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木
1894年為農歷甲午年,日本帝國主義挑起中日戰(zhàn)爭,翌年4月,清政府被迫與之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進一步暴露了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加劇了民族危機,促使反帝反封建斗爭深入發(fā)展,直至抗日戰(zhàn)爭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今又逢甲午之年,中國、亞洲和世界在過去120年里早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日本右翼勢力卻不甘心失敗,頻頻向中國及鄰國挑釁,妄圖重走軍國主義老路。故有感而賦“滿江紅”一首。
天地輪回,一彈指,又逢甲午。憶昔日,火沖黃海,煙消魚腹。(1)祖地交鋒飛血肉,龍庭換盞鳴鐘鼓。(2)嘆北洋、不敵小東洋,(3)緣根腐。
光陰轉,滄桑覆;“三山”倒,(4)人民主。看今朝舜堯,豈容屈辱?拜鬼反激同愾志,(5)遏華更促圖興路。(6)笑西方、無奈古東方,(7)擎天柱。
2014年1月于北京
注釋:
(1)1894年7月25日,日本“吉野”、“浪速”號軍艦等偷襲清政府派往朝鮮支援抗擊日軍侵略的船隊,擊沉一艘運兵船,700多名士兵葬身大海,中日甲午戰(zhàn)爭由此爆發(fā)。
(2)祖地,指我遼東半島,是清朝統(tǒng)治民族滿族的崛起之地。交鋒,指敵我雙方交戰(zhàn)。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侵入遼東半島,攻城掠地,屠殺平民。與此同時,慈禧太后為慶60壽辰,諸事停辦,揚言誰要是讓她這一天不痛快,她就讓誰一輩子不痛快。龍庭,指皇宮。
(3)北洋,指清政府的北洋艦隊。當時中國共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4支艦隊,總噸位在世界排名第8,而日本排名第11;其中北洋艦隊有兩艘7000噸級的鐵甲艦,而日本僅有3艘4000噸級的戰(zhàn)艦。東洋,指日本。
(4)“三山”,指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
(5)拜鬼,指日本政界要員參拜供奉有二戰(zhàn)甲級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同愾,即共同憤恨的意思。
(6)遏華,指國際反華勢力遏制中國發(fā)展的圖謀與舉措。
(7)西方,指帝國主義;東方,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