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象油畫構建了具有中國文化精神的詩性審美意境,它蘊含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民族審美心理和地域文化特征。本文把其放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探討意象油畫的現代審美意義。
關鍵詞:意象油畫;傳統(tǒng)文化
中國油畫經過百年的歷史發(fā)展至今,這種具有典型西方文化精神的畫種被賦予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民族審美,其審美心理和審美結構逐漸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同化并予以發(fā)展,“意象油畫”的概念漸漸明晰。當然,意象油畫并不是一種簡單的藝術風格或藝術流派,其語言特征、表現形式、造型方法、色彩觀念等藝術元素都體現了我國的民族性審美特征,尤其是受到我國文人畫的審美精神的影響尤甚。正如丹納所指出的那樣:“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盵1]他所說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自然包含民族的審美精神和價值理念,中國藝術家在進行油畫創(chuàng)作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周圍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的影響,導致他們特別偏愛某種色彩,表現某種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象油畫的藝術形式在我國衍生并發(fā)展可以說是一種必然趨勢,“油畫本土化的過程,是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也是融合主義精神不斷完善和強化的過程,從表象上分析,這個過程基本上是沿著寫意和寫實的語言結合模式而展開,而從精神上說,這個過程,又正是藝術家對中國特定的社會情境自覺對應的結果?!盵2]我們從20世紀初期的林風眠的仕女人物、關良的戲劇人物,龐熏琹的中國圖案到現代的吳冠中、蘇天賜、邱瑞敏等人的油畫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我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有機融入和自覺表達,油畫中的文人畫筆墨趣味和意境躍然而出,用關良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西畫,要用中國畫法畫,我是中國人,應畫出中國的東西來。
“意象”是我國古典審美中一個重要的美學命題,也是衡量藝術作品美學價值和文化品位的主要標準之一。意象的本質,是這個民族觀照社會與自然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敘述經驗,它既不是純客觀的唯表象的感性,也不是純主觀的唯經驗的理性,而是以直覺的方式在感性之中把握理性的經驗。[3]油畫的意象性特征符合我國詩性文化特征的藝術表達方式,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說,它是觀照自然的意象思維和描述方式在審美經驗上的投射,最終轉換成油畫的詩性藝術語言特征。
1 感性與理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藝術的追求是感性的,其理想境界是“澄懷觀道”,不滿足于純客觀的摹寫,如宗白華先生所說的:“中國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huán)中。超曠空靈,才能如鏡中月,水中花,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盵4]中國藝術注重心源和造化,其造型觀念是意象性的,藝術家面對客觀世界不能簡單孤立進行審美觀照,而要把主觀的情感參與對形象的理解和認知,追求“得意忘象”,并不尋求物象的真實再現,夸張、取舍是意象性造型的主要藝術特征,以達到抒情表意的藝術目標。我國傳統(tǒng)繪畫造型的審美取向無意于精準的描繪,重視意象的情趣抒發(fā),就是所謂的不求形似,但求神韻。齊白石就認為造型太似為媚俗,不似則欺世,貴在“似與不似之間”。用傳統(tǒng)的中國畫寫意精神的手法來表現情感,以表達作品的神韻和意境。而油畫是追求理性的“秩序、和諧、比例、平衡”之美,在這里中西文化的異質就需要在情感的表現和抒寫中建立同構關系,對造型進行夸張和取舍,賦予造型以情趣和生氣,畫面的韻律通過筆墨式的節(jié)奏來表現,最終衍生出具有中國氣派的意象油畫,我們從吳冠中、趙無極等人的油畫作品中不難看出。
2 詩性的審美意境
王夫之在《詩繹》里論到詩中意境的創(chuàng)造,指出我國藝術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是“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敝袊嫷膶懸庑杂霉P所表現的一山一水、一樹一石,無不承載著畫家的深情與深意。意象油畫正是運用這種傳統(tǒng)繪畫的寫意性表現方式負載了藝術家的情感與理想,滲入和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氣質與文化心理,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不局限于真實的形象再現,而是綜合提煉出客觀物象的體驗和感悟,凸顯我國文化的品位格調和審美境界,正是以追光躡影式的筆法來表達胸中之逸氣與情懷,創(chuàng)造詩性審美的意象,所呈現的是純粹的心中景觀,如徐復觀所說:“我國的繪畫,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靈、玄,通過某種形相,而將其畫了出來。所以最高的畫境,不是摹寫對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創(chuàng)造對象”。[5]所表達的正是一種詩性的精神存在與生命躍動。
意象油畫展現了詩性與油畫的“異跡而同趣”的審美意象,內在精神追求中不僅凝結著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美學精神,還預示獨特的東方哲思,是一種油畫本土化的詩化意境的展現,其蘊含著獨特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民族審美心理和文化精神。在藝術構思上,中國油畫家借鑒文人畫的逸氣抒發(fā)的表達方式,啟發(fā)受眾對生命的思索與追問。在審美的外在表現上,忽視油畫的光影、空間、體積等藝術元素,以靈動的筆法來訴求審美心理和審美感受的滿足,極大地融入個人情感,從視覺方式上予以概括,以詩性的審美觀照來體現民族藝術的特質。
3 結語
油畫在進入中國之初,就因其脫離中國傳統(tǒng)平面視覺習慣而受到詬病,因而也無法得到宣揚,當油畫作為完全的視覺畫種,而不是傳教士的道具進入中國,中國的畫家也面臨如何改造以適應中國人的視覺審美樣式,這也就為意象油畫的形成埋下文化之伏筆。因此,在第一批完整學習西畫的畫家的意象性表現中,可謂是被動的意象性,因為其本質就包含了對東方藝術本質的獻媚,當中國畫家們慢慢從西方藝術中梳理之后,感受到中國文化與西方技術之融合的空間,這種意象的追求進而從被動變?yōu)橹鲃樱浔憩F力也就慢慢得到了最大的強化。意象油畫作為中國文化語境下的藝術創(chuàng)造,邊界十分寬泛,它表現的典型的東方審美,我國的意象美學結合于油畫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透析著我國意象的思維方式和表述經驗對油畫的審美結構的“我化”,傳達出中國藝術家以獨特的自然感悟方式駕馭油畫的語言,詮釋東方精神和東方意蘊。我們在解讀意象油畫的同時,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用油畫材料畫中國的水墨語言,需要重新審視東方審美的現代性意義,盡管西方油畫在我國的本土化進程并不局限于此,但在當代文化語境下,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面臨現代文明下的文化沖突。藝術的時代性和傳統(tǒng)的融合會形成“意象油畫”,但是,藝術的多元價值又鼓勵我們可以從任何一種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我們不知道未來會出現什么樣的藝術,但任何成功的樣式,都足以建立一個解讀的建構體系,成為藝林一枝,創(chuàng)造我們藝術發(fā)展的歷史。
參考文獻:
[1] 丹納(法).藝術哲學[M].傅雷,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28.
[2] 李超.中國現代油畫史[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285.
[3] 尚輝.意象油畫百年[J].美術,2005(6):45.
[4] 宗白華.藝境[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46.
[5]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臺灣學生書局,1984:257.
作者簡介:陳光龍,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