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消費主義的理念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財富、消費的檔次逐漸成為幸福觀念的內涵,消費被視為人生的最高目的。消費主義把消費異化,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生態(tài)的惡化,并把人拉入虛無的境地,束縛了心靈的自由。個人幸福的實質境界不在于物欲享受,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一種可以由主體自我把握的東西。尋找消費和幸福的統(tǒng)一結合點,剔除異化消費因素,建立以生態(tài)消費為核心輻射的健康消費方式,這樣我們會離幸福越來越近。
[關鍵詞]消費主義;幸福;異化;生態(tài)消費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4)05-0049-10
[作者簡介]金小燕(1981—),女,山東濟南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德情倫理學研究。(山東濟南 250100)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consumerism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field of society. Wealth is happiness, and consumption is regarded a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ife. The alienated consumption results in the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pulls people into nothingness and deprives them of freedom. The essence of personal happiness is the enjoyment of spirit rather than material enjoyment. We had better eliminate dissimilation factors, find the unity of consumption and happiness, and establish healthy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with ecological consumption as the core. Thus, the happiness would become closer and closer.
Key words: consumerism; happiness; alienation; ecological consumption
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存在兩種消費幸福觀。在農業(yè)社會,人們奉行的是簡約主義消費幸福觀,崇儉是一種德性,是至善的重要內容。隨著工業(yè)化時代的到來,擁有并消費更多的物質財富被視為幸福的象征,即消費主義的消費幸福觀。表現為“商品的抽象需求”,實質上就是商品被賦予超越使用價值的幸福觀念,在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商業(yè)消費觀念的宣揚下,財富成為每個人合法的、不可剝奪的權利,成為幸福生活和美好信仰的組成部分。這種消費主義的幸福觀帶來了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各方面的變化,加劇了資源危機,導致了人類精神的疲憊空虛,促使我們重新思索消費與幸福的關系,倡行一種適宜的消費幸福觀,即生態(tài)消費觀。
一、消費主義以及對消費主義的批判
(一)消費主義
關于消費主義的內涵和性質,不同學科的學者論述的著重點是不一樣的。唐能賦先生在《經濟倫理學》一書中從經濟的角度對消費主義作了這樣的界定:“一般地說,消費主義是指人們一種毫無顧忌,毫無節(jié)制的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雹賱⑿∑絼t從文化的角度提出:“消費主義是一種新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話語,它正在取得對思想、道德、知識等方面的意識形態(tài)宰制或文化支配權,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大眾認可的生活方式?!雹诩o秋實認為:“消費主義是指人們的一種價值觀念以及在這種觀念支配下的消費生活方式及行為實踐活動,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雹劾装捕?、金平亦認為:“消費主義是指人們的一種毫不顧忌,毫無節(jié)制的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并把消費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一種消費觀和價值觀?!雹苓€有其他學者從不同學科的視野闡釋消費主義,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消費主義對人們生活各領域的影響之深遠。
我們可以把以上關于消費主義的觀點總結如下幾點:第一種是把消費主義定性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價值訴求,把對物質的占有、消耗甚至是浪費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追求;第二種是從倫理角度解說消費主義的,把人生的幸福定格在消費上,將消費看作是獲得個人幸福的同義詞,實質上是商品被賦予了超越使用價值的幸福觀念,財富成了幸福生活和美好信仰的組成部分;第三種是從經濟的視角分析的,消費主義顛倒了生產和消費的關系,異化了消費,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環(huán)境的惡化、生態(tài)的失衡;第四種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似乎是為商品而生活。小轎車、高清晰度的傳真裝置、錯層式的家庭住宅以及廚房設備成了人們生活的靈魂”⑤;第五種是從心理學揭示了消費主義是一種個體身份認同、自我實現滿足的心理歸宿。
現代意義上的消費主義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社會各個領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人們享受著技術帶來的一切可以享有的占有,人的身體在被技術占有的同時,人的價值取向也被技術——資本占有。新教資本主義倫理瓦解,勤儉積累不是美德,消費享樂才是目的。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由兩大動力維持的——“宗教沖動力”和“經濟沖動力”。但是今天的資本主義的精神已經失去了這種平衡,經濟沖動力失去了宗教沖動力的制衡,經濟沖動力成了社會前進的唯一驅動力,禁欲精神已經轉變?yōu)橄M主義了。他說:“新教倫理曾被用來規(guī)定節(jié)儉的積累(雖不是資本的積累)。當新教倫理被資產階級社會拋棄之后,剩下的便只是享樂主義了。資本主義制度也因此失去了它的超驗道德觀?!雹?/p>
與此同時,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規(guī)模的擴大又帶來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大問題——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經濟危機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安全穩(wěn)定,在凱恩斯刺激消費理論的宣言下,西方資本主義在經濟政策上對消費也相應做了調整,采取了刺激消費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信貸消費的方式。信貸消費的方式也調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貝爾說:“造成新教倫理最嚴重的武器是分期付款制度,或直接信用。從前,人必須靠著存錢才可購買??尚庞每ㄗ屓水攬隽⒓磧冬F自己的欲求。機器生產和大眾消費造就了這種新制度,新欲望的不斷產生以及用以滿足它們的新方法也促進了這一改變?!雹賓ndprint
另外,廣告也極力突出商品的魅力,把小汽車、奢侈品和高檔住宅說成是“美滿生活”的象征,誘惑著消費者幻想美滿幸福生活而不求物品的經久耐用,扔掉舊的購買更多更好的新的商品。馬爾庫塞說:“在技術的媒介作用中,文化、政治和經濟都并入了一種無所不在的制度,這一制度吞沒或拒斥所有歷史替代性選擇,這一制度的生產效率和增長潛力穩(wěn)定了社會,并把技術進步包含在統(tǒng)治的框架。技術的合理性已經變成政治的合理性?!雹谌绱艘粊恚M主義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膜拜,并且被合法化、道德化與制度化,消費主義已經掌握了當今現代社會的話語權,這種力量成為行為的圭臬。
(二)對消費主義的批判
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即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要的滿足,而是追隨被制造出來的欲望的滿足,諸如身份、地位的滿足。消費主義把幸福滯留在消費上,使得人們對商品或服務的消費,已經超越了對商品使用價值的需求。消費主義的這種消費需要已經是被刺激起來的欲望,而欲望具有無限性的特點,導致了人們的需要是無窮無盡的,而無盡的需要只能在精神的王國里得到滿足,物質世界無法提供這種滿足實現的基礎?!叭绻f,精神性產品可以通過精神消費活動來滿足,那么,終極意義的空虛是無法僅僅靠消費(如看心理醫(yī)生)來解決的??梢?,僅僅只有物質的豐富并不意味著人們已經處于充實狀態(tài),并不說明他們就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仍有可能出于精神匱乏狀態(tài),尤其是終極意義的空虛狀態(tài),后者無疑是一種精神痛苦,這種精神痛苦不是靠填補物質欲望就可以消除的。”③但是消費主義卻試圖用物質的東西,填補社會心理和精神上的空白,這無疑會導致身心疲憊,陷入信念迷失和精神危機的境地。
可見,消費主義的消費的不再是商品和服務帶來的使用價值,而是價格,是它的象征意義。消費主義把消費形上化,等同于人生的終極追求,把人生的意義傾注于世俗生活感性快樂,必然會出現奢侈、浪費、破壞的現象,人被消費所異化,就不可能是自由的人。最后,消費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將使人們在尋找個性中迷失自我,精神家園面臨荒蕪的境地。
現代的社會結構是以效益原則、功能理性為核心的?!叭藗円幌蛘J為不能出讓的東西,這時都成了交換和買賣的對象,……甚至像德行、愛情、信仰、知識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買賣的對象?!雹苋招略庐惖目萍几锩拖M社會的不確定性,使都市人在社會實踐中也缺乏確定感和安全感,感到的只是永遠的緊張和模糊的欲望,所以他們需要通過不停的追逐來安撫心中的躁動不安?!白裱順分髁x,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yǎng)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fā)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這一切,都是消費文化所強調的內容?!雹萑祟愒诰竦募覉@里找不到真正的歸宿,這種現代性的潮流沖擊著人類社會,成伯清先生這樣歸納:“都市人矜持保留、傲慢冷漠、計算性格等性格的錯位?!雹?/p>
消費主義不僅損害了人自身,而且給社會帶來了災難。消費主義顛倒了消費與生產的關系。生產是為了保障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保障人們合理消費的滿足。以消費主義為導向的社會現實,卻是以廣告、電視等媒介刺激膨脹的欲望構成了社會經濟增長的生長點,消費者、社會利益為此還付出諸如消費異化、環(huán)境污染、資源浪費等代價。
二、幸福
亞里士多德關于“幸福”有一個總的說法:幸福就是生活優(yōu)裕,行為良好,也可以譯為生活過得不錯,做事非常成功。幸福是主客體相互作用關系的產物,人們追求的有物質的滿足也有精神的滿足,但是,幸福的境界應該是在精神方面的滿足。人是動物,決定了人不可能擺脫動物在感官上的追求,但人也是社會中的人,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真正的人永遠不會把自己對幸福的追求定格在動物的水平上。當人掙扎在生存線上的時候,片面強調人的精神幸福是不現實的,但當我們有了基本的生存保證時,應該使我們的幸福追求更上一個層次。正是在精神幸福的意義上,我們說幸福的實質境界不在于物欲享受,幸福不完全取決于客觀外在生活條件。
老子在《道德經》里講“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把“樂其俗”作為人生幸福理想生活的最后注腳。物質的滿足和精神的滿足是根本不同的。物質的滿足終究會有一個飽和點,超過這一點非但不是享受,反而成了累贅,會帶來困擾和痛苦,這必然促使轉向對精神的追求。而精神的滿足卻不存在飽和點,對精神的滿足越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引領你進入更高的層次,獲得過去沒有體驗過的滿足,而且一次比一次更讓你欲罷不能。我們知道愛因斯坦酷愛演奏小提琴,小提琴總是形影不離地伴隨著他。小提琴也成了愛因斯坦科學生涯中的終身伴侶和歡樂女神。環(huán)境美學專家(阿諾德·柏林(Arnold Berlean))每天彈鋼琴已經彈了40多年。我們卻沒有聽說過一個人對某一種食物或衣物的喜愛能達到這樣的程度。
為了得到持久的快樂,我們需要放下物質的包袱,追求精神的享受。亞里士多德曾指出,最高的善是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滿足。誰能早認識到這一點,誰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真正的幸福。在數學公理中,我們知道,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但是大多數人卻在尋求幸福的道路上走著曲線運動,因為他們想要得到更多的消費品,更多的電器和房間,更大的房子,所有他們的行程被耽擱了。當他們意識到什么樣的生活狀態(tài)是幸福的時候,他們卻在有限的人生里看到了夕陽。
幸福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人是自然中的人,個人的生存和生命質量的提升離不開自然。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健康的體魄,實現生態(tài)幸福,是個人站穩(wěn)腳邁向個人幸福的第一步。對于幸福的追求,人注重的是身體的安康和修身養(yǎng)性,提高生命的質量,錘煉生命的深度,提升精神的境界,獲得審美的愉悅,理性的滿足和心靈的安寧。
三、消費與幸福的關系
(一)消費是實現幸福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認為,消費是實現人的存在與發(fā)展,獲得幸福的手段。消費自身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消費需求的滿足為人類健康生存、發(fā)展及幸福的實現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沒有消費需要的滿足,人類自身就沒有發(fā)展的基礎?!爱斎藗冞€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得到解放?!雹偻瑫r,消費需要的滿足程度及需要層次的提高,反映了人的本性的復歸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社會主義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從而某種新的生產方式和某種新的生產對象具有何等的意義: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雹谙M需要發(fā)展的狀況與人的本質、人的幸福、社會的進步、自然的和諧是緊密相聯的。發(fā)展經濟改善消費,是擴展幸福享受生活的前提條件。消費具有存在的價值合理性,但消費不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才是人們的終極價值取向。endprint
生活質量的滿意程度是幸福的重要內容,而消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的商品及服務數量與質量的提高)意味著穿著更加舒適,營養(yǎng)水平更加豐富,居住條件更加愜意,出行更加方便,教育更加優(yōu)質,醫(yī)療享受更加安全,各種生活服務更加人性化和個性化等等??傊M水平的提高,提高了生活質量,提高了人們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笆杖朐礁?,那么人權越穩(wěn)固,平均健康水平越高,收入分配越平均。因而,人權、健康和分配平均等可促進幸福水平隨收入而升高?!雹?/p>
但是,消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絕對地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霸?972年~2000年之間,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年齡從大約26歲到54歲增加,每人的平均收入——為了在貨物和服務的價格方面的改變予以調整——超過兩倍,增長了116%,但在2000年的報告的幸福沒有不同于28年以前的。他們在較稍后的日子里有多的多的錢和相當高的生活標準,但是這些沒有使他們感到更高興些?!雹诶讈喌掳堰@種現象譬喻為“快樂的走步機”(hedonic treadmill)現象。你走得越快,走步機也轉的越快,而你還是身在原地。你收入越高,你對生活的期待也越高,你關于幸福的主觀標準和定義也隨之“向上”調整,那么你的幸福也就無法增加。
1974年,美國經濟學家伊斯特林在《經濟增長改善人類的命運嗎?》一文中提出了“福利相對性”的概念,他從懷疑社會福利的實際意義和現實的可能性出發(fā),強調福利的主觀性和相對性。他認為,消費水平具有福利意義,而福利本身完全是以個體的自我感覺來評判的,沒有客觀標準。所以,消費者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幸?!?,是主觀心理問題,與消費水平絕對高低沒有關系。在這里,伊斯特林看到了福利的主觀性和相對性,但是卻把消費水平的作用推之門外,忽視了幸福的客觀性。
總之,人們對物質商品及勞務數量的占有情況,不能反映人們的幸福程度。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消費水平并不能等于生活質量的全部內容?!靶腋2⒉煌耆珕为氂梢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或是他生活的環(huán)境?!雹垡驗橄M水平的高低,并不能體現生活質量的好壞,更多的閑暇時間、婚姻更加完滿、社會更加公平正義、民主參與更加廣泛、生活更加穩(wěn)定與安全才是重要因素。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社會交際活動的減少、鍛煉休閑時間的縮減等狀況,都會導致幸福指數的下降。
消費需求滿足的同時,也意味著消費屬性的充分體現。如果人們的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人生幸福的實現也會受到阻礙?!捌骄饋?,在健康方面的一種不利改變永久地減少幸福,不利的程度越糟糕,幸福的減少的程度越大?!边@就要求我們選擇適宜的有益的消費方式,能夠充分表達消費的生態(tài)性,提高消費的質量,改善人的生命狀況,實現幸福生活。
(二)幸福觀引導消費
幸福觀的選擇影響著人們對消費方式的選擇。選擇科學的幸福觀(符合客觀規(guī)律和核心價值),幸福指數和滿意度就會提升,這有助于選擇健康合理的消費方式。幸福水平反映著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幸福水平的高低會影響許多方面的決定。人們對人生、生活以及世界的根本看法最終會影響人們社會生活的行為方式。比如說對金錢的支配使用、對婚姻家庭的認識、對政治參與的熱情、對政府決策的關注等方面。所以,幸福水平與消費方式具有一定的雙向互動性。
人生幸福價值觀支配著人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取向。對生活較為滿意的人們能夠更為理性地處理和利用自己已有的資源,合理而有效地安排自己的資金支出,以期達到最佳組合產生最大的效用?!拜^幸福的人們比那些較不幸福的人們更能按照不同的比例儲蓄和花費自己的收入,更可能隨時間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收入分配,更可能獲取不同的商品和服務組合?!雹僖虼?,就容易產生合理適度的消費選擇,會使商品及勞務的有用性效用化、社會性適宜化、生態(tài)性自然化,更接近于對真、善、美的追求統(tǒng)一。反過來,這種選擇又會增加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布倫諾·S弗雷在《幸福與經濟學》中指出,“較幸福的人們也許更容易表現出一種環(huán)境意識?!雹趯崿F幸福的根基在于維持生命與健康,生命與健康的源頭在于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的純凈和生態(tài)的平衡是個根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于生命質量的提高和心靈的凈化至關重要。較為幸福的人們,與自然離得更近一些,心靈與自然更貼切一些。對于較為不幸福的人,如果是處于貧困而又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qū),要求他們有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加大對環(huán)境保護的資金投入是比較困難的。
總之,消費與幸福之間具有互動性。一方面,消費是實現幸福的前提條件。具體來說,通過飲食消費,人們可以保持生命和實現健康;通過住行消費,人們可以舒適的享受生活;通過文化消費,人們可以獲得更多文化科學知識,提升思想境界和審美水準;通過休閑旅游消費,人們可以獲得愉快的生活享受;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的消費,人們可以獲得健康以及人格的完善。增長財富并妥善的使用它,增加消費并合理的分配它,可以增加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的。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H.Frank)說過,“我相信,得出絕對生活水平對幸福沒有影響的結論是對事實的嚴重曲解。數據說明,隨著收入增長,人們沒有將他們額外的錢花費在使?jié)M意度獲得重大和持續(xù)的增加方面?!雹哿硪环矫妫腋S^對消費也具有引導作用。幸福水平狀況影響著消費方式的選擇以及其他諸多方面。消費與幸福之間具有選擇效應性,這就決定了我們對消費方式選擇必須予以重視和慎重,找到獲得持久幸福的因素,靠自己的努力奮斗獲取人生的至善——幸福。
高消費生活方式的滿足能否帶來幸福呢,高消費意味著高幸福感嗎?由芝加哥大學的國民意見研究中心所做的常規(guī)調查表明,并沒有更多的美國人說他們現在比1957年“更高興些”。盡管在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消費支出兩方面都接近翻兩番,但“更高興些”的人口份額之比例自從5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圍繞著1/3波動。④消費的膚淺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同幸福劃等號。生態(tài)文明是人類歷史的必然選擇,揚棄傳統(tǒng)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倡導一種生態(tài)消費的生活方式。endprint
四、生態(tài)消費
(一)生態(tài)消費的提出
生態(tài)文明是為走出工業(yè)文明的困境,而在全球范圍內對理想文明狀態(tài)的構想。生態(tài)文明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價值、社會結構、思維方式、人的發(fā)展等方面區(qū)別于工業(yè)文明,其中在生活方式上,它否定了工業(yè)社會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而提倡追求生存質量的生活方式。施里達斯·達夫爾說:“消費問題是我將要討論的總稱為環(huán)境危機問題的核心,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正在產生著對環(huán)境的壓力和威脅著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從本質上說,這種影響是通過全世界的人們使用或消耗能源和原材料所產生的。⑤”揚棄傳統(tǒng)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倡導一種生態(tài)消費的生活方式便成了生態(tài)文明的重要內容。
汪秀英在《綠色消費與生態(tài)消費的規(guī)則界定與分析中》提出:“生態(tài)消費是一種生態(tài)化的消費模式,它要求人們的消費建立在符合生產的發(fā)展與生態(tài)發(fā)展水平上,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給予保護、愛戴與貢獻的前提下,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一種消費理念。①”張劍青界定生態(tài)消費:“是指人的生態(tài)需求的滿足與實現,其中生態(tài)需求是人類自身發(fā)展過程中,對生態(tài)平衡關系的確定和生態(tài)平衡的創(chuàng)建的一種需求。而生態(tài)消費現實化是指生態(tài)消費這一行為成為事實,從而使消費者的生態(tài)需求得到滿足②”。李貫崎則認為:“生態(tài)消費的基本內涵是:在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的思想意識基礎上,提供服務及相關產品以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同時使服務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自然資源的消耗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內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③
生態(tài)消費是以人與自然和解協調為主軸出現的,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在之前與之后都要符合生態(tài)化的核心原則,以達到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循環(huán)和人類可持續(xù)性生存發(fā)展的“雙贏”的消費模式,解構消費主義幸福觀,重構個人幸福,在生態(tài)消費幸福觀的指引下,實現人類幸福和生態(tài)共同體良性循環(huán)的共同福祉。
生態(tài)消費是對現代消費主義的倫理轉向,生態(tài)消費行為中體現著生態(tài)文明觀和生態(tài)倫理觀。個人消費方式決定著生產消費的形態(tài),個人消費模式的改變是社會消費變革的樞紐。在現代,生態(tài)消費將成為全球消費發(fā)展的大趨勢,各個國家紛紛做出理性的選擇?!霸诿绹?、德國、意大利、荷蘭分別有77%、82%、94%、67%的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會考慮生態(tài)環(huán)境要素。據德國《世界報》報道,在德國,生態(tài)食品的消費量呈上升趨勢,接受生態(tài)食品的消費者數量在增加。2003年德國生態(tài)食品市場營業(yè)額比2002年增加1%,營業(yè)額上升到30億歐元。”④個人消費方式的選擇,直接影響著生產的產品定位,工業(yè)消費的走向,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tài)消費模式對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第一,生態(tài)消費模式的核心是“生態(tài)化”,這種生態(tài)性追求綠色、環(huán)保、低耗、節(jié)約、適度,因此會直接減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壓力,平衡人類需求與環(huán)境可供給的關系,實現一種平衡,這種理性消費方式必然會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發(fā)展,走向生態(tài)文明;第二,生態(tài)消費通過對生產方式的引導,推動社會生產的生態(tài)化;第三,生態(tài)消費方式倡導和實施的過程,就是人類走向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過程。生態(tài)消費方式使人們重新回歸人與自然的本真關系,消費與生產的本來位置,在滿足人們生存、發(fā)展和享受的需要過程中,尋找消費者自身的意義,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tài)消費是生態(tài)文明的主要支撐點。
(二)生態(tài)消費的倫理原則
人類中心主義肯定了人的價值,崇尚人的尊嚴,它在一定歷史時期起了積極的作用,使人類從中世紀的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激發(fā)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生產力得到巨大發(fā)展。隨著工業(yè)進程的推進,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端也凸顯出來,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基礎建立的消費主義,最終導致的是一個異化的社會。異化的消費、異化的人類,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而生態(tài)消費的倫理,是對傳統(tǒng)消費主義的批判和超越。
第一,尊重生命的原則。生態(tài)倫理學的核心思想是尊重生命和自然界。這種價值觀,把自然界的價值理解為自然界的“內在價值”?!斑@種內在價值的根據是自然物的存在,自然之物的存在本身即代表了他們的價值,自然之物的價值就在于存在本身?!雹偕鷳B(tài)倫理包含兩個問題:尊重人類的生命和尊重自然界的價值。尊重和維護人類的生命,既包括當代人的健康又包括子孫后代的繁衍生息,理性地對待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一味過度消費,造成環(huán)境污染,威脅著人類的生命。選擇生態(tài)消費方式,首先,受益的是人類自身,人類通過消費無污染的食物,呼吸新鮮而又潔凈的空氣,這有利于人類身體的健康,同時也為子孫后代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其次,生態(tài)消費模式是對人與自然和諧本質關系的恢復和重建,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構成了有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第二,平等原則。生態(tài)倫理的平等觀,包括人類的平等觀和人與自然的平等觀。薛曉源認為,“所謂人類平等觀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強調一部分人的發(fā)展不應該損害和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這就要求實現和維護‘橫向的代內平等與‘縱向的代際平等?!雹诖鷥绕降葟娬{當代人的消費,即在利用資源滿足自身需求和利益時,不能掠奪他人或其他國家、民族享有的平等權利,在維護生態(tài)平衡,保護環(huán)境方面當代人、國家、民族都有平等履行的義務。特別是發(fā)達國家、富人更應該主動積極地為保護環(huán)境做出努力。所以,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富人與窮人應該共同承擔保護家園的責任,公正平等地享有資源,堅決反對損人利己,以犧牲其他人、國家、民族的利益來填充某一些人、國家、民族的不合理利益。代際平等則是強調當代人在滿足需要、利益的同時,有義務為后代人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環(huán)境,把一個可持續(xù)性的生存環(huán)境留給人類,也要把一個可持續(xù)性的環(huán)境留給自然。
第三,責任的原則。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演化的歷史產物,人類是自然界所有生物的高級形式。人類具有意識,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能夠而且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每一個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戴爾菲神殿上刻了兩行字:“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奔窗瑐悺ざ艑幪岢龅墓?jié)制消費,保持和修理用品,再使用和再循環(huán)物質——關心地球意味著關心我們從中獲取的東西。圣·弗蘭西斯科服裝公司埃斯瑞特在90年代末在“懇求負責任的消費”(A plea for Responsible Consumption)的標題下登廣告:“今天不同于以往,我們的生活方式必須抗議空前的增長對我們的環(huán)境造成的威脅。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最好在我們購買一些東西之前就問一問自己,它是否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一些東西。就能被很好的達到目的。通過采用這種方法,我們將對一個比較健康的消費態(tài)度貢獻出一份力量。③生活給了我們很多選擇,我們可以選擇負責任的生活,我們可以選擇為他人為子孫后代鋪墊更美好生活的道路。這些責任是個人的,也是國家的、民族的。endprint
第四,自由的原則。生態(tài)倫理的最終歸宿是自由原則。個人的消費是自由的,而不是被其他事物所役。在生態(tài)文明社會里,消費者重新成為主權人,不像工業(yè)社會的消費讓位于生產,而是生產讓位于消費,消費者有更多的主權去構建個性和自我實現,達到個體歸屬和群體歸屬的統(tǒng)一。個人消費的自由又意味著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權利和義務是統(tǒng)一的。只有在履行義務的前提下,才能享有應有的權利。物的工具理性的極端發(fā)展,使人類在擁有物的過程中也被物擁有了,為前面的自由發(fā)展設置了許多的路障。當人類懂得了擔當歷史責任重要性的時候,就意味著自由成了衡量這個世界的準則。人類選擇了生態(tài)消費的消費方式,也就選擇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有機統(tǒng)一,選擇了滿足生活需要的自由,而不是為物所累的迷茫。
(三)正確處理生態(tài)消費與幸福的倫理原則
生態(tài)消費通過對生態(tài)產品的消費,一方面有助于身體的健康;另一方面生物的多樣性,美麗清新的大自然使人身心愉悅、心情舒暢,這種好心情轉化到處理工作、家庭、交際中,就會產生良性循環(huán),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就會增加。生態(tài)消費符合科學的消費——幸福觀,公正、適宜、可持續(xù)的原則能夠更好的構建生態(tài)消費——幸福觀。
第一,可持續(xù)性原則是正確處理生態(tài)消費與幸福關系的目的性倫理原則。人類的整體幸福是統(tǒng)領選擇消費方式和實現個人幸福的綱領。個人以自己的選擇方式來追求目標,只有在社會上具有可行性的時候,目標才會實現。在這里,個人目標的實現,是此目標與個人的內在價值追求是一致的;同時是社會環(huán)境提供了行為的可行性的有利條件,個人目標與社會的整體目標具有一致性。個人的幸福依賴于社會的進步與共同體的發(fā)展狀況,所以當個人幸福與整體幸福一致的時候,社會就會為個人幸福的實現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促進個人幸福的實現;個人幸福的實現也有利于其他人幸福和社會整體幸福的實現。
消費行為是大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關系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中轉站,是有機系統(tǒng)的一環(huán),使消費行為合理而有效的存在,才能保證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輸出是有效的,而不是無效的甚至是毀滅的。人類只有在消費的過程中摒棄主客二分的徹底人類中心主義思維的影響,選擇以生態(tài)倫理為基礎的生態(tài)消費方式,為實現幸福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生態(tài)消費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是確保人類獲得生理、心理上滿足與愉悅的基礎,是實現個人幸福追求和人類共同福祉的必然選擇。
第二,公正性原則是消費者主體獲得個人幸福的保障。亞里士多德說:“我們說公正就是給予和維護幸福,或者是政治共同體福利的組成部分?!雹俟侵競€體或是人類整體在滿足自己需要和利益的時候,以不損害其他人、集體或是自然的利益為前提,為實現個體利益與人類整體利益創(chuàng)造條件。所以,只有在社會關系中形成公正的保障氛圍,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社會群體大廈才會有平穩(wěn)而牢固的根基。正如亞當·斯密所指出的:“與其說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正義是這種基礎。雖然沒有仁慈之心,社會也可以存在于一種不很令人愉快的狀態(tài)之中,但是不義細微的盛行卻肯定會徹底會毀掉它?!雹谌绻巧俨糠秩苏加写蟛糠仲Y源,生態(tài)消費就不具有實現的可能性,這樣每個人就不能得到公正的資源分配,追求幸福的權利也就得不到保障,整個人類幸福的實現也沒有基礎。
每一個個體都有消費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貫徹代內公正和代際公正的原則,是保證不同空間和地域的人、民族、國家,當代人與后代人擁有消費生存方式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在實現個人、民族、國家、當代人的幸福追求的時候,不能以犧牲或是損害其他人、民族、國家、后代人的幸福權利為代價。綠色工作室在書中寫道:“據統(tǒng)計,一個發(fā)達國家居民消費的資源約等于發(fā)展中國家一個居民的3倍~8倍。一個美國人消費的糧食是一個非洲居民的8倍,煤炭是500倍,石油是1000倍!人們看到,……擁有全球人口的1/4工業(yè)化國家,消費了地球上40~86%的各種自然資源?!雹郯l(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富人與窮人應該公平的開發(fā)和利用資源,共同承擔保護地球家園的責任,堅決抵制那些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犧牲他人、民族、國家利益的行為,發(fā)達國家應該為給發(fā)展中國家造成的環(huán)境惡化而做出一定的補償。與此同時,在后代人不在場的特殊條件下,當代人有義務為后代人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保障后代人公平的享有資源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第三,適宜原則,是指在保證社會公平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消費—幸福觀。隨著市場多元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社會民主愈加廣泛化,人們的消費方式面臨更多的選擇,消費主體具有更多建構自身的能力,消費者主體的選擇呈現出個性化和多元化傾向。但是,人類不能隨心所欲地對待自己,人存在的本質在于不斷的發(fā)展完善自我。對于個體自身而言,所行所為應該符合人本質的發(fā)展和完善,一切有害于此的都應該避免;對于整體而言,在發(fā)展完善自我的同時,應維護其他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
身體的健康是實現幸福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因素。布倫諾·S·弗雷等學者在調查分析中顯示,“具有不良健康的人報告對生活完全滿意度的概率比那些具有良好健康的人報告對生活滿意度的概率要低13.3個百分點(其他條件不變)。”①其次,所消費的和所追求要符合個人的經濟條件。不能一味的依賴信貸消費,而不計后果,成為“負翁”“負婆”。再次,考慮的是社會標準,即所行所為是否合情合理,是否不違背社會的主流價值傾向。人生所有目標的最后指向和根本要求,是幸福的終極拷問。而道德與幸福是統(tǒng)一的,道德正是順應了讓人類生活的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終極目標。正如德謨克利特認為,人對幸福的追求,是道德生活的出發(fā)點和動力,道德生活的最終目的就是達到幸福。最后,選擇消費—幸福觀有一個很好的結合點就是符合生態(tài)標準,選擇了生態(tài)消費的生活方式,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已經向幸福邁進了一步。
貫穿生態(tài)消費與幸福關系的主線是可持續(xù)性,可持續(xù)性符合人的本性??沙掷m(xù)性首先是個人生活自身的可持續(xù)性??沙掷m(xù)性的幸福生活應該是追求生活質量,滿足物質、精神、生態(tài)各個層面的需要,追求高品質的生活。高品質的理想生活,包括人們生活舒適,個人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使人的個性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擁有融洽的家庭生活、社會關系,在知識、道德、審美方面,都能獲得高度的滿足。幸福、公正、適宜的原則圍繞可持續(xù)性的主軸,使生態(tài)消費滿足人的需要和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沙掷m(xù)性包括既要滿足當代人的消費需要以及提供實現幸福的條件,也要滿足后代人的需要和保障幸福權利的追求。個人在滿足消費需要和幸福追求的時候,節(jié)約利用資源,負責的使用新技術,減少消費對環(huán)境的壓力,為后代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空間。
幸福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世界的錯誤看法,錯誤的倫理觀念,錯誤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維納有一句箴言:“時間已經很晚了,對善惡的選擇已經在敲我們的門了?!雹谌绻覀兝^續(xù)無限期的保持狂熱的消費欲望和行為,生態(tài)的力量將殘酷得粉碎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如果我們想擁有持久的幸福和滿足,那我們就需要培植新的消費生活方式,構建全新的社會結構,協調自身與環(huán)境的關系,建立持久的經濟生態(tài)社會。
當我們看到汽車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空氣的污染,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會地位時,環(huán)境道德就要來了。當我們早上能悠閑的,而不是擠出時間來看日出的時候,晚上不再是為工作的重壓下入睡,而是享受家庭溫暖的時候,幸福生活也就來到了。
責任編輯: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