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權
長白山,是中華名山,滿族圣山。長白山最早見于中國4000多年前的文字記載中,《山海經(jīng)》稱不咸山,北魏稱徒太山,唐稱太白山,金始稱長白山。
長白山,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地區(qū),為中朝兩國界山,是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的發(fā)源地。著名景點有天池、瀑布、原始深林和長白山十六峰等。
光緒三十四(1908)年5月28日,劉建封受命查勘長白山。1909年,他成為安圖縣第一任知事。他帶5名測繪員、16名士兵,一行25人,歷時四年之久,曾先后四次踏查長白山三江之源,踏遍長白山的山山水水,為長白山天池周邊16峰命名,并編著《長白山江崗志略》一書。
為了完成勘測長白山的歷史任務,劉建封率眾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兩次下臨天池,見水天一色,峰頭十六,形勢聳矗,形象命名。據(jù)《長白山江崗志略》記載,劉建封命名的十六峰,大者有六“曰白云、曰冠冕、曰白頭、曰三奇、曰天豁、曰芝盤”;小者有十“曰玉柱、曰梯云、曰臥虎、曰孤隼、曰紫霞、曰華蓋、曰鐵壁、曰龍門、曰觀日、曰錦屏”。
劉建封為長白山諸峰的命名是十分科學的,以山峰形狀命名是其第一特點。重巒疊嶂,看上去冠冕形的“冠冕峰”;山石赤黑狀若鐵臂的“鐵壁峰”;狀如門形的“龍門峰”;宛若屏風的“錦屏峰”;形似玉柱的“玉柱峰”;還有三峰比立,石柱琳瑯,仿佛海上三山留在人間的“三奇峰”;峰起雙尖,中壁一線,有豁然開朗,不可思議之趣的“天豁峰”和形同孤隼在層山之中獨樹一幟的“孤隼峰”;更有伏龍崗、雞石巖、滾石坡等,皆系形象命名。以山川形狀和風云變幻而模似命名是第二個特點。劉建封在觀察崔巍磅礴、長劍倚天、一覽眾山小的長白山主峰時,發(fā)現(xiàn)白云觸石而出,云鎖峰尖或終日不散,因而揮筆命名為“白云峰”?!翱戳T歸來回首顧,白山依舊白云峰”,足以說明這個名字的名符其實了。白頭峰則因其山峰隆起,孤石獨峙,形如佛頂且色白異常“以其形相似”而命名。因山石紫色,參差錯落,每至傍晚池中出云,纏聯(lián)峰頂,如絲如縷,宛然天半朱霞的“紫霞峰”;山形似蓋,其出云狀如蓋的“華蓋峰”,以及峰起一尖,登而望之海闊天空,可觀日出日落的“觀日峰”和“懸雪崖”等均屬此類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以山川和動植物特產(chǎn)象形命名。有峰脊出梯河瀑布的“梯云峰”,峰頂有一草甸,形圓如盤,盛產(chǎn)靈芝的“芝盤峰”,以及峰后起一小崗,積雪終年不消,前有虎徑,臨池又多虎蹤的“臥虎峰”。
劉建封查勘長白山后編著的《長白山江崗志略》、《長白山設治兼勘分奉吉界線書》,拍攝的《長白山靈跡全影》,以及他所寫的報告、詩詞等,為長白山文化增添了濃濃的色彩,為我們留下了具有百科全書性質(zhì)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通過劉建封對長白山的踏查,查清了長白山的山川走向,對于標志性的山川進行科學命名,先后命名天池周圍的十六峰,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壯舉,不僅使長白山十六峰從蠻荒走向文明,從沉睡中醒來,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還進一步為長白山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