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旭
摘要:理論界對網絡法制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并沒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利用網絡進行的網絡法制教育沒有引起應有重視,應當結合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新的網絡法制教育教學方法,系統(tǒng)建構網絡法制教育教學體系。
關鍵詞:基本范疇; 比較考察; 理論支點; 完善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1—0168—01
1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理論背景
事實上,中國的大學生法制教育較早就開始了,2011年黨和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六個五年規(guī)劃(2011-201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全國教育系統(tǒng)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六個五年規(guī)劃(2011年-2015年)》幾個重要文件,其中核心的觀點就是要通過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法律教育的新方式、做到法律理論與法律實踐相結合。
在理論界,學者較早就對高校網絡法制教育進行了研究,李亞寧研究了大學生網上違法行為表現及其產生的原因,提出應加強大學生的網絡法制教育;隨后楊練武等人也從此角度進行了研究黃藝羨則沿著上述學者研究的思路,針對大學生網絡犯罪的新形勢,針對傳統(tǒng)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新的網絡法制教育教學方案;張美琴等人則從對網絡新形勢給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帶來的沖擊中,看到了利用新型載體推動法制教育發(fā)展的機遇,從教育學的角度對網絡法制教育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證,諸如:網站建設、師資隊伍等軟硬件的配套等方面;張桂榮通過調查研究的方式對青少年的上網狀況及法制教育方法進行了實證研究,對利用網絡進行法制教育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李方裕研究了網絡法制教育的基本內涵,將網絡法制教育分為:知法、守法、網絡安全與網絡維權等幾個側面;嚴海波研究了網絡失范行為及其成因,并從大學生網絡法制意識、網絡法制道德、網絡法制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建議。
2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的基本范疇
從詞源上看,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包括二個層次:其一,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與網絡相關的法律的教育;其二,高校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的法制教育。如果側重于第一層次的研究,選擇這一側面的學者一般為具有法律專業(yè)背景的學者,學者研究的方法一般從大學生網絡侵權與網絡犯罪等違法犯罪現象入手,結合傳統(tǒng)法制教育中網絡法制教育的不足進行論證,進行網絡相關的法律教育成為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一種規(guī)制手段,從總體上看,這種理路重在對網絡犯罪及其規(guī)制的研究,因而是從本體上研究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的問題,但持此種主張的學者雖然從此角度研究網絡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局限于利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網絡法律教育,而忽視利用網絡進行網絡法制教育的方法。選擇這二層次的學者一般為具有教育學專業(yè)的知識背景,學者一般將網絡作為一種用以實施法制教育教學的手段,比較網絡法制教育與傳統(tǒng)法制教育的異同,研究網絡法制教育優(yōu)越于傳統(tǒng)法制教育的優(yōu)點,研究制約網絡法制教育的因素,提出從教育學的意義上建構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的網絡法制教育教學體系。諸如:高校網絡法制教育軟件的配套、硬件設施的配套、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師隊伍的構建、教育內容、教育監(jiān)管保障機制的建立、教育效果測評機制的建立等,研究這一層次的學者側重于研究網絡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但對于網絡法律法規(guī)方面則存在欠缺。當然二個層次之間也存在交叉的可能,如果將第一層次理解為利用傳統(tǒng)的或者網絡的教學方法實施與網絡相關的法律教育,其中利用網絡進行網絡法制教育則包含第二層次,如果將第二層次理解為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的一般法制與網絡相關的法律制度的教育,其中對大學生實施與網絡相關的法律制度的教育則包含第一層次,但大多數我國學者沒有關注到這一問題的存在,而是有側重的選擇了上述的一個層次和理路進行論證,筆者認為: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對這二個層次的研究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應該結合法學與教育學的相關知識完善網絡法制教育體系,從法學的角度進行研究,便于認清當前青少年網絡行為中違法、犯罪的形勢,為有針對性的進行網絡法制教育提供實證資料;從教育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則有利于系統(tǒng)化的構建網絡法制教育教學體系,發(fā)揮高校通過網絡法制教育在型塑良好的網絡行為中的作用。
3完善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的基本方略
3.1增加傳統(tǒng)法學教學內容中網絡法制相關的內容
事實上,高校進行網絡法制教育的情形不容樂觀,在2005年之前高校非法律專業(yè)的學生的法制教育主要通過《法律基礎》課完成,開課時間為32課時,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對我國整個法律體系能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教師能夠有充分的時間安排網絡相關的法律知識,當時《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任務主要由法學院的教師完成,隨著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和實施方案的出臺,各高校為了響應國家的相關政策,為了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兩門課合成《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一門課,大多數教材均將法律相關內容壓縮成二章內容,事實上,能夠分配到法律知識的講解時間大約為二個課時,其中涉及法制相關內容的時間更是極為有限,更為重要的是,將法律基礎課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后,本課程主要由思政課教師擔任,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講授此門課程的教師不再具備法律專業(yè)知識背景,在思政課教師不具備法律專業(yè)知識背景情形下,網絡法律知識的教
學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應該調整法律知識在《思想道德修
作者簡介:
陳占雄(1987-),男,河北石家莊人,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商法、網絡法研究;賈珂(1990-),男,河南洛陽人,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商法、網絡法研究。
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比例,增加包括網絡法制教育的課時量、通過課外舉辦網絡法律知識競賽、定期舉辦網絡法律知識講座等方式開辟第二課堂,增加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機會。相較而言,網絡行為與實際的生活行為存在較大的差異,大學生必須為日益增多的網絡生活行為儲備必須的法律知識。
3.2開辟利用網絡進行網絡法制教育的新途徑
在高校課時總量難以作出較大變更的情形下,惟有通過改革法律教學形式,拓寬教學渠道,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通過高校建立網絡法制教育網站來實現,這一教學方法一改傳統(tǒng)的枯燥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大大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法律的興趣。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網絡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利用網絡進行法制教育是種“自適應”的教育方式,能夠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將所需的法律知識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而不會給大學生帶來過多的額外的學習負擔,在內容上,可以在網站中融入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經典法律案例、法學名家訪談、法律法規(guī)索引、法律小故事、法律大事件、法制電影電視、與法律相關的網絡小游戲等板塊,結合網絡的特點,發(fā)揮網絡技術的優(yōu)點,最大程度調動學生感觀,通過視覺、聽覺多途徑的沖擊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法律知識的洗禮,增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趣味性。更為重要的是,以網絡為載體的法學教育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中的說教模式,通過網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法律專家之間能夠同步互動,增強教學效果。極積完善高校網絡法制教育軟硬件設施的配備,諸如:教師配備、網頁設計人員、網站維護人員等的配備,系統(tǒng)建構網絡法制教育教學課程體系。
3.3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我國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課堂講授為主,雖然是必修課,但有限的時間內很難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事實上,本課題研究所針對的對象主要為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對于此部分學生全面系統(tǒng)掌握所有法律專業(yè)的知識可能性很小,因而,必須注重在網絡法制教育的內容上,應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主要目標在于,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法律問題,當其自身相關的政治權利與自由、受教育權、財產權和人身權等方面受到侵害時能夠及時有效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注重內在需要,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傳統(tǒng)課堂之外構建網絡法制教育模式時,應該借鑒其他國家法制教育中的有益經驗,應注重參與性與交互性,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開展相應的法制實踐活動,通過QQ、微博等方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案件討論。
參考文獻
[1]羅鋒懋,張勁松.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研究綜述[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11).
[2]李亞寧.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法制教育思考[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2).
[3]楊練武,唐聞捷等.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初探[J].蘭州學刊,2003,(2).
[4]黃藝羨.加強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的思考[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2).
[5]張美琴等.網絡時代學校法制教育: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J].南昌大學學報,2005,(5).
[6]張桂榮.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J].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2).
[7]李方裕.網絡法制教育的基本內容探析[J].新西部,2008,(6).
[8]嚴海波,王杏周.談談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問題研究[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