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昱
我1991年去澳洲讀博士之前,僅在《飛天》雜志發(fā)表過一首詩,題為《無題》,時間很早,應(yīng)該在1982年,但至少寫了上千首詩,其中有不少是英文詩。由于我讀的是英文系,學(xué)的是英美文學(xué),我痛感中文和中國文學(xué)的重要性,于是找當時在另一所大學(xué)讀中文系的朋友借來中文教程的內(nèi)容,在學(xué)習(xí)英文的同時,通過大量閱讀文學(xué)作品進行自修。
這個時候,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個詩社,因為當時的大學(xué)在東湖旁邊,就叫“湖邊詩社“,他們邀我進來,我就進來了。通過學(xué)習(xí)英國文學(xué),我接觸到英國的湖畔派詩人,如William Wordsworth, Samuel Taylor Coleridge和Robert Southey,以及浪漫派詩人如Shelley和Byron等,詩歌明顯受他們影響,但又帶上了自身的特點。我不滿當時的朦朧詩,覺得比較虛偽,頗為矯情,喜歡那種有話就說,直抒胸臆,但不被當時文學(xué)潮流見容的詩風(fēng),就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詩,光這么說可能沒有感覺,把《無題》這首詩念一下,大家可能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恨春天
它在眼前筑起一道碧綠的樹墻
|一道使我們的眼光
|無法穿越的冷漠的屏障
我在樓上這邊
她在那邊樓上
苦苦相望?這無情的冷綠的屏障!
刺骨的寒風(fēng)我更渴望
我捉住她的流盼像小魚
漏過大樹密織的網(wǎng)②
我去澳洲后,請當時還在世的父親,把我寫的詩歌都寄到了澳洲,直到90年代末,才陸陸續(xù)續(xù)投稿到中國,居然還在《人民文學(xué)》、《詩刊》和《北京文學(xué)》這類雜志發(fā)表了若干,這至少說明兩點,要么是這些詩歌還有生命力,要么就是國內(nèi)刊物發(fā)表的東西依然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有意思的是,2011年,我一首寫于1982年的長詩,原來的標題是英文的,叫“Candid Camera of University Life”,被一家雜志看中而發(fā)表,標題被改為《大學(xué)生活的真實寫照》,從現(xiàn)在的角度看,一是我寫不出這樣的東西來了,其次是這首寫于30年前的詩,帶有一種獨特而異質(zhì)的特質(zhì),一種粗野狂放的風(fēng)格,把美和丑強行扭和在一起,不避生活中的骯臟和雜亂,同時又有意不用那些過于詩意的語言。我把頭一段念給大家聽聽,這樣比較有感覺一些:
又是這樣一個夜晚,我回到
散發(fā)汗臭、鞋味、混合的屎尿和
冬青的芳馨、咳痰聲、拖鞋擦地的
房間、我脫去夜露舔濕的衣褲、我露出
露出囚禁在衣籠中的裸體、各個房間的
音樂像痰沫、像石灰、像濃霧
穿過汗透的走廊、粘在我的耳輪上、又是這樣
一個夜晚、我坐在桌前、不時提筆又停下
視而不見地看箱子、碗、衛(wèi)生紙、鎖、書包
看唧唧鳥叫、敞開一窗、紙頭寫兩行
不道德、手把短褲往下拉、往下拉、
腰眼、賭氣眼、半個光光的屁股、我多想
將人類的源頭解放、但有什么東西拉住我
是蟋蟀?它在夜的音箱中歌唱、是月亮?它被日光燈逼得黯淡無光、我用摸過腋
窩、抓過蟻瘡、揉過湖波、撿過桐皮、
翻過詩集、看過黃昏的手撥弄詩的琴弦、
那銹蝕欲斷、久不彈響的琴弦、泉水堵
住了、形成一潭混濁的死漿、飄著一團團
倒斃的蟻蠅和腐爛的羽翅、手摸索著
顫抖著摳進堅硬的巖縫、用勁地抓呀、撥呀、
推呀、擊呀、巖石松動、脫落、一塊塊掉下、
泉水緩緩地緩緩地滲透、流沁、細小的水珠、
猶如手臂的汗珠密密、我要泉水暢通無阻、
要你急劇兇猛地奔跳喧囂、要你一瀉千
里、經(jīng)久不息、手仍然在清除這擋道的頑石、
又是這樣一個夜晚、我坐在桌邊、
憤怒地清除詩溪擋道的頑石……
我1991年去澳洲讀博士之前,僅在《飛天》雜志發(fā)表過一首詩,題為《無題》,時間很早,應(yīng)該在1982年,但至少寫了上千首詩,其中有不少是英文詩。由于我讀的是英文系,學(xué)的是英美文學(xué),我痛感中文和中國文學(xué)的重要性,于是找當時在另一所大學(xué)讀中文系的朋友借來中文教程的內(nèi)容,在學(xué)習(xí)英文的同時,通過大量閱讀文學(xué)作品進行自修。
這個時候,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個詩社,因為當時的大學(xué)在東湖旁邊,就叫“湖邊詩社“,他們邀我進來,我就進來了。通過學(xué)習(xí)英國文學(xué),我接觸到英國的湖畔派詩人,如William Wordsworth, Samuel Taylor Coleridge和Robert Southey,以及浪漫派詩人如Shelley和Byron等,詩歌明顯受他們影響,但又帶上了自身的特點。我不滿當時的朦朧詩,覺得比較虛偽,頗為矯情,喜歡那種有話就說,直抒胸臆,但不被當時文學(xué)潮流見容的詩風(fēng),就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詩,光這么說可能沒有感覺,把《無題》這首詩念一下,大家可能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恨春天
它在眼前筑起一道碧綠的樹墻
一道使我們的眼光
無法穿越的冷漠的屏障
我在樓上這邊
她在那邊樓上
苦苦相望?這無情的冷綠的屏障!
刺骨的寒風(fēng)我更渴望
我捉住她的流盼像小魚
漏過大樹密織的網(wǎng)②
我去澳洲后,請當時還在世的父親,把我寫的詩歌都寄到了澳洲,直到90年代末,才陸陸續(xù)續(xù)投稿到中國,居然還在《人民文學(xué)》、《詩刊》和《北京文學(xué)》這類雜志發(fā)表了若干,這至少說明兩點,要么是這些詩歌還有生命力,要么就是國內(nèi)刊物發(fā)表的東西依然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有意思的是,2011年,我一首寫于1982年的長詩,原來的標題是英文的,叫“Candid Camera of University Life”,被一家雜志看中而發(fā)表,標題被改為《大學(xué)生活的真實寫照》,從現(xiàn)在的角度看,一是我寫不出這樣的東西來了,其次是這首寫于30年前的詩,帶有一種獨特而異質(zhì)的特質(zhì),一種粗野狂放的風(fēng)格,把美和丑強行扭和在一起,不避生活中的骯臟和雜亂,同時又有意不用那些過于詩意的語言。我把頭一段念給大家聽聽,這樣比較有感覺一些:
又是這樣一個夜晚,我回到
散發(fā)汗臭、鞋味、混合的屎尿和
冬青的芳馨、咳痰聲、拖鞋擦地的
房間、我脫去夜露舔濕的衣褲、我露出
露出囚禁在衣籠中的裸體、各個房間的
音樂像痰沫、像石灰、像濃霧
穿過汗透的走廊、粘在我的耳輪上、又是這樣
一個夜晚、我坐在桌前、不時提筆又停下
視而不見地看箱子、碗、衛(wèi)生紙、鎖、書包
看唧唧鳥叫、敞開一窗、紙頭寫兩行
不道德、手把短褲往下拉、往下拉、
腰眼、賭氣眼、半個光光的屁股、我多想
將人類的源頭解放、但有什么東西拉住我
是蟋蟀?它在夜的音箱中歌唱、是月亮?它被日光燈逼得黯淡無光、我用摸過腋
窩、抓過蟻瘡、揉過湖波、撿過桐皮、
翻過詩集、看過黃昏的手撥弄詩的琴弦、
那銹蝕欲斷、久不彈響的琴弦、泉水堵
住了、形成一潭混濁的死漿、飄著一團團
倒斃的蟻蠅和腐爛的羽翅、手摸索著
顫抖著摳進堅硬的巖縫、用勁地抓呀、撥呀、
推呀、擊呀、巖石松動、脫落、一塊塊掉下、
泉水緩緩地緩緩地滲透、流沁、細小的水珠、
猶如手臂的汗珠密密、我要泉水暢通無阻、
要你急劇兇猛地奔跳喧囂、要你一瀉千
里、經(jīng)久不息、手仍然在清除這擋道的頑石、
又是這樣一個夜晚、我坐在桌邊、
憤怒地清除詩溪擋道的頑石……
我到澳洲后,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在寫博士論文的三年半時間里,我創(chuàng)作了兩部英文詩集,Moon over Melbourne and Other Poems(《墨爾本上空的月亮》)和Songs of the Last Chinese Poet(《最后一個中國詩人的歌》),先后于1995年和1997年在澳洲出版。與此同時,我還做兩件事,一是開始大量用英文寫詩,一是把自己的中文詩自譯成英文。后面這個過程,我稱做self-translation,也就是自譯。2005年我到武漢大學(xué)英文系任教,還曾把自譯的想法和概念講給一個研究生聽,他后來以此為題,寫了一篇把我的作品和卞之琳作品進行比較的英文碩士論文。關(guān)于這點再多講兩句。從來的翻譯學(xué)中,是不提自譯這個話題的,但從事自譯的人,一直都很多,有愛爾蘭的貝克特,美國的納博科夫,法國的Julian Green,印度的泰戈爾,波蘭的米沃什和中國的張愛玲等。近年來,翻譯界對自譯的興趣逐漸濃厚起來,2007年,英國出版了一本自譯專著,叫Bilingual Text(《雙語文本》),最近還在加拿大舉行過一次談自譯的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中國占主導(dǎo)地位的嚴復(fù)的“信達雅”理論,一放到自譯中,就站不住腳了。作為原作者的譯者,是不必對自己講什么“信達雅”的。對他來說,就是“創(chuàng)”字當頭,使翻譯真正成為再創(chuàng)造。
由于直接用英文寫詩,兼有發(fā)表,我開始與澳洲詩歌界頻頻發(fā)生接觸,主要是參加詩歌朗誦和各種各樣的文學(xué)節(jié)。我發(fā)現(xiàn),澳洲詩人朗誦,與中國詩人風(fēng)格迥異,沒有夸張做作的腔調(diào)和動作,用詞力避浮華雕琢,特別講究幽默風(fēng)趣,一場詩歌下來,常常笑聲迭起,但又不是那種為搞笑而搞笑的油滑和噱頭,總是有真情在。我的詩歌,特別是英文詩歌,也融入了這種特色。不過,在澳洲生活的頭幾年,因為前途去向不明,身份處于動蕩不定的地位,雖然相對自由,但詩歌呈現(xiàn)出悲苦、灰暗的色調(diào)?,F(xiàn)朗誦一首如下:
初秋
二月的澳大利亞是青灰色的
不怕人的黑鳥鼓起發(fā)亮的眼珠
二月的澳大利亞渺無人蹤
不倦的空調(diào)工作到夜深
二月的澳大利亞和生命脫節(jié)
盡在文字中搜索意義
二月的澳大利亞夜長而涼
月亮冰冰地貼著車窗
二月的澳大利亞沒有伴侶
空曠的大海上不見希望的影子
二月的澳大利亞低頭沉思
自由的時候無處可去
1995年,我順利拿到博士學(xué)位。幾年后,又成為澳洲公民,這時,我已決定,用中英文雙語進行創(chuàng)作,用英文寫長篇小說、詩歌和非小說,而僅用漢語寫詩,同時繼續(xù)從事文學(xué)翻譯工作。關(guān)于澳洲公民,有一點必須說明一下。1995年,我拿到一個項目,是研究臺灣、香港和大陸媒體中關(guān)于澳大利亞和澳大利亞人形象的研究,但是,我持有的中國護照,使我難以拿到去臺灣的許可證,據(jù)駐墨爾本的臺灣文化處說,至少要半年,而且還不一定能夠拿到,所以,我只好犧牲臺灣,只做香港和大陸兩地。正如我的一個朋友所說,如能拿到澳洲護照(有人戲稱為“袋鼠證“),就等于拿到通向各國的自由通行證。后來的事實證明,情況基本屬實?,F(xiàn)在看來,當然最好的選擇,就是持有雙重國籍。這之后,我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一個飛躍,不是向上飛,而是向下飛,用我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貼地飛行“。后來寫的一首詩,就是以此為題。我來讀一下:
貼地飛行
作一個寫作人
你并不比任何人高尚
或低賤
你在夜間貼地飛行
不為欲望的世界
迷住眼睛
你跟不讀書的人談
不讀書的事
你貼水飛行
你看見每一顆寂寞的心在運
動你看見下墜的時代
更快地沒入無聊
那種比SARS更能殺死的好毒
每一個病人比任何時候都穿得更好
你貼皮飛行
傾聽皮下死魂靈再一次死去
作一個寫字的人
忘卻是你的謚號
九十年代后期,我的詩歌不斷向下,甚至“向壞“,到了“詩歌不壞就不好“的地步,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我曾經(jīng)通過《原鄉(xiāng)》—這是我在墨爾本主辦的一家文學(xué)雜志,從1994年以來,一直辦到現(xiàn)在——以“壞“為題,向全球征稿。在本人的詩歌實踐中,我以決絕的先鋒精神,創(chuàng)作了一個《B系列》,共有30多首,后在紐約嚴力舉辦的《一行》上發(fā)表了11首,以及一系列以垃圾為主題的詩歌。21世紀中國至少有兩個詩歌流派,即“下半身“和“垃圾詩派“,是可以在我那兒找到先例的。大約在1996年前后,我寫了一首詩,就叫《垃圾》。事先警告一下,詩中可能有令人生厭的文字,不想聽的人可以閉耳免聽。全文如下:
垃圾
我整天跟垃圾打交道
傳真紙筒的筒芯
電腦鍵盤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之間縫隙中的絨毛
昨夜手淫之后包在粉紅色手紙中的一團潮濕的精液
包裹信封的塑料皮
一張供寫詩用的提示的小黃紙
用回形別針剔下然后擦在粉紅色手紙上的牙垢
喝過三道的茶葉
大堆大堆已經(jīng)用過還在使用的文字中文英文少量法文和少量德文
以及每日必拉不拉則不痛快的屎
我總是在消滅這些垃圾之前產(chǎn)生一個念頭:
能否象中國人所說的點石成金
也點這些垃圾成金
比如說
把傳真紙筒的筒芯扎成排簫狀
中間充滿乳色的精液?
或?qū)⒐懺娪玫奶崾镜男↑S紙貼遍本室的四壁
把喝過的茶葉剔下的牙垢拉下的屎和英法德中四國文字攪拌在一起
混凝土一般
筑成一個詩的形象
可是
我每天都在重復(fù)地用一個塑料袋子
把這些本可以成為藝術(shù)品的東西
作為垃圾處理
為了使人
這個垃圾之物
能夠生存下去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詩歌對垃圾的關(guān)注,并不僅僅發(fā)生在澳洲和中國,越南也有。前幾年,澳洲就曾介紹過越南的垃圾詩歌,我也在澳洲發(fā)表文章,用英文全面介紹過中國的垃圾詩和低詩歌運動。我的英文詩中,垃圾也頻頻被寫,比如,我就寫過一首“Ode to Human Bins”,把通常的human beings,稱作“human bin”。
2004年,由于我主編的《原鄉(xiāng)》發(fā)表了一期當代中國詩歌英譯特刊,特別介紹了“下半身”,引起丹麥的關(guān)注,舉辦了一個為期10天的中國詩歌節(jié),導(dǎo)致一批詩人被邀,重點邀請了當時剛剛嶄露頭角的“下半身“詩歌派別的幾個人,如沈浩波、尹麗川和盛興,當然還有北島、西川、翟永明等人。會議之后,我和妻子游歷了歐洲八國數(shù)十個城市,一路走,一路寫詩,中英文都有?,F(xiàn)在念一首當年在巴黎寫的詩:
巴黎,Porte de Clignancourt
一到巴黎
我們就不約而同地小聲喊出
哎呀,澳大利亞,我真想你!
東西好吃、又便宜、陽光遍地
在Clignancourt,克涼古
遍地垃圾、狗屎、黑的顏色
一個人在街角拉尿,邊走邊往上扯拉鏈
火車站有四個警察,我看見一個臉癟了出去
在這兒,人們叫我Tokyo,偷口
問我是不是chinois,奚落哇
我說non、nein、no、不
我說merci、thank you、xie xie
對面一家“歐源”中國店鋪
夜里閉門大唱京戲
狹窄的街道汽車多得像垃圾
我看見一個我以為叫高行健的
法國老頭向我走來
我又看見一些臉在天黑之前就已發(fā)黑
我回到客棧
我不想寫詩、我提筆、我寫了③
進入21世紀,特別是在去歐洲之后,我的詩歌又生一變,主要是把兩種文字,放在同一個詩歌框架中進行雜交實驗。這種詩歌,發(fā)生在兩個向度上,一個是直譯,把英語的直譯成中文,把中文的直譯成英文,在兩種語言中大行其道。另一個向度,是把雙語黏合成一首詩歌,讓兩種語言,在詩歌中結(jié)婚,乃至媾和,實際上,這種黏合早在讀大學(xué)時就曾進行過實驗,只不過是,30多年前撒下的種子,現(xiàn)在才長出新芽而已。
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不可能細講,只能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談翻譯的詩,一個是中英雜交詩。先念第一個。
英語說,漢語說
英語說媽媽爸爸,漢語說爸爸媽媽
英語說天平線,漢語說地平線
英語說買杯可口,漢語說買杯可樂
英語說做正確的事,漢語說不要亂扔垃圾
英語說推屎,漢語說拉屎
英語說美麗膚深,漢語說美麗膚淺
英語說啊,上帝,漢語說上帝啊
英語說我不喜歡那樣,漢語說我不喜歡這樣
英語說鮮新,漢語說新鮮
英語說肉血,漢語說血肉
英語說土水,漢語說水土
英語說北南西東,漢語說東西南北
英語說心里年輕者,漢語說人老心不老
英語說美善真,漢語說真善美
英語說在……前提上,漢語說在……前提下
英語說我能有你的電話號碼嗎,漢語說你能把你的電話號碼給我嗎
英語說你開玩笑,漢語說你別開玩笑或你開什么玩笑
英語說那么說吧,漢語說這么說吧
英語說我不能更同意了,漢語說我太同意了
英語說免得我們忘記,漢語說千萬不要忘記
英語說要死要活,漢語說要死不活
英語說從來沒看見他不穿那件衣服,漢語說總是看見他穿那件衣服
好了,好了
英語總是跟漢語反著說
漢語總是跟英語反著說④
關(guān)于中英文互為倒反的現(xiàn)象,我有一篇專論談得很清楚,題為《翻譯即反譯》,2010年發(fā)表在《中國翻譯》雜志上。作為結(jié)束,我想念一首雙語詩,如下:
雙/Double
Beautiful morning
美麗的清晨
A bird walks up to me
一頭鳥朝我走來
Like a chook
像只雞
Black across the breast
胸脯全黑
Right up to the hip
一直黑到屁股
I thought he might attack me
我以為它會向我發(fā)起攻擊
With his heel-like beak
用它像高跟的鳥喙
But he walks away
但它走開了
And shits
拉了一泡屎
Before he takes flight
然后飛走
Leaving a pool of snow white
留下一灘雪白的東西
好,我就講到這兒。
① 本文基于2012年筆者應(yīng)邀參加該年度在京舉行的澳大利亞作家周的講話發(fā)言稿。
② 手寫于1982年4月27日,隨后于該年6月26日、7月31日,次年2月10日和3月6日修改,后于1983年的8月在《飛天》發(fā)表。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于金斯伯雷打字。
③ 2004年5月9日夜于巴黎Kyriad客棧。
④ 2011年12月8日下午寫于電車回家途中,寫在《奧勃洛莫夫》一書背后,當年12月27日下午5:26分打字修改于金斯伯雷家中。
(責(zé)任編輯:莊園)
Living a Bilingual Life
[Austratia]Ouyang Yu
我到澳洲后,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在寫博士論文的三年半時間里,我創(chuàng)作了兩部英文詩集,Moon over Melbourne and Other Poems(《墨爾本上空的月亮》)和Songs of the Last Chinese Poet(《最后一個中國詩人的歌》),先后于1995年和1997年在澳洲出版。與此同時,我還做兩件事,一是開始大量用英文寫詩,一是把自己的中文詩自譯成英文。后面這個過程,我稱做self-translation,也就是自譯。2005年我到武漢大學(xué)英文系任教,還曾把自譯的想法和概念講給一個研究生聽,他后來以此為題,寫了一篇把我的作品和卞之琳作品進行比較的英文碩士論文。關(guān)于這點再多講兩句。從來的翻譯學(xué)中,是不提自譯這個話題的,但從事自譯的人,一直都很多,有愛爾蘭的貝克特,美國的納博科夫,法國的Julian Green,印度的泰戈爾,波蘭的米沃什和中國的張愛玲等。近年來,翻譯界對自譯的興趣逐漸濃厚起來,2007年,英國出版了一本自譯專著,叫Bilingual Text(《雙語文本》),最近還在加拿大舉行過一次談自譯的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中國占主導(dǎo)地位的嚴復(fù)的“信達雅”理論,一放到自譯中,就站不住腳了。作為原作者的譯者,是不必對自己講什么“信達雅”的。對他來說,就是“創(chuàng)”字當頭,使翻譯真正成為再創(chuàng)造。
由于直接用英文寫詩,兼有發(fā)表,我開始與澳洲詩歌界頻頻發(fā)生接觸,主要是參加詩歌朗誦和各種各樣的文學(xué)節(jié)。我發(fā)現(xiàn),澳洲詩人朗誦,與中國詩人風(fēng)格迥異,沒有夸張做作的腔調(diào)和動作,用詞力避浮華雕琢,特別講究幽默風(fēng)趣,一場詩歌下來,常常笑聲迭起,但又不是那種為搞笑而搞笑的油滑和噱頭,總是有真情在。我的詩歌,特別是英文詩歌,也融入了這種特色。不過,在澳洲生活的頭幾年,因為前途去向不明,身份處于動蕩不定的地位,雖然相對自由,但詩歌呈現(xiàn)出悲苦、灰暗的色調(diào)?,F(xiàn)朗誦一首如下:
初秋
二月的澳大利亞是青灰色的
不怕人的黑鳥鼓起發(fā)亮的眼珠
二月的澳大利亞渺無人蹤
不倦的空調(diào)工作到夜深
二月的澳大利亞和生命脫節(jié)
盡在文字中搜索意義
二月的澳大利亞夜長而涼
月亮冰冰地貼著車窗
二月的澳大利亞沒有伴侶
空曠的大海上不見希望的影子
二月的澳大利亞低頭沉思
自由的時候無處可去
1995年,我順利拿到博士學(xué)位。幾年后,又成為澳洲公民,這時,我已決定,用中英文雙語進行創(chuàng)作,用英文寫長篇小說、詩歌和非小說,而僅用漢語寫詩,同時繼續(xù)從事文學(xué)翻譯工作。關(guān)于澳洲公民,有一點必須說明一下。1995年,我拿到一個項目,是研究臺灣、香港和大陸媒體中關(guān)于澳大利亞和澳大利亞人形象的研究,但是,我持有的中國護照,使我難以拿到去臺灣的許可證,據(jù)駐墨爾本的臺灣文化處說,至少要半年,而且還不一定能夠拿到,所以,我只好犧牲臺灣,只做香港和大陸兩地。正如我的一個朋友所說,如能拿到澳洲護照(有人戲稱為“袋鼠證“),就等于拿到通向各國的自由通行證。后來的事實證明,情況基本屬實。現(xiàn)在看來,當然最好的選擇,就是持有雙重國籍。這之后,我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一個飛躍,不是向上飛,而是向下飛,用我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貼地飛行“。后來寫的一首詩,就是以此為題。我來讀一下:
貼地飛行
作一個寫作人
你并不比任何人高尚
或低賤
你在夜間貼地飛行
不為欲望的世界
迷住眼睛
你跟不讀書的人談
不讀書的事
你貼水飛行
你看見每一顆寂寞的心在運
動你看見下墜的時代
更快地沒入無聊
那種比SARS更能殺死的好毒
每一個病人比任何時候都穿得更好
你貼皮飛行
傾聽皮下死魂靈再一次死去
作一個寫字的人
忘卻是你的謚號
九十年代后期,我的詩歌不斷向下,甚至“向壞“,到了“詩歌不壞就不好“的地步,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我曾經(jīng)通過《原鄉(xiāng)》—這是我在墨爾本主辦的一家文學(xué)雜志,從1994年以來,一直辦到現(xiàn)在——以“壞“為題,向全球征稿。在本人的詩歌實踐中,我以決絕的先鋒精神,創(chuàng)作了一個《B系列》,共有30多首,后在紐約嚴力舉辦的《一行》上發(fā)表了11首,以及一系列以垃圾為主題的詩歌。21世紀中國至少有兩個詩歌流派,即“下半身“和“垃圾詩派“,是可以在我那兒找到先例的。大約在1996年前后,我寫了一首詩,就叫《垃圾》。事先警告一下,詩中可能有令人生厭的文字,不想聽的人可以閉耳免聽。全文如下:
垃圾
我整天跟垃圾打交道
傳真紙筒的筒芯
電腦鍵盤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之間縫隙中的絨毛
昨夜手淫之后包在粉紅色手紙中的一團潮濕的精液
包裹信封的塑料皮
一張供寫詩用的提示的小黃紙
用回形別針剔下然后擦在粉紅色手紙上的牙垢
喝過三道的茶葉
大堆大堆已經(jīng)用過還在使用的文字中文英文少量法文和少量德文
以及每日必拉不拉則不痛快的屎
我總是在消滅這些垃圾之前產(chǎn)生一個念頭:
能否象中國人所說的點石成金
也點這些垃圾成金
比如說
把傳真紙筒的筒芯扎成排簫狀
中間充滿乳色的精液?
或?qū)⒐懺娪玫奶崾镜男↑S紙貼遍本室的四壁
把喝過的茶葉剔下的牙垢拉下的屎和英法德中四國文字攪拌在一起
混凝土一般
筑成一個詩的形象
可是
我每天都在重復(fù)地用一個塑料袋子
把這些本可以成為藝術(shù)品的東西
作為垃圾處理
為了使人
這個垃圾之物
能夠生存下去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詩歌對垃圾的關(guān)注,并不僅僅發(fā)生在澳洲和中國,越南也有。前幾年,澳洲就曾介紹過越南的垃圾詩歌,我也在澳洲發(fā)表文章,用英文全面介紹過中國的垃圾詩和低詩歌運動。我的英文詩中,垃圾也頻頻被寫,比如,我就寫過一首“Ode to Human Bins”,把通常的human beings,稱作“human bin”。
2004年,由于我主編的《原鄉(xiāng)》發(fā)表了一期當代中國詩歌英譯特刊,特別介紹了“下半身”,引起丹麥的關(guān)注,舉辦了一個為期10天的中國詩歌節(jié),導(dǎo)致一批詩人被邀,重點邀請了當時剛剛嶄露頭角的“下半身“詩歌派別的幾個人,如沈浩波、尹麗川和盛興,當然還有北島、西川、翟永明等人。會議之后,我和妻子游歷了歐洲八國數(shù)十個城市,一路走,一路寫詩,中英文都有?,F(xiàn)在念一首當年在巴黎寫的詩:
巴黎,Porte de Clignancourt
一到巴黎
我們就不約而同地小聲喊出
哎呀,澳大利亞,我真想你!
東西好吃、又便宜、陽光遍地
在Clignancourt,克涼古
遍地垃圾、狗屎、黑的顏色
一個人在街角拉尿,邊走邊往上扯拉鏈
火車站有四個警察,我看見一個臉癟了出去
在這兒,人們叫我Tokyo,偷口
問我是不是chinois,奚落哇
我說non、nein、no、不
我說merci、thank you、xie xie
對面一家“歐源”中國店鋪
夜里閉門大唱京戲
狹窄的街道汽車多得像垃圾
我看見一個我以為叫高行健的
法國老頭向我走來
我又看見一些臉在天黑之前就已發(fā)黑
我回到客棧
我不想寫詩、我提筆、我寫了③
進入21世紀,特別是在去歐洲之后,我的詩歌又生一變,主要是把兩種文字,放在同一個詩歌框架中進行雜交實驗。這種詩歌,發(fā)生在兩個向度上,一個是直譯,把英語的直譯成中文,把中文的直譯成英文,在兩種語言中大行其道。另一個向度,是把雙語黏合成一首詩歌,讓兩種語言,在詩歌中結(jié)婚,乃至媾和,實際上,這種黏合早在讀大學(xué)時就曾進行過實驗,只不過是,30多年前撒下的種子,現(xiàn)在才長出新芽而已。
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不可能細講,只能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談翻譯的詩,一個是中英雜交詩。先念第一個。
英語說,漢語說
英語說媽媽爸爸,漢語說爸爸媽媽
英語說天平線,漢語說地平線
英語說買杯可口,漢語說買杯可樂
英語說做正確的事,漢語說不要亂扔垃圾
英語說推屎,漢語說拉屎
英語說美麗膚深,漢語說美麗膚淺
英語說啊,上帝,漢語說上帝啊
英語說我不喜歡那樣,漢語說我不喜歡這樣
英語說鮮新,漢語說新鮮
英語說肉血,漢語說血肉
英語說土水,漢語說水土
英語說北南西東,漢語說東西南北
英語說心里年輕者,漢語說人老心不老
英語說美善真,漢語說真善美
英語說在……前提上,漢語說在……前提下
英語說我能有你的電話號碼嗎,漢語說你能把你的電話號碼給我嗎
英語說你開玩笑,漢語說你別開玩笑或你開什么玩笑
英語說那么說吧,漢語說這么說吧
英語說我不能更同意了,漢語說我太同意了
英語說免得我們忘記,漢語說千萬不要忘記
英語說要死要活,漢語說要死不活
英語說從來沒看見他不穿那件衣服,漢語說總是看見他穿那件衣服
好了,好了
英語總是跟漢語反著說
漢語總是跟英語反著說④
關(guān)于中英文互為倒反的現(xiàn)象,我有一篇專論談得很清楚,題為《翻譯即反譯》,2010年發(fā)表在《中國翻譯》雜志上。作為結(jié)束,我想念一首雙語詩,如下:
雙/Double
Beautiful morning
美麗的清晨
A bird walks up to me
一頭鳥朝我走來
Like a chook
像只雞
Black across the breast
胸脯全黑
Right up to the hip
一直黑到屁股
I thought he might attack me
我以為它會向我發(fā)起攻擊
With his heel-like beak
用它像高跟的鳥喙
But he walks away但它走開了
And shits
拉了一泡屎
Before he takes flight
然后飛走
Leaving a pool of snow white
留下一灘雪白的東西
好,我就講到這兒。
① 本文基于2012年筆者應(yīng)邀參加該年度在京舉行的澳大利亞作家周的講話發(fā)言稿。
② 手寫于1982年4月27日,隨后于該年6月26日、7月31日,次年2月10日和3月6日修改,后于1983年的8月在《飛天》發(fā)表。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于金斯伯雷打字。
③ 2004年5月9日夜于巴黎Kyriad客棧。
④ 2011年12月8日下午寫于電車回家途中,寫在《奧勃洛莫夫》一書背后,當年12月27日下午5:26分打字修改于金斯伯雷家中。
(責(zé)任編輯:莊園)
Living a Bilingual Life
[Austratia]Ouyang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