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克斯
我的前老板有個壞習慣,喜歡讓同事帶午飯回來,卻總是忘記給錢。一次不過20塊錢上下,他又是大領(lǐng)導,誰也不好意思張嘴去要。理性分析,聚餐K歌買單無數(shù)的他,無疑只是忘了;感性而言,我無法理解他是怎樣保持高“遺忘率”的。
我自己是那種欠了別人5塊錢,第二天一早就要還上的個性。讓人墊付,等于借錢。我若預計自己不能在辦公室收貨,網(wǎng)購時就不選“貨到付款”;因為別人幫忙簽收前,會先忐忑地問:需要付錢嗎?如果需要,至少會沉默剎那,場面很戚然。我很怕麻煩別人。
人和人不一樣。許多人具備借錢不尷尬、欠債如未借的心理素質(zhì)。后者最怕的是不多借,千八百塊的,讓你不好拒絕;前者則是一開口數(shù)目就以萬計,好像你真的是土豪。令人困擾的是,在你心里,這朋友遠沒到可以找你借幾萬的位置。而他心里,似乎根本沒這種界限。
依我之見,唯一正當?shù)慕桢X動機,就是應急。突發(fā)重病、生意周轉(zhuǎn)、自住房需要湊首付等,都是可以成立的緣由。譬如買車就不是。我曾“罵”醒一個朋友:沒車不能坐地鐵嗎?車價越來越實惠,你著什么急!再儲蓄兩年好了。
而是否借出金錢的唯一標準,我認為是親近的程度,尺子就在每個人心里。很簡單,夠親近就借,不夠親近就拒絕;有多親近,能借出的額度就有多高。除此之外,切忌糾結(jié)。需要“殘酷”強調(diào)的是,把錢借給別人,是以損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質(zhì)、財務健康為潛在風險的。如果沒親近到那個份上,即使對方再急,也可以少借甚至不借。你真的不欠他什么。
話雖如此狠,我還是很怕遇見那種通情達理的借款人。言辭誠懇,主動打借條,哪怕需要很久才能還,也會事先坦率說明——這種情況或許有例外,在財力范圍之內(nèi),把錢借給他,也許會收獲一個更親近的靠譜朋友。
私以為國人借錢最大的陋習是,不喜歡找金融機構(gòu),就愛依賴親友。很多人借親友的錢不付利息,多數(shù)是無意,卻忽略了他人的資金成本。我聽過最經(jīng)不起推敲的借錢理由是:自己的錢在定存里,用了會損失利息。奇怪,他怎知別人恰好有現(xiàn)金等著借人呢?能找銀行的事偏要找親友,其實是在占親友的便宜。反過來說,倘若有按市場價付給親友利息的覺悟,為什么不找銀行呢?無論是想旅游、買車、上學,現(xiàn)在都能找到相應的貸款服務,借起來遠比求人幫、欠人情愜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