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岷
《詩經(jīng)》中有詩歌三百零五篇,“落”字凡三見?!吨茼灐ぴL落》:“訪予落止,率時昭考?!弊ⅲ骸俺赏跏技凑c群臣謀我始即政之事”,這“訪謀落始”,“落”之訓始,歷代無異議。
本文要說的是另外兩處“落”字,茲見于《詩·衛(wèi)風·氓》:“桑之未落”與“桑之落矣”句,這兩處“落”字,朱熹《詩集傳》未加訓釋,此前也沒有明確訓“隕墜”義者。而至今,可謂眾口一辭,說是墜落、隕落、枯落等,竊以為需要商榷。
下錄《氓》詩句段: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按:“桑之未落”注:“桑,女功之所起……”,而“落”字無注;[箋云]:“桑之未落,謂其時仲秋也,于是時國之賢者刺此婦人見誘,故于嗟而戒之。鳩以非時食葚,猶女子嫁不以禮,耽非禮之樂”;[疏]:“毛以為桑之未落之時其葉則沃沃然盛,以興己色未衰之時”。[1]可見,箋、疏也沒有明訓“落”字,卻明說“謂其時”。當然不排除“其時”桑葉隕落;只是把這桑之“落”與“未落”之“落”解譯為“隕落”,恐有不當。
竊以為:此“落”指桑葚之成,非謂桑葉之隕。否則,如以此落為“隕落”來翻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句,其例有如:“桑葉的落呀,它黃了就落”[2];或謂“等到桑樹葉兒落,顏色枯黃往下脫”[3]。既以此兩“落”訓為今語枯落、脫落等隕墜義,就不免重復之嫌;同樣,以“隕墜”義釋“桑之未落”也存在用語齟齬的問題。
拙文試圖說明:這“落”非謂“隕墜”,當謂桑葚(或作椹,今言桑果)“成熟”,不是說桑葉“隕落”。用今天的話語說“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可譯為:“桑樹果兒未成熟,桑葉肥美多光鮮”;下段首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可譯為:“桑樹果兒熟了,桑葉變老落了。”我看這樣才順當,并以為今天的解譯忽視了“謂其時”的桑葚成熟這一重要標志。拙文不憚辭費,作如下說明。
一、先說“?!弊峙c桑、落句
《說文》有云:“桑,蠶所食葉木,從叒木。”徐中舒先生謂“?!?,“甲骨文象桑木之形”[4];于省吾先生說甲文桑字,木上有二個“口”形,或三四個至數(shù)個者,乃隨時滋多所致。而其從之兩“口”,代表采桑器具。[5]例不多舉,亦可見前賢重“?!敝?。作為象形字的產(chǎn)生,當與先民蠶業(yè)興起有關。我以為于省吾先生說“木上有二個口形”,“乃隨時滋多”者,恐非采桑葉的盛器,或當是對圓狀桑葚的刻畫,所以方形者,實便于書契。其實,桑葚初生如芽籽,乃“其葉沃若”之時;到“桑之落矣”,即桑葚芽籽已變?yōu)槌墒焐9?,正是明顯的時令標志——中原一帶已是仲秋,早過了“春蠶到死絲方盡”時,養(yǎng)夏蠶也收獲了,此后桑葉逐漸老黃,“其黃而隕”了。所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可譯作“桑果香甜已成熟,桑葉變老將飄落”。
我以為,“桑之落矣”與“桑之未落”是說桑葚的“成”與“未成”。后來的注家把這“落”解為桑葉隕墜,是只見到桑葉,忽視了桑果,以致說桑葉“未落”而“沃若”,桑葉“落矣”而“隕落”。按理,詩人無需要這樣啰嗦的。
“桑之落矣”,桑葚成熟,其色黑而瑩,食之甘醇可口?!俄灐ゃ吩疲骸笆澄疑]兀瑧盐液靡簟??!度龂尽の何涞奂o》“始興屯田”條注引《魏書》謂“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葚”。又,《魏略》載“楊沛為新鄭長,課民益蓄桑葚……軍無糧,沛乃進干葚”。據(jù)《水經(jīng)注》,時人以桑葚釀酒者,名之“桑落酒”。杜甫詩《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坐開桑落酒,來對菊花枝”(《工部草堂詩箋八》)。[仇注]“桑落酒”云:“《月令廣義》:晉宣帝時,羌人獻桑落酒,九日以賜百官飲”。又,《本草綱目·木部》載:“桑椹,一名文武實……多收暴干為末……釀酒服,利水氣消腫……椹之干濕皆可救荒,平時不可不收采也?!痹僬f,農民需留取桑葚作種子,培養(yǎng)幼株以補充老樹,幼桑之葉飼蠶更好。古人之看重桑椹(桑之落),早有以桑落作地名者如“桑落洲”。如《資治通鑒》載:晉元興三年,何無忌駐軍桑落,破桓玄軍。
以上無非想說明桑葚成熟的標志性與重要意義。《氓》之言“桑之落矣”,是謂桑葚成熟,不指桑葉隕落;“其黃而隕”才說桑葉墜落,遠非“沃若”之時。我少時饑餓,村社蕭條,竟偶爾看到幸存的桑樹,再尋出它殘存的青色未成熟的桑果,味酸澀,其葉已然不再“沃若”了。
《氓》“桑之落矣”句,是說男女婚愛甜果已成,“氓”愿已遂,好景逐漸飄零。
二、《詩經(jīng)》言西周至東周五百年間事,孔子尤為稱賞
《詩經(jīng)》寫景狀物無比生動,說明當時詞匯非常豐富。而“落”之為詞,除“訪予落止”之外,即《氓》詩之“落”亦無隕墜義。言桑葉隕落,有一“隕”字足矣,何須再來兩個“落”?竊以為其時代其詩歌語言還不需要讓“落”來表“隕墜”。例如《伯兮》“其雨其雨”,《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東山》“零雨其濛”,《黍苗》“陰雨膏之”,《漸漸之石》“俾滂沱矣”等等皆不言“落”;或者用如《信南山》《北風》等“雨雪雰雰”、“雨雪其霏”這樣的語式;一篇《雨無止》也竟無一個“落”字。可見后來之言飄落、墜落、零落等詞義還不是當時“落”的范疇。
由于對隕落義表述的需要,如例中的零露、零雨,或作“霝”,仍是形聲象形以表意,后來有了“雨”下一“各”的“從雨各聲”字(《說文》)以別于“落”,卻畢竟“是后起的分別字,未見行用”(王力《同源字典》);亦可見《詩經(jīng)》時代不用“落”表隕墜。至于隕墜義的“零落”一詞的應用,當是此后“《離騷》時代”了。至于《詩經(jīng)》時代之前的卜辭時代表述落雨,當然不用“落”字。如“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卜辭通纂》)
總之,《詩經(jīng)》時代雖有了“落”字,尚未用來表隕墜義。此說直至東漢經(jīng)學家鄭玄箋注《詩經(jīng)》之時仍可維持,如《詩·小雅·斯干》[傳]:“斯干,宣王考室也?!盵箋]:“考,成也……歌斯干之詩以落之,此之謂成室”[6]??梢姟奥渲睘椤俺墒摇钡涠Y,落之為成,是無疑的。
三、必要的說明
就此“詩言志”的時代,《尚書·堯典》有載:“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句中“殂落”,當意謂“死亡”?!墩f文》云:“殂,往死也……《虞書》曰:勛乃殂”。許慎已注意到《尚書》各本文字記述之異,即“落”的有無。[段注]有云:“殂落何以但言殂也……《白虎通》曰‘《書》言殂落死者,各自見義”??梢姡湃嗽缫阎?,殂、落各為一義。竊以為,此“殂落”的“落”字當指“死處”(名詞),“帝乃殂落”,即如今日說“堯帝升天了”(按,說舜則為“陟方乃死”)。若忽視此“落”字,或未深解百姓對堯帝的無上敬愛之情,則不免失誤,如《堯典》有[疏]:“……故書堯曰殂落,舜日陟方乃死。謂之殂落者,蓋殂為往也,言人命盡而往落者,若草木葉落也”[7]。竊以為,此[疏]之誤在以“草木葉落”喻解,后人又望文生義,以此“殂落”為草木之“隕落”,不免大誤。
下面不妨再舉《左傳》“落”例:《昭公四年》“叔孫為孟鐘,曰,爾未際,饗大夫以落之”句,我們知道這“落之”,是釁鐘儀式,但“落”字當訓“成”義。這是說穆子為孟丙做成一口鐘,是禮樂之器,系父子傳承,須請大夫們來共行“落成”典禮?!墩压吣辍贰俺映烧氯A之臺,愿以諸侯落之?!盵注]:“宮室始成,祭之為落。“這比祭(釁)鐘更嚴肅,要敬奉中霤神位,“落之”更關重要。總之,《左傳》這兩處“落”字與“隕墜”之義無關。至今還有“落成”典禮,其時的“聚落、離落、村落、座落”都不應訓為“隕墜”義。
“落”之不作“隕墜”義的詞組如“桑落洲”、“桑落酒”已如上述。此外,有必要說明頗有爭議的“桑落”一詞。此見于《荀子·宥坐》(孔子教導子路的話):“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8][注]:“桑落,九月時也。夫子當時蓋暴露居此樹之下”??梢哉f,這是精切的直解。我以為這指當時的艱苦境況(桑落之下),孔子鼓勵子路不能氣餒,說當前似乎困厄,而我們的理想會自此實現(xiàn)。(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荀子》之書不偽,以此解“桑落”,庶幾不誤。而以這“桑落”為“飄零、敗落”之類的訓解是欠妥的。(至于《后漢書·孔融傳》載孔融論劉表“桑落瓦解”實乃后起活用之義。)因不影響本文論題,就不多加討論了。
注釋:
[1][6][7]《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版。
[2]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3]《詩經(jīng)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中華書局1979年版。
[5]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版。
[8]《諸子集成·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5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