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腦海中,有一幅非常真實非常優(yōu)美的畫,那是我在80年代中等師范學校里的一個夜晚,一位年輕的女老師手拿電筒走到我們教室,說:“走,我教你們認識星星?!彼碾娡采湎蚰膫€方向,他就給我們介紹此處星星的名稱和特點,我生平第一次在被老師帶到室外上課,而且還認識了那么多星星和星座,以致以前躺在星空下乘涼遐想的快樂都不足一提了,以致我現(xiàn)在回憶起來,都好像如在夢中一樣。那一天,我是多么快樂啊,那是一種求知的快樂。
后來我畢業(yè)當上了老師,想起從此我與星星的故事,我無法平靜。
常常我看著滿天的星星,享受著涼爽的晚風,我多么希望孩子能與星星與夜色與我們大人稍微親近一刻呀。我的呼喚對于正在玩電腦游戲的孩子來說,已經(jīng)如空中的游絲那樣渺小、如小草的生長那樣沉默。
我不禁感慨,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遠離真正的星空的年代。從他幼時起,我就喜歡把他抱到遠離燈的家,站在田埂邊,指導他看天上的星星,傾聽田間的蟲鳴,學會一些與星星有關的詞匯、語句,我們和星星建立起和諧的朋友關系。
我教巴金的《繁星》,覺得最難的不是結構安排等寫法指導,而是讓學生體會到那種“人如在星星的懷抱中”“星星是母親”“星星是朋友”“星星是巨人”的美妙感覺,我采用了范讀、默讀、分組分層讀、自由說等等形式,學生好像已經(jīng)達到了與作者的情感的共鳴,但一想到這些孩子并未真正親近過星星,我就知道孩子們的體會其實是不可能很深刻的。想到這兒,我有點悵然若失。
期末考試,我們偏偏就考了一首課外詩歌賞析,其中有 “北斗闌干南斗斜” 一句,我不禁暗喜,因為為了讓學生多積累一些詩詞,曾經(jīng)打印了這首讓他們早讀時背誦的,并都講了每句的含義,考下來卻讓我大失所望,他們還是什么都不會。我最氣的還不是分數(shù),而是一直到現(xiàn)在,沒有一個同學主動提問過這里“南斗”的意思。我查詞典,查《辭?!?,總算把意思弄得清楚了。我悲憤,我羞愧,為什么查資料、深探究的只是老師,而學生們卻一副與己無關的樣子?我懷疑他們可能連“北斗”“北極”都從來沒有好好看過。
每天早上,我會問孩子們昨晚上的星空什么樣子,每天晚上,我會帶領上晚自修的孩子走出教室來到操場上看星星。我讓他們寫觀察日記。孩子們起初是興奮的,但也許是教學樓的日光燈太多太亮了,孩子們的眼睛需要適應好長時間才能看到星星,而且在日光燈的映襯下星星那么暗那么少;也許是孩子們的作業(yè)太多、考試的壓力太大,覺得這個與考試成績關系不大吧,后來我叫學生出去時,他們已經(jīng)沒有了熱情,只顧埋頭趕作業(yè),弄得我都覺得自己有點傻乎乎的了,這樣,我的指導也只好暫停了。
托爾斯泰的《七顆鉆石》這篇童話寫得太美了,這是初一教材中難得的虛構性的作品,講了一個小姑娘找水給媽媽喝,因為小姑娘有愛心,最后水罐變成了星座變成了鉆石的故事。我讓孩子們模仿課文編童話,評選出我們班的“童話大王”,如可以用“星星、月亮”為對象來編童話。孩子們想啊想啊,結果課堂上沒想出來。
我不甘心就此放棄,讓大家課余時間寫日記時再去想,我給大家補充講了我最喜歡的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一系列經(jīng)典童話內(nèi)容,我介紹鄭淵潔本人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如癡如醉,我還把我曾經(jīng)編給我小孩的一篇關于南南和北北童話講給大家聽,在我講完童話的第二天,我看孩子們的日記,大海撈針、浪里淘金般,我有幸發(fā)現(xiàn)了幾篇寫得很好的童話,我立即介紹給孩子們聽,其中有一篇是一個語文總考70多分的同學寫的,我非常欣賞,他說:
“小星星很孤獨,他沒有媽媽。老星星說:你媽媽幫你找水去了,小時候你調(diào)皮,總愛纏著媽媽要這要那,有一次你要喝水,可是只有地球上的水最多,你媽媽明知道兇多吉少,還是毅然去了,可是她再也沒能回來,成了地球的衛(wèi)星……”
巧妙的是,這個童話和《七顆鉆石》主題差不多,都是“愛能夠感天動地”之類的。我封那個同學為我班的“童話王子”,他一向暗淡的目光霎時亮晶晶的。
我喜歡聽鄭智化的《星星點燈》,我還是時常記得那個手拿電筒帶我們看星的女老師,那是一個相對淳樸的年代,一個單純的校園,一個真正的老師,一個真正的校園。他是一盞燈,“照亮我的家門,讓迷失的孩子,找到來時的路”;他是一顆星,“照亮我的前程,用一點光,溫暖孩子的心”。
我愿做一顆雖然渺小暗淡但卻執(zhí)著地堅持放光的星星。
李健,教師,現(xiàn)居江蘇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