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梅
〔關鍵詞〕 大學英語;詞匯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9—0069—01
一、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現(xiàn)狀
1.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特點是時間緊、任務重。大學階段的詞匯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詞匯的音、形和簡單的詞義教授層面。語言學家Leeeh從語義和人類交際的角度,提出了詞義的七種類型:概念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聯(lián)想意義、搭配意義、主題意義。在大學階段,對于一個詞的教授除了拼讀外,還包括詞的構成、詞的句法模式、詞的語義關系、詞的搭配等。然而,大學階段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課僅為每周四節(jié),每節(jié)50分鐘, 包括聽、說、讀、寫教學,能分配給詞匯教學的時間少之又少。教師要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掌握大量詞匯,任務艱巨。所以就會出現(xiàn)講解不全面,或講解詞匯數量少等情況。
2.教師教學觀念陳舊。英語詞匯教學可分為直接詞匯教學法和間接詞匯教學法兩類,前者是把詞匯教學明確作為教學目標的一部分,對詞的結構(包括語音)、意義和用法進行詳細地分析講解和操練,后者則是通過其他的學習活動,如閱讀和聽說,間接地達到擴大學習者詞匯量的目的。部分教師認為大學階段無須進行直接的詞匯教學,認為單詞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工作。殊不知,沒有教師的專業(yè)指導,學生很難在大量詞匯中甄別出哪些是高頻詞匯,需要深層學習,哪些是低頻詞匯,只需簡單掌握。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詞匯教學方法不當。由于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時間緊、任務重,部分教師就以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角色,使詞匯講解成了填鴨式教學,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漸喪失了自主學習能力。在這樣的模式下,詞匯教學的效率大打折扣。此外,教師總想著趕進度,在講解詞匯知識時缺乏深度,沒有涉及詞匯的文化內涵和語用意義。學生不能理解詞匯的文化內涵,很容易在實際語言交際中出錯,雖然給學生教授了很多詞匯,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沒有太大提高。
二、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策略
1.更新詞匯教學觀念。教師應把直接詞匯教學法和間接詞匯教學法結合起來,對于高頻詞匯教師應該以詞匯的七大詞義為基礎,給學生提供詳盡的講解。同時,鼓勵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來增加詞匯量。在課外閱讀的第二課堂里,詞匯的附帶習得顯得尤為重要,Nagy和Herman的附帶詞匯學習理論認為,如果學習者進行廣泛的、以獲取意義為目的的閱讀,在語境中接觸大量可理解性輸入時,不需要進行直接的詞匯教學,就能自然習得其所需要的大多數詞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做的是給學生推薦適合的課外讀物,安排學生組成討論小組,定期對小組的閱讀效果進行監(jiān)督和檢驗。大量的閱讀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還可以增加目標語的文化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掌握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規(guī)則。
2.采用多模態(tài)詞匯教學呈現(xiàn)方式。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多模態(tài)話語研究,主張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種符號模態(tài)(語言、圖像、音樂、網絡等),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并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增強知識的記憶效果。教師可以把多模態(tài)粗略地分成:視覺模態(tài)(圖像、繪畫、舞蹈、雕刻、書面語言等)、聽覺模態(tài)(聲響、音調、音高、音樂、口頭語等)、觸覺模態(tài)、嗅覺模態(tài)和味覺模態(tài)。在具體操作時,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詞匯教學時,主要采用教材、板書、手勢、表情、PPT、多媒體視頻等視覺模態(tài)和教師語言、多媒體音頻資料等聽覺模態(tài)相結合的方法,以聽覺模態(tài)為主導、視覺模態(tài)為輔的方法進行,引起學生的注意,促進理解,激發(fā)學習興趣;其次,課堂活動的安排必須多樣化,組織學生進行詞匯辨析討論、情景對話、角色扮演、猜謎語、詞匯游戲、拼詞比賽等,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在活潑、融洽的氛圍里,通過互動交流強化對詞匯理解和記憶。
總之,詞匯量的大小制約著學生的英語知識和技能的發(fā)展,是英語教學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加強對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研究,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意愿,運用高效的教學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英語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
(本文系寶雞文理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課題編號ZK09100)
編輯:楊慧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