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三十年來陳衍詩學研究之回顧與反思

      2014-11-14 08:24:20林增云
      閩臺文化研究 2014年4期
      關鍵詞:學人詩論詩學

      林增云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陳衍(1856~1937),幼名尹昌,字叔伊,號石遺,晚年自稱石遺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十一年(1885)入臺灣巡撫劉銘傳幕。二十四年(1898)入張之洞幕。二十八年(1902),應經(jīng)濟特科試,未中。三十三年(1907),入京任學部審定科主事,兼京師大學堂教授和禮部纂修。晚年曾在南北各大學講授,編修《福建通志》,任廈門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陳衍學問浩博,涉及文學、經(jīng)濟、政治、哲學、法律、教育、美食等領域,據(jù)他后人陳步整理的《陳石遺叢書總目錄》,陳衍著作有五十二種,包括專著類三十八種(《石遺室詩集》《石遺室文集》和《朱絲詞》等),輯著類兩種(《福建通志》和《閩侯縣志》),譯著類九種(《商業(yè)開化史》《商業(yè)地理》和《商業(yè)經(jīng)濟》等),編著類三種(《求是報》《湖北商務報》和《國學論衡》),可謂著作等身。

      在晚清民初詩壇上,陳衍占有一席之地。他是“同光體”的“揭橥者”及其詩學理論的主要闡述者,他提出的“三元說”“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不俗論”等詩學理論在當時產(chǎn)生重大影響?!巴怏w”在晚清眾多詩派中影響最大,陳衍遂被推為當時的詩壇盟主,與陳三立、沈曾植分別為“同光體”中“贛派”、“江西派”、“閩派”的代表人物。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歷史文化遺產(chǎn)整理”設置了“陳衍著作檢索復制整理及點?!闭n題,借著這個契機,陳衍研究熱度重新被點燃。

      綜觀近三十年來陳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詩學成就上,茲對其詩學研究作一詳細的梳理和評述,旨在清晰地展現(xiàn)陳衍詩學研究的軌跡,總結(jié)反思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展望今后陳衍詩學研究的方向,期望對陳衍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有所幫助。

      詩學既包括詩歌創(chuàng)作也包括詩歌理論,故將陳衍詩學研究成果的梳理分為這兩個部分。

      一、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

      理論和創(chuàng)作密切相關,雖然二者不是對等關系,但在一定程度上理論會指導創(chuàng)作,反過來,創(chuàng)作也能檢驗理論的合理性。陳衍在詩論上造詣很高,同時能結(jié)合詩學理論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結(jié)集有《石遺室詩集》(共十三卷,包括《石遺室詩集》十卷,《補遺》一卷和《續(xù)集》二卷)和《石遺室詩續(xù)集》(卷三至卷八)。

      對于陳衍的詩歌成就,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其詩作平平,可取之處甚少,持論相同者有皚河《陳衍的詩論及詩作》,作者站在當時的政治立場來解讀陳衍詩歌,認為其詩歌脫離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消極玩世的態(tài)度。朱文華《風騷余韻論 中國現(xiàn)代文學背景下的舊體詩》認為陳衍早期的詩作枯澀深微,晚年詩作頗多應酬色彩。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史》指出陳衍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很有限,其詩“淺脫、蘊味不厚”。這類論者中,皚河的觀點抹上了政治批判的色彩,其他論者則只對詩歌特點進行籠統(tǒng)概括,對陳衍詩歌價值的評判缺乏可信度。

      絕大多數(shù)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陳衍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陳慶元教授《文學:地域的觀照》結(jié)合陳衍的人生經(jīng)歷來品析詩歌,做到了“知人論世”,最后評價其詩在藝術上取得一定成績,但從總體上看缺憾比較明顯,評論公允。周薇《傳統(tǒng)詩學的轉(zhuǎn)型:陳衍人文主義詩學研究》有感于陳衍詩歌研究的薄弱,第七章專門論析陳衍詩作,將詩歌分為時事詩、山水詩和感傷詩,從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個人思想的體現(xiàn)和審美特征三個角度來全面賞析。林東源致力于陳衍研究,除《堅守在荒寒之路:陳衍評傳》一書外,還陸續(xù)發(fā)表一系列研究陳衍詩歌的文章作為該書內(nèi)容的擴充,他認為陳衍詩歌內(nèi)容豐富,別具個性,語言時而清蒼刻峭,時而清新圓潤,融文學性與哲理性于一爐,如《堅守在荒寒之路——論陳衍的詩歌創(chuàng)作》從內(nèi)容到藝術分析陳衍詩歌,將陳衍詩歌內(nèi)容分為三類,一是愛國憂時,貼近社會;二是山水友朋,貼近人生;三是論詩詠史,充滿哲理。藝術特色上則從語言、風格等方面入手?!对姼枧c學問的堅守——陳衍文學史意義》簡析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關心民瘼的詩作。論者對詩歌內(nèi)容的劃分方式大致相同。張煜《閩派詩人陳石遺》分析陳衍詩歌的主題取向,并賞析了藝術風格與特色,認為陳衍詩作風格多樣,最終形成清新中見奧衍的詩風,并論述了陳衍作詩宗尚。葛春蕃《古今之際:晚清民國詩壇上的同光派》附論部分意在討論陳衍詩歌的歸屬問題,得出的結(jié)論與張煜歸納的詩風一致。洪俊峰《陳衍旅廈詩漫話》分析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陳衍在廈門任教和避兵期間的詩歌創(chuàng)作,首次挖掘陳衍對廈門詩歌發(fā)展的貢獻,篇幅雖短,但首創(chuàng)之功不可沒。《陳衍與近代廈門詩詞的發(fā)展》也基于同樣的創(chuàng)作目的。何綿山《試論陳衍的文學成就》、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等都以辯證的眼光觀看待陳衍的詩歌成就。

      關于陳衍詩歌研究還有兩部著作要介紹,首先是陳槻《詩人陳衍傳略》,該書詳析陳衍一生為詩的經(jīng)歷,分三十節(jié),綜述陳衍的家世、生平及詩學成就,從中可以看出陳衍思想感情的變化軌跡,該書可與《侯官陳石遺先生年譜》參看。其次是周薇《陳衍詩歌選評注》,該書是近年來陳衍詩歌研究取得的最顯著的成果,特色之處是對詩歌進行評析時,除分析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特色外,還揭示詩歌背后蘊含的詩學思想,并把握詩歌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詩學向現(xiàn)代詩學過渡的近代特質(zhì),這是周薇研究陳衍詩學成就所竭力追求的,體現(xiàn)了周薇合陳衍詩歌理論和創(chuàng)作為一的思想特點。

      二十一世紀陳衍詩歌研究逐漸興起,論者多能客觀地看待陳衍詩歌成就,并從內(nèi)容和藝術兩方面入手來解讀詩歌,但卻無人關注陳衍詩歌的學術史貢獻,將來的研究可以對此進行探索。另外,為使陳衍詩歌研究更全面,仍有三點要注意:第一,對詩歌的淵源、背景作探究。背景包括時代政治大背景、創(chuàng)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時的具體情境,而最后一點恰恰是論者所忽視的。第二,注重分析陳衍詩學理論與創(chuàng)作間的關系。無論疏離,都能從中探尋陳衍的思想特點。第三,溯流,即追溯詩歌對后世產(chǎn)生的影響。詩歌的淵源、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以及影響,是一個問題的三面,不能孤立對待。三者有機結(jié)合才會使研究結(jié)論更具合理性。

      二、詩學思想研究

      關于陳衍詩學思想研究的梳理,周薇《20世紀以來陳衍研究述評》有所涉及,作者在占有充足材料的基礎上對陳衍詩學思想的研究作了科學、合理的劃分,又因本文選取的時間與周文一樣,所以這部分內(nèi)容的梳理建立在周文之上。

      近三十年來,陳衍詩學思想研究成果頗多。首先是關于“三元”說與“學人之詩”的研究。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中的研究,錢仲聯(lián)《論“同光體”》認為“三元”說和“學人之詩”說是陳衍詩論的中心,并指出“三元”說的要義是學古而不摹古,陳衍提出“學人之詩”說是為了抬高“同光體”詩人的地位,“同光體”詩人中屬于學人者惟沈曾植一人,故“‘學人之詩’說不僅在理論本身,還值得商榷,即使就事論事,也不符合實際”。他關于“三元”說和“學人之詩”的論說啟發(fā)了后來的文學史,并被繼承和發(fā)展。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史》、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史》、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于潤琦主編《插圖本百年中國文學史》等都將二者作為陳衍詩論的首要兩點?!皩W人之詩”的研究不斷延展,如郭延禮認為“合學人、詩人之詩二而一之”是對“宋詩派”詩歌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總結(jié),陳衍在創(chuàng)作上也如此要求自己。正確處理才與學的關系有助于提高詩歌創(chuàng)作水平,但“同光體”詩人未能把握好二者的關系,最終把詩歌引向歧路?!恫鍒D本百年中國文學史》指出“學人之詩”說是“力破余地”論的一個方面,陳衍所推崇的“學人”是“廣義上的博覽古籍、學問淵博的士大夫?!蠈W人詩人之詩二而一之,詩,才能也就能稱為傳統(tǒng)學術文化和士大夫性情品格的承載體”,“學人之詩和詩人之詩合”的觀點深切反映了中國古典詩學的某種深層本質(zhì),但無法由此達到“力破余地”的目的。

      有關論文也相繼出現(xiàn),如周頌喜《試論陳衍的詩學理論體系》將陳衍的詩學理論概括為一個宗旨——“三元”說,兩個基本點——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和標舉清蒼幽峭和生澀奧衍的藝術風格,最后評述了“學人之詩和詩人之詩合”的淵源與發(fā)展,并反駁鄭朝宗《陳衍的詩論》提出的“‘學人之詩’是形式主義的理論”這一觀點。高克勤《宋詩和〈宋詩精華錄〉》認為該書編選宗旨體現(xiàn)了陳衍的詩學思想及其對唐詩、宋詩的評價,如編選上參照唐詩分期法,將宋詩分為四期,是“三元說”思想的發(fā)展。王雷《論陳衍“三元”說》以專文形式分析“三元”說提出的歷史文化語境、理論內(nèi)涵以及在實踐上的理論價值與局限。查屏球《“三元說”與中唐樞紐的學術因緣》認為沈曾植、陳衍的“三元說”以中唐詩作為古今詩史發(fā)展的一個中樞,該理論推進了唐宋詩風的轉(zhuǎn)變,體現(xiàn)了唐宋詩歌在學術精神及政治心態(tài)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深化了“三元說”的研究。周薇《論陳衍〈詩品平議〉中的“學人之詩”》、林東源《〈石遺室詩話〉論同光體》、周薇《清代樸學背景下的陳衍“學人之詩”詩論》、薩本珪《晚清“同光體”之閩派談》、霍松林主編《中國詩論史》中《晚清傳統(tǒng)詩論——劉熙載、何紹基和陳衍》、田小林《民國年間宋詩研究概論》中《陳衍宋詩學的新特質(zhì)》等都從此立論。

      隨著詩論研究的深入,有文章針對陳衍與他人詩論之間的異同進行辨析,如李瑞明《三元與三關——陳衍與沈曾植的詩學離合》、侯長生《錢鐘書與陳衍詩論之異同》、馬衛(wèi)中《陳衍“三元說”與沈曾植“三關說”之理論差異》《陳衍“學人之言與詩人之言合”論》等,這些文章涉及“三元說”“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詩歌的真實性”這些詩論,比較視野有助于我們看清陳衍詩論的價值和不足。

      其次是對真實論和不俗論的解析。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對“不俗論”作了詳細論說:強調(diào)創(chuàng)作主體的獨立意識;進一步闡發(fā)“人與文一”的思想;甘走“荒寒之路”;特別贊賞“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的藝術趣味和美學境界。

      鄭朝宗《陳衍的詩話》辯證分析詩話中的精華與糟粕,優(yōu)點有:力圖對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科學解釋的精神;強調(diào)真實性的原則;學古而不擬古;善談藝術性,剖析入微,時出新解。缺點則表現(xiàn)在由“不俗論”所引發(fā)的詩為“‘寂者之事’說”反現(xiàn)實主義,以及“學人之詩”和“‘異曲同工’說”的形式主義性,這些觀點都帶有政治批判色彩,明顯受到當時政治思想的影響。對“詩為‘寂者之事’”的看法,《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的評說較為客觀,文中指出“詩為‘寂者之事’”的理論是“提倡個人用獨立的理智和感情去認識生活,反映現(xiàn)實”,因此不能將“寂者之事”說定為脫離現(xiàn)實主義的理論,但同時也應看到該思想帶有“封建士大夫的沒落情緒和遠離社會大變革的陰暗色彩”,這種辯證的眼光是研究者都應具備的。胡曉明,周薇《陳衍詩學的理性特征》從四個方面解析陳衍詩學中的“真實論”。陳衍論說 “真實論”時提出一系列具有理性精神的語匯,引起了兩位學者的注意,文章最后分析了詩學理性精神產(chǎn)生的原因,這既是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考察,也預示著陳衍詩學研究的拓寬。王友盛《論〈宋詩精華錄〉的編選宗旨與詩學思想》指出該書體現(xiàn)的詩學思想:注重避熟避俗,主張生新求變;推崇吐屬大方,感情真摯,不搬弄技巧的詩;認為宋詩學唐而能自成一格,甚至有出藍之勝;一定程度上忽略說理、論禪及次韻、用典等內(nèi)容。最后一點是陳衍后期詩學轉(zhuǎn)向的體現(xiàn)。戴建國《陳衍詩論對宋代詩學的傳承》也談及“不俗論”,并指出陳衍提倡從用意和用事來防俗。

      另外,一些文章出現(xiàn)新角度,如盧善慶《中國近代美學思想史》設專章從美學角度觀照陳衍詩學理論,《陳衍》一章分四節(jié):詩的特質(zhì)在于形象思維;反印象式批評的可貴嘗試;作詩求真和學古能化;詩為寂者之事及其所派生的沉渣。可見對“詩為‘寂者之事’”理論的看法是論者探討的焦點之一。王海濤、張紀娥《王國維美學轉(zhuǎn)型的歷史考察》也從美學角度論陳衍對詩的起源、特質(zhì)與批評方法等問題的看法,借鑒了盧善慶的觀點。王魏泉《論陳衍的“學人之詩”說》從都市研究的視角,討論“小秀野草堂”的人文背景和相關逸事與陳衍“‘學人之詩’說”形成的關系。該文將陳衍詩學背景的研究加以具體化?!吨袊揶o學通史》解析《石遺室詩話》中論及詩文修辭的內(nèi)容。李瑞明致力于探尋陳衍詩學背后的社會關懷,《為詩招魂——陳衍對近代詩學精神的闡發(fā)》開始關注陳衍詩學精神中體現(xiàn)的文化歷史意識和道義關懷,如他發(fā)現(xiàn)“學人詩”使詩歌具有與生活中事與理對應的歷史真實性,扭轉(zhuǎn)了傳統(tǒng)詩學的名士氣,使詩歌品質(zhì)厚重結(jié)實,同時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人生?!蹲冿L變雅:陳衍詩學的認同取向》、《才學與性情:陳衍的“學人之詩”觀念》以及王巍巍《“學人之詩”、“詩人之詩”合一的現(xiàn)代思辨——陳衍詩學范式與美學理想初探》均致力于挖掘詩學蘊含的人文精神。

      周薇《傳統(tǒng)詩學的轉(zhuǎn)型:陳衍人文主義詩學研究》,全書共七章,第一章介紹陳衍生平、學術范圍與方法,第二章至第六章評析陳衍的詩論,歸結(jié)為五個要點:“三元”說、“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論”“不俗論”“由傳統(tǒng)而現(xiàn)代的真實論”和“以詩存史”詩史觀。該書對陳衍詩學作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jié),著力挖掘其中滲透的人文主義關懷,論述中不乏精辟之論。吳珊珊的博士學位論文《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張煜《陳衍詩論及其學術品格》、周霞碩士學位論文《陳衍詩論研究》等都企圖全面觀照陳衍詩論,還其一個最切合的評價。

      陳衍詩學研究目前正如火如荼展開,前景光明。首先,是將“三元說”“學人之詩”“真實論”和“不俗論”納入近代詩學重要范疇中。其次,已有文章從不同視角,如美學、修辭學、都市研究等來品析,給詩學研究增添了生機。再次,漸漸開始關注陳衍詩學背后涵蓋的文化信息。這方面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和亮點。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深刻反思:一是研究者目光局限于影響大的著作,其他詩學著作,如《近代詩鈔》《石語》《陳石遺先生談藝錄》等,只有零星幾篇文章進行專文論述。二是對詩學研究缺乏深度,未能從文本的梳理上對詩學的淵源、內(nèi)涵、影響等作整體觀照。三是研究論題集中在“三元說”“學人之詩”“不俗論”等主要詩論中,其他詩論的專文研究極其少,同時對從陳衍主要詩論下分化出的問題,如真、情、稱等概念的探討有待深入。四是對陳衍詩學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思想和社會價值的探討力度不夠。這些都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陳衍詩學研究前景之展望

      綜觀陳衍詩學研究狀況,研究具有深入和細化的趨勢,對某一領域的研究也逐漸從文本分析到將背景與創(chuàng)作相結(jié)合,并挖掘詩學背后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和理性精神。這些成績都值得我們繼承,但從總體上看,研究側(cè)重在詩歌理論方面,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二者研究比重差異如此之大,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陳衍在晚清民初以詩論聞名,特別是《石遺室詩話》的創(chuàng)作使其聲名遠播,他提出的“三元說”“學人之詩”“不俗論”等理論在當時反響頗大。詩論的名氣掩蓋了陳衍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2)體現(xiàn)陳衍詩學思想的著作,如《石遺室詩話》《宋詩精華錄》《石遺室文集》等已有單行本問世,而《石遺室詩集》在市面上流傳的只有《陳衍詩論合集》本和《陳石遺集》本。陳衍詩作流傳不廣很大程度上與詩集版本流布少有關,這直接影響了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者的人數(shù)。(3)陳衍詩歌體現(xiàn)了“學人之詩”的特點,這與他提出的詩歌理論相一致。他的詩歌講究用字用典、考據(jù)等,雖提高了詩歌的文化蘊涵,但造成解讀上的困難,自然使人望而卻步。

      對陳衍詩學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我們應給予肯定,同時應認識到還有許多工作可做:

      (一)繼續(xù)加強文獻整理工作。盡管目前已有錢仲聯(lián)整理的《陳衍詩論合集》和陳步等編的《陳石遺集》兩種著作合集,但還有一些著作未涵蓋在內(nèi)。學界對單行本的整理集中在詩學上影響比較大的著作,如《石遺室詩話》《宋詩精華錄》《元詩紀事》等,所以有必要關注其他著作的點校與整理,為今后研究提供基礎性材料。

      (二)加大對陳衍詩歌創(chuàng)作的研究。詩學研究理應包括詩歌創(chuàng)作和理論兩部分,忽視任何一方都會造成評價的偏頗,難以給其一個應有的歷史地位。陳衍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論具有相通之處,故熟悉陳衍詩論的研究者在解讀上占有優(yōu)勢,分析其詩論時可與詩歌相結(jié)合。在對陳衍詩歌和理論解析成熟的前提下,探尋其背后所蘊含的精神。這也是陳衍思想內(nèi)容的一部分。

      (三)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視角、拓寬研究渠道。中西文化碰撞是社會發(fā)展形成的結(jié)果,西方文藝批評理論方法逐漸傳入中國,研究者應把目光放遠,吸收借鑒適用于陳衍詩學研究的方法,如將結(jié)構(gòu)主義研究法和精神分析法相結(jié)合,研究詩學本體的同時探尋陳衍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特點。

      (四)樹立聯(lián)系的觀點。各個學術領域之間是相通的,要打破學科劃分的界域。對某一門類的研究要建立在把握其總體成就的基礎上,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才不偏狹。即應拓寬研究領域,力求全面觀照陳衍學術思想。

      (五)將宏觀把握與微觀分析相統(tǒng)一。這要求研究者總體觀覽古今文學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來審視陳衍的詩作和詩論。用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而不是局限于理論或創(chuàng)作本身。

      (六)加強對陳衍詩學淵源、傳播與接受的研究。任何研究最終都是為了給研究對象一個價值評判,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研究有益于我們更全面、合理地評價陳衍在晚清民初歷史上的地位。

      陳衍是晚清民初一位重要學者,在當時文壇上影響頗大。對陳衍詩學研究作一番回顧與反思,對陳衍個人來說,將有助于今后研究的拓展與深入;對“同光體”詩派來說,能夠更好的了解詩派中的個體成員以及整個流派的特點;對晚清民初歷史來說,其學術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當時文壇的風氣,因此可以洞悉晚清民初的學術特點。

      展望未來陳衍詩學研究,我們相信會有更多優(yōu)秀著作和論文出現(xiàn)。

      注釋:

      [1]參見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福建省志·人物志·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 369~370頁。

      [2]陳步整理:《陳石遺叢書總目錄》,見《陳石遺集》(下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98~2204頁。

      [3]參見廖菊楝:《陳衍及其〈元詩紀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第1頁。

      [4]皚河:《陳衍的詩論及詩作》。見張德宗主編:《河南大學研究生論叢·第1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年。

      [5]朱文華:《風騷余韻論 中國現(xiàn)代文學背景下的舊體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5]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265頁。

      [7]陳慶元:《文學:地域的觀照》,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年。

      [8]周薇:《傳統(tǒng)詩學的轉(zhuǎn)型:陳衍人文主義詩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年。

      [9]林東源:《堅守在荒寒之路:陳衍評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林東源:《詩歌與學問的堅守——陳衍文學史意義》,《閩江學院學報》2007年6期,第22頁。

      [11]林東源:《堅守在荒寒之路——論陳衍的詩歌創(chuàng)作》,《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12]張煜:《閩派詩人陳石遺》,《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2期。

      [13]葛春蕃:《古今之際:晚清民國詩壇上的同光派》,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14]洪俊峰:《陳衍旅廈詩漫話》,《福建省詩詞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暨福建詩詞(第十七集)》,2007年。

      [15]洪俊峰:《陳衍與近代廈門詩詞的發(fā)展》,《閩臺文化交流》2008年第2期。

      [16]何綿山:《試論陳衍的文學成就》,《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第2期。

      [17]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18]陳槻:《詩人陳衍傳略》,臺北:林森文教基金會,1999年。

      [19]陳聲暨:《侯官陳石遺先生年譜》,見《陳石遺集》(下冊)《附錄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36~2065頁。

      [20]參見周薇:《陳衍詩歌選評注·前言》,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3頁。

      [21]周薇:《20世紀以來陳衍研究述評》,《學?!?007年第5期。

      [22]錢仲聯(lián):《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第119頁。

      [23]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

      [24]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5]參見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史·第2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419頁。

      [26]于潤琦總主編:《插圖本百年中國文學史·上(1872~1916)》,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6頁。

      [27]周頌喜:《試論陳衍的詩學理論體系》,《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第1期。

      [28]高克勤:《宋詩和〈宋詩精華錄〉》,《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1期,第139頁。

      [29]王雷:《論陳衍的“三元”說》,宜昌:三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30]查屏球:《“三元說”與中唐樞紐論的學術因緣》,《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31]周薇:《論陳衍〈詩品平議〉中的“學人之詩”》,《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32]林東源:《〈石遺室詩話〉論同光體》,《閩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33]周薇:《清代樸學背景下的陳衍“學人之詩”詩論》,《社會科學》2009年第12期。

      [34]薩本珪:《晚清“同光體”之閩派談》,《閩都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

      [35]霍松林主編:《中國詩論史·下》,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

      [36]田小林:《民國年間宋詩研究概論》,湘潭:湖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37]李瑞明:《三元與三關——陳衍與沈曾植的詩學離合》,《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5期。

      [38]侯長生:《錢鐘書與陳衍詩論之異同》,《社會科學論壇》2009年第12期。

      [39]馬衛(wèi)中:《陳衍“三元說”與沈曾植“三關說”之理論差異》,《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40]馬衛(wèi)中:《陳衍“學人之言與詩人之言合”論》,《閩江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41]鄭朝宗:《海夫文存》,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

      [42][43]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21頁。

      [44]胡曉明,周薇:《陳衍詩學的理性特征》,《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45]王友盛:《論〈宋詩精華錄〉的編選宗旨與詩學思想》,《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46]戴建國:《陳衍詩論對宋代詩學的傳承》,《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47]盧善慶:《中國近代美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

      [48]張海濤,張紀娥:《王國維美學轉(zhuǎn)型的歷史考察》,《宜賓學院學報》2004年6期。

      [49]魏泉:《論陳衍的“學人之詩”說》,《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4期。

      [50]鄭子瑜,宗廷虎主編;宗廷虎,李金苓著:《中國修辭學通史·近現(xiàn)代卷》,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1]參見李瑞明:《為詩招魂——陳衍對近代詩學精深的闡發(fā)》,《嘉興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第69頁。

      [52]李瑞明:《變風變雅:陳衍詩學的認同取向》,《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53]李瑞明:《才學與性情:陳衍的“學人之詩”觀念》,《嘉興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54]王巍巍:《“學人之詩”、“詩人之詩”合一的現(xiàn)代思辨——陳衍詩學范式與美學理想初探》,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55]吳珊珊:《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臺南:成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5年。

      [56]張煜:《陳衍詩論及其學術品格》,《文學評論叢刊》2003年第1期。

      [57]周霞:《陳衍詩論研究》,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58]參見周薇:《20世紀以來陳衍研究述評》,《學海》2007年第5期,第182頁。

      [59]最有代表性的是廖菊楝《陳衍及其〈元詩紀事〉研究》,作者有感于當前《元詩紀事》利用與研究呈兩極分化的現(xiàn)狀,力圖從文獻學的角度闡述《元詩紀事》編撰的背景、體例和資料等相關問題,對將來利用和研究該書做了基礎上的準備。

      [60]錢仲聯(lián)整理:《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61]陳衍著,陳步等編:《陳石遺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猜你喜歡
      學人詩論詩學
      一篇精辟獨到的現(xiàn)代詩論——讀《毛澤東的詩詞觀》有感
      中華詩詞(2023年8期)2023-02-06 08:52:22
      杜甫《戲為六絕句》詩論對我們的啟示
      中華詩詞(2022年6期)2022-12-31 06:42:34
      背詩學寫話
      曲園學人
      《詩論與詩評》近日出版
      中華詩詞(2020年6期)2020-11-18 22:00:08
      近代學人對古代“史官”之闡釋
      近代史學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36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學人當追求不朽
      學習月刊(2015年13期)2015-07-09 05:38:04
      淄師學人
      ———范 真
      兩種翻譯詩學觀的異與似
      外語學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4
      同心县| 江陵县| 禹州市| 河南省| 汝州市| 开江县| 五河县| 五指山市| 汝州市| 江陵县| 海阳市| 临朐县| 咸丰县| 鹤岗市| 商丘市| 仙桃市| 张家口市| 泸州市| 平江县| 福鼎市| 房产| 囊谦县| 盐源县| 郧西县| 会宁县| 无为县| 尚志市| 沾益县| 柞水县| 寿阳县| 长垣县| 丹巴县| 吴忠市| 泸溪县| 彰化县| 北宁市| 南安市| 博罗县| 铜川市| 黔西| 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