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滿族文化;多媒體;資源庫
摘要:文章論述了遼寧省建設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的背景、優(yōu)勢,分析了資源庫的內(nèi)容體系和類目設置。
中圖分類號:G25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4)09-0006-04
作者簡介:王芳(1977-),遼寧省文化資源建設服務中心館員。1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的建設背景
滿族,舊稱為滿民、滿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洲族改稱滿族[1]。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滿族人口總數(shù)10,387,958人(未包括漏登的人口和230萬現(xiàn)役軍人,不包括465萬難以確定常住地的人口),在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居第三位[2]。滿族分布于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北京等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居多[3]。滿族歷史悠久,可上溯到距今約6,000~7,000年的肅慎族系,其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其獨有的特色文化,如語文文字、文學藝術、風俗習慣、哲學思想、道德崇尚和經(jīng)濟形式等。在進入漢族地區(qū)之后,滿族文化迅速發(fā)展起來,逐漸達到了與漢族文化相同的發(fā)展水平,呈現(xiàn)出空前繁榮的局面[4]。滿族文化對東北甚至全中國的文化都有影響,其相關研究也日益深入。現(xiàn)今,有關滿族文化的專題數(shù)據(jù)庫不少,但系統(tǒng)全面的數(shù)據(jù)庫卻很少,建設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有利于保護和弘揚滿族文化。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2002年起,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國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5]。數(shù)字資源的建設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的核心,是公共數(shù)字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性、基礎性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對于提高公共文化資源供給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在中央財政專項經(jīng)費的支持下,文化共享工程各省級分中心深入挖掘,整合、制作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內(nèi)涵的優(yōu)秀資源,共建成207個地方特色專題資源庫,成為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的亮點[6]?!笆濉逼陂g,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對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地方資源建設的支持力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以基層群眾文化為落腳點,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圍繞地方特色文化專題,重點建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有較大影響力和深厚群眾基礎的地方藝術、風土人文、民族民間文化等類資源。
遵循地方資源建設系統(tǒng)性、整體性、針對性強的原則,文化共享工程遼寧省分中心于2012年組織專家進行了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課題的系列研究,旨在整合相關資源,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展示滿族文化的平臺,為滿族研究提供資源。
2構建滿族多媒體資源庫的優(yōu)勢
2.1地域優(yōu)勢
21世紀初,滿族人口已經(jīng)超過1,000萬,其中近600萬居住在遼沈大地,占全國滿族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遼寧現(xiàn)有6個滿族自治縣,分別為丹東寬甸滿族自治縣、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鞍山岫巖滿族自治縣、撫順清原滿族自治縣、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此外,遼寧還另有兩個新中國成立后批準為滿族自治縣,目前撤縣改市但仍享受自治縣待遇的市,分別為丹東鳳城、錦州北鎮(zhèn)。遼寧是滿族聚集和活動的主要地區(qū)之一。
2.2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
遼寧省有宣傳展示滿族歷史文化的主題博物館兩座——岫巖滿族自治縣滿族博物館和新賓滿族自治縣興京滿族博物館。另外,遼寧省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遼陽博物館、本溪市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也設有關于滿族傳統(tǒng)文化的專題陳列展覽,開展與滿族歷史文化遺產(chǎn)有關的研究和保護工作[7]。遼寧是滿族的發(fā)源地,有許多國家級滿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例如錦州醫(yī)巫閭山、莊河、岫巖、滿族、新賓剪紙,撫順滿族秧歌,岫巖皮影,錦州、岫巖滿族刺繡[8],遼東地區(qū)的滿族民間故事等。其中,滿族民間故事以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傳說最多[9]。
為保障數(shù)據(jù)庫的深入開展,遼寧省圖書館全面、系統(tǒng)地收藏了與滿族相關的各類文獻近1,000余冊,有較好的文獻收藏基礎。國內(nèi)各類民族文獻書目的編制出版,也為建立滿族多媒體資源庫提供了數(shù)據(jù)來源依據(jù),如黃潤華等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全國滿文圖書資料聯(lián)合目錄》等,對創(chuàng)建滿族多媒體資源庫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2.3人力資源優(yōu)勢
遼寧省文化資源建設服務中心建立了多個特色專題數(shù)據(jù)庫,包括遼寧省圖書館館藏建國前期刊數(shù)據(jù)庫、東北抗戰(zhàn)多媒體數(shù)據(jù)庫、館藏家譜數(shù)據(jù)庫、盛京時報全文數(shù)據(jù)庫等多個自建數(shù)據(jù)庫,為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建設與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建設經(jīng)驗和人力資源優(yōu)勢。
3資源庫建設的內(nèi)容體系和指導意義
3.1資源庫的資源類型和組織形式
資源庫的資源類型、資源可靠性、內(nèi)容體系、檢索系統(tǒng)是決定其質(zhì)量高低的關鍵因素。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以一次文獻為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為輔的方式進行組織并揭示信息資源,資料來源可靠且盡最大可能保持了資源的原貌,客觀全面地反應了信息資源的內(nèi)容。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還以全文、音頻、視頻、圖片為主要資源類型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數(shù)據(jù)的整合,采用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展示滿族資源。其提供站內(nèi)搜索(即全文搜索),設置有圖片索引、視頻索引、音頻索引多種檢索方式以方便用戶查找相關資料。
王芳: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構建王芳: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構建3.2資源庫的內(nèi)容體系和類目設置
根據(jù)滿族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將搜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歸納,按照以下10個一級類目進行資源整理:①滿族和遼寧滿族的情況綜述。②民俗文化。③滿族文學。④滿族體育。⑤滿族藝術。⑥滿族知名人物。⑦滿語滿文。⑧文物古跡。⑨滿族教育。⑩研究滿族的機構。其后,資源庫根據(jù)一級類目所包含的內(nèi)容,設置相應的二級類目、三級類目,有些類目還設有四級類目,分類詳細,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了滿族文化相關資源內(nèi)容。用戶可以通過層層類目瀏覽的方式了解滿族文化的相關內(nèi)容,也可以利用站內(nèi)檢索直接查找所需資料。資源庫的整體內(nèi)容體系如表1所示[10]。表1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內(nèi)容體系
序號一級類目二級類目三級類目1情況綜述滿族綜述滿族概述;滿族歷史沿革;滿族的八旗;滿族的宗教遼寧滿族綜述遼寧滿族的來源;遼寧滿族的人口與分布;遼寧滿族自治縣滿族鄉(xiāng)鎮(zhèn)2民俗文化滿族姓氏姓氏起源;姓氏特點;名字特點;重要姓氏;姓氏漢化特點;姓氏對照表滿族服飾滿族服飾文化;滿族民間服飾;清代官服滿族禮儀滿族禮儀;見面禮;請安禮;告別禮;迎客禮;待客禮;送客禮;拜見禮;做客禮滿族飲食滿族主食;滿族副食;滿族宮廷菜;滿族飲食其他滿族節(jié)日滿族節(jié)日簡述;滿族各種節(jié)日滿族婚俗訂婚;迎娶;婚禮;婚后滿族喪葬滿族喪葬簡述;滿族喪葬滿族禁忌滿族各種禁忌滿族祭祀滿族星祭;滿族家祭3滿族文學滿族文學概述滿族文學概況;滿族文學特點民間文學民族文學特點;滿族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滿族民歌;遼寧有關滿族民間故事的書籍作家文學滿族作家文學概述;作家;作品4滿族體育滿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歷程滿族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歷程滿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歷程表演類;健身類;競技類;棋類;少兒游戲類;游戲類5滿族藝術工藝美術剪紙;刺繡;滿族面具;滿族農(nóng)民畫舞蹈民間舞蹈;祭祀舞蹈;清代宮廷舞蹈;當代滿族舞蹈列舉音樂滿族民歌,滿族薩滿音樂,滿族說唱藝術,清代宮廷禮樂樂器單鼓;腰鈴;抓鼓;同肯;轟勿;嚓拉器;哈爾馬力;托力;激達;騰格里;非凡;八角鼓;節(jié)6知名人物女真族知名人物女真族早期人物;后金開國五大臣;穆爾哈齊;女真族的女性;努爾哈赤;鐵帽子王;舒爾哈齊;四大貝勒清朝時期滿族知名人物清代帝王;清代后妃;清代大臣;其他抗日戰(zhàn)爭至
新中國成立知名人物英雄譜一;英雄譜二;英雄譜三;英雄譜新中國成立后滿族知名人物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其他7滿語滿文滿語文滿文概述;滿文的創(chuàng)制;滿語文和漢語文的差異;接觸和交融;乾隆皇帝規(guī)范滿文;滿語概述;滿語語音滿族文獻滿族文獻簡介;滿文古籍文獻及其種類;經(jīng);史;子;集;業(yè)滿族地名遼河簡介;滿語地名的命名方式;研究滿語地名的價值;遼寧省部分滿語地名的由來滿族稱謂滿族親屬之間關系的稱謂;清朝皇室稱呼;清朝職官稱謂8文物古跡皇室宮殿沈陽故宮陵寢清福陵;清昭陵;清永陵;清東京陵寺廟沈陽四塔;明清時期寺廟文物古跡赫圖阿拉城;費阿拉城;興城古城;鳳凰山山城;寬甸赫甸城址民居滿族先世民居;滿族民居9滿族教育遼寧滿族教育概況滿族教育文化的總體特征肅慎、挹婁等的教育文化肅慎、挹婁、勿吉、靺鞨的社會文化;肅慎、挹婁、勿吉、靺鞨的教育文化渤海族的教育文化社會與文化 ;對唐代文化的吸收 ;文化教育的發(fā)展 ;學校教育;對日本教育文化的影響金代女真族的教育文化金國的建立與政治經(jīng)濟狀況;女真族文化政策;女真文字創(chuàng)立;女真學校教育;女真私學教育元明時期的女真教育文化女真科舉制度;對北方教育文化的影響;漢族教育家在女真人中的教育活動;完顏雍的教育思想清代的教育文化后金的滿族教育文化;清代的滿族教育民國時期的滿族教育文化辛亥革命后的滿族教育;偽滿洲國時期的滿族教育;滿族的貴族教育;滿文字的衰亡;滿漢民族教育合途新中國的滿族教育文化滿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滿族教育的新生;滿族自治縣、鄉(xiāng)、鎮(zhèn)的教育發(fā)展;遼寧滿族學校10研究機構遼寧民族出版社簡介;出版作品;滿文圖書遼寧省民族研究所簡介;科研放向;滿族研究遼寧省檔案館簡介;滿族檔案大連民族學院少數(shù)民族
研究所簡介;研究院主要研究機構遼寧省滿族社會文化研究基地遼寧省滿族社會文化研究基地在桓仁成立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薩滿文化教研機構旅順博物館簡介;館藏;學術研究;機構設置;主館;分館10研究機構沈陽故宮博物館簡介;歷史沿革;建筑特色;專題研究;藏品遼寧省博物館簡介;館藏;館藏珍品社團撫順八旗風滿族藝術團;沈陽八旗滿族民間藝術團;新賓滿族自治縣滿族舞蹈藝術團;新賓滿族自治縣城郊鄉(xiāng)網(wǎng)戶村民兵藝術團研究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研究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研究成果從表1中可以看出,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的類目設置全面系統(tǒng),資料的收錄范圍廣、跨度大、文化特質(zhì)鮮明,尤其是關于滿族民俗文化、藝術、教育、體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豐富而全面,資源載體形式包括有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樣式,能直接反映滿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搜集滿族文化相關文獻和檔案資料以及相關的稀缺資源,對拯救日漸衰敗的滿族文化,保護民族資源有積極的作用。
3.3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建設的指導意義
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建設具有一定指導意義:①為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途徑。這個多媒體資源庫的建設不僅可以保護滿族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為保護其他民族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保護的途徑和思想。②為類似民族文化類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內(nèi)容體系和類目設置。只有合理的設置類目,才能將資源庫的內(nèi)容條理化,為用戶提供方便。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的類目設置全面而系統(tǒng),多方面地反映了滿族文化,類似資源庫的建設者可根據(jù)實際資源的內(nèi)容、形式、數(shù)量等相關條件,進行相應的修改和側重調(diào)整,以確保資源庫的合理化建設。③資源庫的建設為人們了解、學習、研究和保護滿族非物質(zh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平臺,極大促進了滿族非物質(zhì)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以及滿族文化信息資源的開發(fā)、開放和利用。
4資源庫的應用與發(fā)展
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是一個民族特色鮮明的專題數(shù)據(jù)庫,其構建充分展現(xiàn)了滿族文化特色和遼寧地域特色,為滿學愛好者提供了方便,帶動了地方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對保護和傳承滿族文化有著重要作用。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面向全國提供特色的資源服務,用戶可以直接登錄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wǎng)站,通過特色資源鏈接登錄到該數(shù)據(jù)庫,也可以直接登錄網(wǎng)址http://www.lnwhgx.org/Website/lnmzzyk/top/index.html查找資料。
資源庫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資料的錄入完成、成功發(fā)布并不意味著資源庫建設的完成。資源庫管理人員應及時收集用戶的反饋信息,不斷根據(jù)用戶的需求和建議,改進資源庫,進一步豐富資源庫的資源類型,使資源庫的建設更加專業(yè)和實用。此外,其還可以在網(wǎng)站醒目的位置采用懸浮窗口等方式加強資源庫的宣傳。
參考文獻:
[1]滿族[EB/OL].[2013-10-2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6AVddW-64I
PZ6HJk5f- fscHC9ZFUwv_EEUNcMjC7hlMyK
julsuwfviFA8cs8M_Q#refIndex_6_23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EB/OL].[2013-12-2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7%AC%AC%E5%85%AD%E6%AC%A1%E5%85%A8%E5%9B%BD%E4%BA%BA%E5%8F%A3%E6%99%AE%E6%9F%A5.
[3]滿族[EB/OL].[2013-10-29]. http://www.gov.cn/test/2006-04/14/content_253763.htm.
[4]張佳生.滿族文化總論[J].滿族研究,1999(3):12-29.
[5]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介紹[EB/OL].[2013-09-20].http://www.ndcnc.gov.cn/gongche ng/jieshao/0的文化都有影響,相關研究也日益系統(tǒng)全面,但201212/t20121212_495375.htm.
[6]文化部通報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試點工作督導情況[EB/OL].[2013-11-02]. http://www.e-gov.org.cn/xinxihua/news0 01/201202/127938.html.
[7]何曉芳.發(fā)展繁榮滿族研究,打造遼寧民族文化品牌[J].滿族研究,2012(1):1-6.
[8]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EB/OL].[2013-11-02]. http://www.ihchina.cn/inc/guohiamingluer.jsp.
[9]于富業(yè).遼寧省滿族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J].渤海大學學報,2012(3):141-144.
[10]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EB/OL].[2013-11-02]. http://www.lnwhgx.org/Website/lnmzzyk/top/index.html.
(編校:嚴真)
參考文獻:
[1]滿族[EB/OL].[2013-10-2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6AVddW-64I
PZ6HJk5f- fscHC9ZFUwv_EEUNcMjC7hlMyK
julsuwfviFA8cs8M_Q#refIndex_6_23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EB/OL].[2013-12-2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7%AC%AC%E5%85%AD%E6%AC%A1%E5%85%A8%E5%9B%BD%E4%BA%BA%E5%8F%A3%E6%99%AE%E6%9F%A5.
[3]滿族[EB/OL].[2013-10-29]. http://www.gov.cn/test/2006-04/14/content_253763.htm.
[4]張佳生.滿族文化總論[J].滿族研究,1999(3):12-29.
[5]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介紹[EB/OL].[2013-09-20].http://www.ndcnc.gov.cn/gongche ng/jieshao/0的文化都有影響,相關研究也日益系統(tǒng)全面,但201212/t20121212_495375.htm.
[6]文化部通報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試點工作督導情況[EB/OL].[2013-11-02]. http://www.e-gov.org.cn/xinxihua/news0 01/201202/127938.html.
[7]何曉芳.發(fā)展繁榮滿族研究,打造遼寧民族文化品牌[J].滿族研究,2012(1):1-6.
[8]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EB/OL].[2013-11-02]. http://www.ihchina.cn/inc/guohiamingluer.jsp.
[9]于富業(yè).遼寧省滿族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J].渤海大學學報,2012(3):141-144.
[10]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EB/OL].[2013-11-02]. http://www.lnwhgx.org/Website/lnmzzyk/top/index.html.
(編校:嚴真)
參考文獻:
[1]滿族[EB/OL].[2013-10-2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6AVddW-64I
PZ6HJk5f- fscHC9ZFUwv_EEUNcMjC7hlMyK
julsuwfviFA8cs8M_Q#refIndex_6_23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EB/OL].[2013-12-2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7%AC%AC%E5%85%AD%E6%AC%A1%E5%85%A8%E5%9B%BD%E4%BA%BA%E5%8F%A3%E6%99%AE%E6%9F%A5.
[3]滿族[EB/OL].[2013-10-29]. http://www.gov.cn/test/2006-04/14/content_253763.htm.
[4]張佳生.滿族文化總論[J].滿族研究,1999(3):12-29.
[5]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介紹[EB/OL].[2013-09-20].http://www.ndcnc.gov.cn/gongche ng/jieshao/0的文化都有影響,相關研究也日益系統(tǒng)全面,但201212/t20121212_495375.htm.
[6]文化部通報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試點工作督導情況[EB/OL].[2013-11-02]. http://www.e-gov.org.cn/xinxihua/news0 01/201202/127938.html.
[7]何曉芳.發(fā)展繁榮滿族研究,打造遼寧民族文化品牌[J].滿族研究,2012(1):1-6.
[8]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EB/OL].[2013-11-02]. http://www.ihchina.cn/inc/guohiamingluer.jsp.
[9]于富業(yè).遼寧省滿族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J].渤海大學學報,2012(3):141-144.
[10]遼寧滿族多媒體資源庫[EB/OL].[2013-11-02]. http://www.lnwhgx.org/Website/lnmzzyk/top/index.html.
(編校: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