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
提 要:廖平和吳之英是四川近代著名的經(jīng)學家,但由于資料的匱乏,使二人的一些事跡長期不彰。通過對史料的梳理和考察,可以考辨出1919年為廖平治病的醫(yī)生為陸景廷,吳之英參加朝考的時間為1883年。
關(guān)鍵詞:廖平,吳之英,生平事跡
廖平和吳之英是四川近代著名的經(jīng)學家,但由于資料的匱乏,使二人的一些生平事跡長期不彰,各類書籍的記載時有失誤之處。今筆者不揣谫陋,訂正二位先生的生平事跡,望諸博雅君子不吝賜教。
一、為廖平治病的是陸景廷
1985年由巴蜀書社出版的《廖季平年譜》收有廖宗澤的《六譯先生年譜》,其中記述1919年4月17日(農(nóng)歷三月十七)廖平中風。
三月十七日晨,先生在寓剃頭。晚餐時忽失箸,聲喑掌攣,昏迷不省,逾時始蘇。急延譚焯庵、徐堪(同縣舉人)至,診視后,投以表劑,不效。縣人胡益智謂面有光彩,恐亡陽,主用補陰回陽之藥。盧醫(yī)錦亭云:高年衰陽,內(nèi)邪發(fā)動。因剃頭為風所乘,非實風也。當以參、附、術(shù)助正氣,而佐以化痰開竅之劑。十日后飲食漸復…… [1]
“盧錦亭”未聞其人,當為“陸景廷”之誤?!秴怯萑沼洝罚?/p>
(1919年4月21日)吳理君來,約同步至廖季平丈宅,看其風疾,口不能言,右手麻木不仁,心耳如舊,蓋剃頭受外風引動內(nèi)風也。如系蹉跌而得之風疾,則比較此為重矣。值陸景廷在彼主方,言是陽虛腎虛,痰濕過重,小解帶紅則濕熱也。廖丈見予笑,頻點其首,后又令予等去,轉(zhuǎn)入睡室。廖丈藥須化[花]紅,陸景廷言,盛吟皋有之,予作書與馮劍萍,托其帶覓。[2]
陸景廷(1875—1933,名守文,江蘇吳縣人),為晚清民國時期成都地區(qū)的名醫(yī),著有《四時溫病條論》。他與沈紹九(1865—1936)、王樸誠(1879—1961)、顧燮卿(1884—1943)合稱“成都四大名醫(yī)”。 [3]一說,無王樸誠,而有張子初。[4]
由此可知,1919年為廖平治療疾病的醫(yī)生當為陸景廷。
二、吳之英參加朝考的時間是1883年
吳之英先生(1857—1918,字伯朅,四川名山人)是近代四川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的領軍人物。隨著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日趨升溫,吳之英先生的生平事跡和道德文章受到越來越多學人的關(guān)心;但有關(guān)先生的一處生平的記述卻存在問題。
吳之英先生與楊銳、劉子雄、陳崇哲到北京參加朝考的時間,多數(shù)文獻記載為1882年(光緒八年,壬午)——如張栩為的《吳之英》(載《四川近現(xiàn)代人物傳(第一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張栩為、吳洪武的《倡揚蜀學反帝救國的吳之英》(載《四川近現(xiàn)代文化人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和吳洪武、吳洪澤的《吳之英先生年譜》(載《吳之英詩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等文獻就這樣認為。
但依據(jù)吳之英先生自己的記述和現(xiàn)存檔案材料以及當時人的記述,吳之英先生到北京參加朝考的時間應該是1883年(光緒九年,癸未)。8月5日(七月初三),吳之英先生與其他四十七名優(yōu)貢一起在養(yǎng)心殿朝見光緒皇帝。吳之英先生考中二等第二十二名,被授以教職。證據(jù)材料有以下五條。
吳之英先生在《上海行·序》中稱:“癸未夏,計偕入都,經(jīng)上海?!盵5]計偕一語出自《史記·儒林列傳》序:“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yè)如弟子?!彼抉R貞《索隱》注釋:“計,計吏也。偕,俱也。謂令與計吏俱詣太常也?!焙笫浪煊谩坝嬞伞币徽Z稱學人赴京考試。
《翁同龢日記》:“(七月)初三日 晴朗,早涼。是日優(yōu)貢引見,凡四十八人,知縣廿一人,(一等遺二人。)教職廿七人。(皆二等。)見時述恩合之為人,慈諭尚及三年來見時事?!盵6]
《清實錄·德宗實錄》:“(光緒九年七月)辛巳 引見各省考取優(yōu)貢生。得旨。解錫桂等二十一名,以知縣用。任寶徵等二十七名,以教職用?!盵7]
《光緒宣統(tǒng)兩朝上諭檔》:“光緒九年七月初三內(nèi)閣奉 上諭此次考試各省優(yōu)生解錫桂、趙乃普、朱裕謙、郭建皋、高錫華、于宗潼、張慶和、彭樹華、曾兆錕、項兆驤、程延鴻、楊家騵、周丕紳、張家權(quán)、胡豐谷、丁經(jīng)三、朱啟勛、姚文楠、楊銳、何作照、曾壽祺,均著以知縣用。任寶徵、裴維信、張侃、米毓瑞、韓照庚、高駿聲、冀承詩、葛維垣、鄭景翹、李光坤、趙啟霖、沈祖榮、潘學海、張澹、王安邦、童昶、齊沄、羅兆麟、江俊、胡朋、唐芝榮、柯樹榮、曹樹勛、陳崇哲、梁吉祥、吳之英、許汝賡,均著以教職用。欽此?!盵8]
趙啟霖《瀞園自述》:“揭曉引見養(yǎng)心殿,奉旨以教職用。各省優(yōu)貢共八十余人集京師,皆得晤見,其中如綿州楊銳、通州范鐘、上海姚文楠,知名者頗不乏人?!盵9]
綜上所述,吳之英先生到京參加朝考的時間應該是1883年,即光緒九年。
注釋:
[1] 廖宗澤.廖季平年譜[M].成都:巴蜀書社,1985.P78.
[2] 吳虞.吳虞日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P457—458.
[3] 任一民.四川近現(xiàn)代人名錄[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 P172、152、12—13、243—244.
[4] 鄧穆卿.成都舊聞[M].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4.P135.
[5] 吳之英,吳之英詩文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P37.
[6] 翁同龢.翁同龢日記(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2.P1758.
[7] 中華書局.清實錄(第五十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P325.
[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宣統(tǒng)兩朝上諭檔(第九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P222.
[9] 趙啟霖.瀞園自述[A].湖南文史資料(第28輯)[J].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P4.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