觀看期待。所以我們不怕主旋律的選題,一樣能做得津津有味,將娛樂精神融入真實的歷史敘事。最初做“檔案”這個節(jié)目時,紀錄片不景氣,現(xiàn)在也是叫好大于叫座,大家沒有靜下心來觀看紀錄片的習慣。“檔案”就用講述人來增加互動_生和交流感?!度嗣袢請蟆肺乃嚥恐魅蝿⒂袂僬f,這一系列節(jié)目為主流媒體做好宣傳類題材、提高傳播效果提供了一個樣本。
中國記者:什么樣的故事會進入“檔案”的視野?換句話說,在選題上是什么標準或流程。
呂軍:選題主要聚焦:歷史的未解之謎,重大的歷史事件、節(jié)點(切口、視點要找好),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等等。做選題基本的思路是:你為什么做這個選題?有沒有當下關注?有沒有必看性?當然每期都有必看性很難。還有傳達什么價值觀。
價值觀最重要,決定了節(jié)目的氣質和一切。“檔案”欄目秉持的價值觀是“對歷史事實和對人的尊重”。參加抗美援朝的人是真英雄。但是網(wǎng)絡時代啥都顛覆甚至惡搞,我們需要還原、挖掘出這些英雄來。這也是電視人或媒體人應有的使命。干媒體行業(yè)就要承擔這個社會角色賦予的社會責任,需要教化,需要引導。
中國記者:這里您強調的是價值導向方面的標準和職責。那么技術層面的選題標準呢?
呂軍:技術層面,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有原創(chuàng)性:同類題材何人做過嗎,如果做過,我們有沒有新東西?很多人只關注到“檔案”形式上吸引人,但是其實我們更在乎內容原創(chuàng),“內容為王”。包括幾個方面,首先是選題處理,何獨特角度和視點;其次是處理哪一段,選擇獨特的時間節(jié)點和側面;內容上有沒有新的發(fā)掘、有沒有新料。
比如“南京大屠殺”很多人都做過,重做一定要選好點。我們選了三個點:第一,約翰·馬吉,一個傳教士,用膠片拍下了十幾分鐘的真實影像素材,我通過馬吉這個人的視點,描述南京大屠殺是怎么回事;第二個是魏特林,如何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今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保護了上萬名中國難民;第三個就是“百人斬”殺人比賽的兩個人,當時還登了報紙。“檔案”講他們兩個人后來去哪兒了,講追蹤這兩個人的過程,把他們法辦了之后他們的暴行也就彰顯無遺了。很多紀錄片中也都提到過這三個“點”,但是沒有單獨凸顯、放大出來。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關于日本731部隊的,最初選題方案是講731部隊如何施暴、如何拿中國人做實驗。但是后來我們沒有這么做,因為之前東北的一些電視臺做過?!皺n案”做的是:這些戰(zhàn)犯都去哪兒了?他們部被美國人隱藏起來,因為美國想了解他們的實驗結果,就和日本達成秘密協(xié)議,把他們轉移到美國繼續(xù)做實驗,所以他們逃避了戰(zhàn)后制裁和懲罰,有的人甚至當上科學院的院長、科研領頭人等等。
當然還要考慮選題的社會關注度。前段時間“檔案”重播了三天的“南京大屠殺”系列是2012年的節(jié)目。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演講提到南京大屠殺,引起日本方面的抗議,這個話題就成為熱點,我們就把這個節(jié)目調出來重新審重新播。
中國記者:你們也做一些關于“清宮”、明星的節(jié)目,是不是改成日播后內容制作和收視的壓力更大了?
呂軍:收視率不到就沒有傳播力。紀錄片這個類型,注定受眾面層次較高,文化程度、收入、年齡等都要高一些。想擴大收視率,必須盡量做到雅俗共賞,所以會加入一些大眾化的東西,比如男歡女愛的內容,像講張學良、蔣介石的情感故事。當然做這些東西我也秉承一個原則:要有真實的出處和來源,不是八卦,讓觀眾在“消費”歷史人物時,看到真實信息,而不是戲說的假的東西。我希望觀眾能是多個層次的,但是沒法奢望有“非誠勿擾”那樣大量的觀眾群,尤其是年輕觀眾相對沒那么多。
中國記者:有沒有統(tǒng)計過受眾構成?對廣告投放有什么影響?
呂軍:比例最大的在45-56歲之間,然后是57-65歲之間,第三是36-4.5歲,30歲左右的更少,基本上年齡層和收視比例正相關。“檔案”時段的廣告比較多樣,但總體較高端,比如豪華車等。
中國記者:“檔案”改成日播后,成本壓力大嗎?比如你們常請一些演藝明星做講述人,花費應該不小吧?
呂軍:改日播后,必須控制成本,精打細算。講述人是整個“檔案”欄目氣質的核心、主線,請演員來做講述人,主要是看重他們的臺詞功底、繪聲繪色的表現(xiàn)力。請演員的成本其實沒那么高,沒法和出演影視劇的收入比。但是來的演員都是因為對節(jié)目感興趣,不單純?yōu)榱隋X。
中國記者:“檔案”現(xiàn)在有很多高端的點題內容,對城市衛(wèi)視來講是很大的成功了,也說明市場潛力很大。你認為“檔案”的吸引力、競爭力在哪里?
呂軍:是的,類似《偉大的抗美援朝》這宏大敘事的節(jié)目還有很多。比如辛亥革命100周年時,全國政協(xié)跟我們合作了8集片子。2009年公安部成立60周年時,也與我們合作做了一個系列。2012年社科院與我們合作做了關于蘇聯(lián)解體的節(jié)目。接下來要做“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甲午戰(zhàn)爭”,也都是與國家相關部門合作的內容。國家機構主要是在選題上、導向上定調,有的會有深度合作,具體操作主要還是靠我們。
別人看中的,還是“檔案”的內容生產能力。2013年中組部與我們合作一個黨史系列片《從一大到十八大》時,前來調研的中組部領導就總結得很到位,他說“檔案”很多節(jié)目既立意高遠,同時觀眾又喜聞樂見。黨史系列片得到中組部肯定,并成為黨員學習資料。構成“檔案”欄目競爭力的,第一位是人力,一個好的團隊,然后就是資源。做了這么多年,跟國內的檔案機構合作非常好。中央檔案館很多檔案一般不輕易示人,比如《偉大的抗美援朝》中出現(xiàn)的毛澤東手稿,但是愿意拿出來給我們,主要是他們很認可節(jié)目,對合作過程很滿意。
“檔案”還不是市場化運作,內容制作這塊還是體制內的,市場有專門的部門對接。如果早獨立出來運作,發(fā)展空間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