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邁 張路
摘要: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是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效率的基礎性工作是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效率評價。隨著湖北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其用地矛盾日益凸顯。通過構建PSR模型,選取湖北省1996-2011年數據,對湖北省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效率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湖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集約度雖保持上升趨勢,但集約利用程度總體偏低,而且集約變化波動也較大;集約度省域分異和行政區(qū)域分異都比較嚴重;全省用地結構合理性較差。最后從行政制度管理、市場機制完善、土地政策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調整四方面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土地集約利用,PSR模型,湖北省,評價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38-(2014)10-0041-47 收稿日期:2014-06-10
1 湖北省土地使用概況與壓力
自1952年以來,湖北省人均耕地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由1952年的人均0.146公頃降至2003年的人均0.051公頃,縮減幅度達65.07%,下降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高度關注土地利用與耕地保護,促使2004年以來全省人均耕地面積有所回升并維持在0.08公頃。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長與經濟的發(fā)展,土地資源如何穩(wěn)固地支撐湖北省經濟跨越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全省用地歷史進程來看,目前有三方面用地壓力直接威脅到土地節(jié)約集約。
1.1 耕地面積呈V字形變動
1996-2011年湖北省耕地面積變化主要經歷了兩個時期。首先,1996-2003年耕地面積波動下降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1996-1999年的緩慢減少階段,凈減少面積207.6千公頃,年均減少17.3千公頃,年均遞減率為0.49%;2000-2003年的急速縮減階段,4年間耕地凈減少276.95千公頃,年均減少69.2千公頃,年均遞減率1.98%。其次,2004-2011年是湖北省耕地面積增加時期,凈增加面積248.25千公頃,年均增加31.03千公頃,年增加率0.97%。
1.2 城市建成區(qū)擴大
一是1996-2006年的波動下降階段,期間建成區(qū)面積除1999年和2006年有兩次較大幅度的下降外,均處于160-140千公頃區(qū)間內平緩變動。二是2007-2011年的高速增長階段。在此期間,城市建成區(qū)面積由129.87千公頃逐漸增長到181.16千公頃,年遞增率達到6.88%,增速驚人。
1.3 人口持續(xù)增加
1996年湖北省戶籍總人口數為5776.3萬人,而到2011年,這一數字上升至6217.8萬人,16年增長了1.08倍,年遞增率為0.46%。
2 湖北省土地集約利用效率評價實證分析
2.1 基于PSR模型的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近年來,“壓力-狀態(tài)-響應”模型(PSR)被廣泛應用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自然資源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相關評價中,且受到學界認可。特別是有學者將PSR模型引入到土地集約利用的評價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應。土地的集約利用是指在特定的時間、有限的空間范圍里,通過采取各種措施來提高城市土地的產出效益。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面臨的壓力(Pressure)來自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的壓力是指有限區(qū)域土地要承載來自人口增長、經濟進步以及社會發(fā)展等方面所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的壓力是指城市土地向外拓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限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States)是指各類城市用地的結構、數量和城市土地的使用強度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綜合。社會響應(Response)則是指城市土地管理者、決策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所面臨的壓力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和做出的響應?!皦毫?狀態(tài)-響應”模型(PSR)不僅突出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中的人地關系以及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相關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還為制定相應的對策措施奠定了基礎。
根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PSR模型并遵循指標選取的典型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量化性的原則,在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評價體系。該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包括壓力指標體系、狀態(tài)指標體系和相應指標體系三個子系統(tǒng),共15個指標(見表1)。
2.2 數據來源及處理
選取湖北省1996-2011年數據及12個主要城市2002-2010年數據作為湖北省土地集約利用進程和湖北省土地集約利用分異的基礎。評價中所用數據均來源于中國資訊行數據庫及湖北省統(tǒng)計年鑒(1996-2011)。為使數據具有可比性,需要對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文運用基準法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基準法是以指標的正常水平值、最低值、最高值或其他具有基準意義的值為該指標基準,并通過各指標值與基準值間倍數關系反映各指標間的差異。這種方法有利于反映指標值與某一特定基準值的相對差距,將指標值集中到1左右,便于比較。其處理公式為:
Pi=Xi/X基準(Pi為指標的評價分值)
(式1)
分別以1996-2011年湖北省的各項指標數據以及2002-2010年12個主要城市的各項指標數據來構建因子分析矩陣,利用SPSS軟件來進行主成分分析。經過運算得出矩陣的特征根和響應的方差貢獻率及因子載荷陣和因子回歸系數。其中,主成分包含了絕大部分原始變量的信息,是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而且主成分之間互不相關,所以就可以根據因子回歸系數來計算樣本各因子的得分,其計算公式為:
(式2)
式2中,Fik表示第i個城市第k個主成分的因子得分;Wj表示第j個指標的因子回歸系數。
用所選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將各個因子得分進行綜合,得出樣本年份的綜合因子得分Si,然后根據綜合因子得分排序,計算公式為:endprint
(式3)
式3中,Si表示第i個城市的主成分綜合得分值;Vk表示所選用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
2.3 評價結果
主成分分析法對數據質量有嚴格的要求,需要檢查數據的是否可用。因此,首先對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球體檢驗。經過SPSS軟件處理,兩套數據的KMO值分別為0.618和0.642,Bartlett檢驗的x2值為951.74和899.50,顯著性概率均為0,適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運算得到矩陣大于1的特征根和方差貢獻率,以及正交方差最大旋轉后的因子載荷陣和因子回歸系數。
運算結果表明,6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3.6%,這說明6個主成分包含了原始變量中83.6%的信息。另外,可以找出每個主成分所代表的重要評價指標。例如,第一主成分在人口密度、二三產業(yè)占GDP比重等指標的負荷系數較大,這反映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壓力指標。根據因子回歸系數,利用式2、式3分別計算出主成分因子得分、綜合因子得分,得到1996-2011年間湖北省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得分(見表2)和2002-2010年間湖北省12個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得分(見表3)。
3 湖北省土地集約利用的時空特征分析
3.1 湖北省土地集約利用的時空特征
(1)從時間上看,集約變化波動大。湖北省土地利用集約度主要在0.30-0.50區(qū)間內波動(見圖1),其中:1997-1999年、2000-2002年、2006-2008年三個階段出現了集約程度下降現象,最低降至2002年的0.33,為15年谷底;而1996-1997年、2002-2005年以及2006-2011年期間,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均有較大幅度提升,尤其2002-2005年四年內,湖北省土地利用集約度由0.33增至0.50,增加了52個百分點。從2002-2010年,各城市集約利用土地程度基本上呈或平緩或波動的上升趨勢,其中:武漢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逐年遞增,維持了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黃石、荊州與咸寧三城市呈現出相似的變化情況,即土地利用集約度均于2004年期間小幅下降,但整體維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區(qū)間;宜昌、襄陽、荊門、孝感、黃岡及隨州六市的土地集約度變化波動較大,如襄陽土地利用集約度由2002年的0.52增長到2010年的0.71,提高了36.5個百分點,平均增長率為4.23%。
(2)從空間上看,集約利用空間分異較大。鄂東地區(qū)個別城市表現強勁,鄂中地區(qū)整體情況較為平均,鄂西地區(qū)的集約利用水平有分化。目前,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度情況在空間上形成了東部以武漢市、中部以宜昌、孝感兩市和西部以黃岡市為中心,城市土地集約度由高向周圍遞減的態(tài)勢。湖北省東部四個城市,除武漢外,并未達到較高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而武漢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大幅度超越黃石、十堰和隨州三市,呈現一枝獨秀的現象,對提高東部城市平均土地集約度方面作用顯著。中部的宜昌、襄陽、鄂州、荊門與孝感五市集約利用土地水平較高,差別較小,均處于0.6-0.7的區(qū)間內。其中,宜昌與襄陽的土地集約度高度一致,為0.7左右。處于鄂西的黃岡、咸寧與隨州三市的整體水平較中部城市則顯現出一定的差距。大體上,湖北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呈現出在交通條件較好、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較高,平原地區(qū)較高的特點(見圖2、圖3)。
(3)從結構上看,用地結構不合理。用地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用地布局無法適應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目前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對各地市建設用地指標完全按人均分配,導致經濟快速發(fā)展地區(qū)實際年均用地指標是其規(guī)劃指標的數倍,其他地區(qū)則有大量剩余。第二,各類用地布局不均衡。工業(yè)用地仍然占據了湖北省相當部分的城市高地價地區(qū)和商服繁華地段,使這些土地的價值無法得到實現,同時也影響了城市應有的集聚功能。
3.2 湖北省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1)需求因素。自然資源消耗的根本驅動因素是城市經濟與人口發(fā)展的引致需求。要素投入水平和要素使用效率決定了經濟的發(fā)展,要素使用效率與產業(yè)結構有著密切聯系。對比2010年12個主要城市的GDP水平可以發(fā)現,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排名與GDP水平排序具有一定程度的吻合性。其次,城市土地需求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口發(fā)展。人口總數、素質、結構和收入變化會引起城市建設用地數量、結構、規(guī)模以及利用方式的變化,從而改變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城市土地的利用程度。
(2)供給因素。土地利用原則及土地開發(fā)利用方式是由土地的自然供給和經濟供給共同決定的。土地資源的稟賦狀況即自然供給因素,這是最根本的制約因素,經濟供給因素可以理解成城市土地存量的潛力。近幾年,城市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一直居高不下。從城市用地總量和人均建設用地水平來說,我國城市存量建設用地還有很大的潛力。在城市土地增量供給減少的情況下,城市用地的主要途徑是存量挖潛。
(3)制度、規(guī)劃因素。制度、規(guī)劃是影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變化最有力的非市場工具。在“供給引導、控制需求”理念下,土地利用規(guī)劃通過控制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速度和規(guī)模來實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土地及其相關制度對土地利用各行為主體產生的約束和激勵決定了其對土地的利用方式。
4 結論及建議
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程度的基礎性工作是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效率評價。本文通過構建PSR模型,對湖北省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效率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進行了評價??梢钥闯?,湖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集約度雖保持上升趨勢,但集約利用程度總體偏低,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3.33萬元/畝,而且集約變化波動也較大,全省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呈現出先緩慢增加、后加速提升的整體趨勢。在區(qū)域上,集約度省域分異和行政區(qū)域分異都比較嚴重,且高土地利用集約度城市也存在“斷層”問題。此外,全省用地結構合理性較差,用地布局既無法適應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同時也影響了城市應有的集聚功能。因此,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率應做好四方面工作。endprint
(1)增強管理部門獨立性,賦予其更多話語權。國土資源部門應脫離地方政府的行政、經濟牽制,真正從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控制土地。一方面要嚴把項目預審關,全面落實項目申報預審制度,嚴控土地供應“閘口”,從源頭上控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另一方面要嚴把土地供應關,堅持“區(qū)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土地供應政策。
(2)控制政府干預行為,完善市場配置機制。通過改變目前工業(yè)用地“需求定供給”式的供地機制,建立“供給引導需求”機制的工業(yè)用地市場化配置模式。建設統(tǒng)一的土地交易信息系統(tǒng),提升土地市場的透明性、公開性和競爭性。
(3)實行差別化土地政策,凸顯區(qū)域優(yōu)勢。廢除原有“一刀切”的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形式,建立符合城市差異的動態(tài)化的建設用地指標計算與配置機制。同時,積極拓展存量建設用地開發(fā)利用范疇,把廢棄礦山地、窯基地及廢棄公路、煤場等土地的盤活利用納入工作重點,綜合開發(fā)、靈活利用,緩解建設項目用地供給壓力。
(4)升級農村產業(yè),提高產出效率。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發(fā)展相適用的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合理農產品結構,不同類型的村莊設計差異化經濟增長路徑,強化自身優(yōu)勢產業(yè),發(fā)展優(yōu)勢經濟作物。通過土地整理等合理的方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成片,在穩(wěn)定農戶土地產權的基礎上,盡快形成農地經營權流轉的市場化機制與社會化服務。
參考文獻:
1.陶志紅.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中國土地科學.2000.5
2.盧勝.集約利用是城區(qū)政府經營土地資源的現實選擇——以成都高新區(qū)武侯科技園集約用地為例.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03.8
3.胡賢輝 張霞 楊鋼橋.湖北省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及其驅動機制分析.軟科學.2008.1
4.黃進良 饒鳴 張宇賓.湖北土地利用區(qū)劃與可持續(xù)利用區(qū)域模式.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
5.李進濤 譚術魁 汪文雄.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時空差異的實證研究——以湖北省為例.中國土地科學.2009.3
6.史永亮 楊東峰 王如松 陳亮.基于PSR模型的大豐市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綜合評價.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8.2
7.楊東朗 張曉明 劉萍.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
8.朱一中 曹裕.基于PSR模型的廣東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空間差異分析.經濟地理.2011.8
作者簡介:
羅邁,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管理和行政管理。
張路,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管理和土地經濟。endprint
(1)增強管理部門獨立性,賦予其更多話語權。國土資源部門應脫離地方政府的行政、經濟牽制,真正從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控制土地。一方面要嚴把項目預審關,全面落實項目申報預審制度,嚴控土地供應“閘口”,從源頭上控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另一方面要嚴把土地供應關,堅持“區(qū)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土地供應政策。
(2)控制政府干預行為,完善市場配置機制。通過改變目前工業(yè)用地“需求定供給”式的供地機制,建立“供給引導需求”機制的工業(yè)用地市場化配置模式。建設統(tǒng)一的土地交易信息系統(tǒng),提升土地市場的透明性、公開性和競爭性。
(3)實行差別化土地政策,凸顯區(qū)域優(yōu)勢。廢除原有“一刀切”的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形式,建立符合城市差異的動態(tài)化的建設用地指標計算與配置機制。同時,積極拓展存量建設用地開發(fā)利用范疇,把廢棄礦山地、窯基地及廢棄公路、煤場等土地的盤活利用納入工作重點,綜合開發(fā)、靈活利用,緩解建設項目用地供給壓力。
(4)升級農村產業(yè),提高產出效率。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發(fā)展相適用的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合理農產品結構,不同類型的村莊設計差異化經濟增長路徑,強化自身優(yōu)勢產業(yè),發(fā)展優(yōu)勢經濟作物。通過土地整理等合理的方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成片,在穩(wěn)定農戶土地產權的基礎上,盡快形成農地經營權流轉的市場化機制與社會化服務。
參考文獻:
1.陶志紅.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中國土地科學.2000.5
2.盧勝.集約利用是城區(qū)政府經營土地資源的現實選擇——以成都高新區(qū)武侯科技園集約用地為例.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03.8
3.胡賢輝 張霞 楊鋼橋.湖北省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及其驅動機制分析.軟科學.2008.1
4.黃進良 饒鳴 張宇賓.湖北土地利用區(qū)劃與可持續(xù)利用區(qū)域模式.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
5.李進濤 譚術魁 汪文雄.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時空差異的實證研究——以湖北省為例.中國土地科學.2009.3
6.史永亮 楊東峰 王如松 陳亮.基于PSR模型的大豐市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綜合評價.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8.2
7.楊東朗 張曉明 劉萍.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
8.朱一中 曹裕.基于PSR模型的廣東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空間差異分析.經濟地理.2011.8
作者簡介:
羅邁,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管理和行政管理。
張路,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管理和土地經濟。endprint
(1)增強管理部門獨立性,賦予其更多話語權。國土資源部門應脫離地方政府的行政、經濟牽制,真正從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控制土地。一方面要嚴把項目預審關,全面落實項目申報預審制度,嚴控土地供應“閘口”,從源頭上控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另一方面要嚴把土地供應關,堅持“區(qū)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土地供應政策。
(2)控制政府干預行為,完善市場配置機制。通過改變目前工業(yè)用地“需求定供給”式的供地機制,建立“供給引導需求”機制的工業(yè)用地市場化配置模式。建設統(tǒng)一的土地交易信息系統(tǒng),提升土地市場的透明性、公開性和競爭性。
(3)實行差別化土地政策,凸顯區(qū)域優(yōu)勢。廢除原有“一刀切”的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形式,建立符合城市差異的動態(tài)化的建設用地指標計算與配置機制。同時,積極拓展存量建設用地開發(fā)利用范疇,把廢棄礦山地、窯基地及廢棄公路、煤場等土地的盤活利用納入工作重點,綜合開發(fā)、靈活利用,緩解建設項目用地供給壓力。
(4)升級農村產業(yè),提高產出效率。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發(fā)展相適用的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合理農產品結構,不同類型的村莊設計差異化經濟增長路徑,強化自身優(yōu)勢產業(yè),發(fā)展優(yōu)勢經濟作物。通過土地整理等合理的方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成片,在穩(wěn)定農戶土地產權的基礎上,盡快形成農地經營權流轉的市場化機制與社會化服務。
參考文獻:
1.陶志紅.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中國土地科學.2000.5
2.盧勝.集約利用是城區(qū)政府經營土地資源的現實選擇——以成都高新區(qū)武侯科技園集約用地為例.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03.8
3.胡賢輝 張霞 楊鋼橋.湖北省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及其驅動機制分析.軟科學.2008.1
4.黃進良 饒鳴 張宇賓.湖北土地利用區(qū)劃與可持續(xù)利用區(qū)域模式.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
5.李進濤 譚術魁 汪文雄.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時空差異的實證研究——以湖北省為例.中國土地科學.2009.3
6.史永亮 楊東峰 王如松 陳亮.基于PSR模型的大豐市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綜合評價.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8.2
7.楊東朗 張曉明 劉萍.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
8.朱一中 曹裕.基于PSR模型的廣東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空間差異分析.經濟地理.2011.8
作者簡介:
羅邁,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管理和行政管理。
張路,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管理和土地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