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名片
姓名:永樂大鐘
出生年代:明朝永樂年間
現(xiàn)居地: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文物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咚……咚……咚……”渾厚、美妙的鐘聲在北京大鐘寺響起,過往的行人忍不住駐足聆聽。這鐘聲便來自國寶“永樂大鐘”。據(jù)說這口大鐘是明朝第二個皇帝,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永樂皇帝下令鑄造的。
大塊頭有文化
“永樂大鐘”的體型,完全對得起它名字中的“大”字。永樂大鐘是一口青銅鐘,它高6.75米,有兩層樓那么高。鐘口的直徑3.3米,也超過了一層樓的高度。
再看看鐘壁的厚度,最厚的地方185毫米,相當(dāng)于語文課本的長度。最薄的地方94毫米,差不多有語文課本一半的長度呢!
永樂大鐘塊頭大,體重也足足有46500千克,相當(dāng)于兩輛大公交車的重量。
不要以為長得粗壯彪悍,就一定沒文化。人家永樂大鐘算得上是巨有文化!不信就看看大鐘的內(nèi)外壁,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罔T著大約23萬字的經(jīng)文呢!
這些經(jīng)文的內(nèi)容都是永樂皇帝仔細斟酌后選定的。有些還是這位皇帝親手撰寫的呢!
永樂皇帝怎么想起要鑄造這么大一口鐘呢?有人說,他是因為篡奪了侄子的皇位而贖罪,想要求得佛祖的庇護。
不過,在古代,為爭奪皇位早就不講父子親情了,更何況是叔侄呢,所以,現(xiàn)在人們更偏向于永樂大帝是懷著想讓明朝永遠大一統(tǒng)的想法而鑄造了這口大鐘。
要鑄鐘,先挖坑
不管是為了啥目的,要造這么大塊頭的一口鐘,還得在鐘上內(nèi)外鑄上密密麻麻的經(jīng)文,絕非易事。就算放在如今科技發(fā)達的時代也不容易。真不知道明朝人是怎么做到的!
科學(xué)家研究后發(fā)現(xiàn),永樂大鐘是用中國傳統(tǒng)三大鑄造法之一的泥范法鑄造的。泥范就是用泥巴做模具。
永樂大鐘這么大的塊頭需要在一個大坑里做泥范,所以呢,工匠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挖坑。
坑挖好了,就開始在坑里制范。要鑄造大鐘,就需要兩種范——內(nèi)范和外范。而且內(nèi)外范上都得刻上凹陷進去的文字。
往泥巴模具上刻幾個字、十幾個字也不是什么難事兒。可是永樂大鐘上刻的可是23萬字,字寫得大了,模具上放不下;字小了,大鐘上有的地方有字,有的沒字,太難看!所以光給大鐘上安排文字就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
泥巴模具,燒燒燒
因為大鐘太大,所以不管是鐘的內(nèi)范還是外范都需要用多塊泥范拼合起來,合格的泥范還要進窯用火燒成陶范才行。
陶范燒好,拼成大鐘的模樣后,就又要經(jīng)受一次火燒火燎地痛苦了。
銅、錫、鋁、金、銀等多種金屬按不同比例被熔化在一起,燒成沸騰的液體。滾燙的金屬汁沿著熔爐和陶范之間的槽道一路噴瀉而出,內(nèi)外陶范之間隨即被金屬液填滿。
到了這一步,距離大鐘完工也就剩下最后一步了,冷卻。你可別小看了這一步,如果冷卻時出了問題,讓鐘身出現(xiàn)裂痕,那大鐘就永遠也發(fā)不出悅耳的鐘聲了。
要讓大鐘上沒有裂痕,只能慢慢冷卻,暴露在大自然的疾風(fēng)驟雨里肯定不行。那該怎么辦呢?別忘了,大鐘可是誕生在一個大坑里,這可是最好的天然冷卻室哦。下雨了,可以搭棚子;下雪了,可以蓋上厚厚的柴草??傊?,在精心呵護下,永樂大鐘終于平安無事地冷卻了下來。
完美樂音掛起來
大鐘做好了,一絲裂縫都沒有。由于泥范、陶范做得精細,連后期打磨這種活兒都省下了,不過接下來的事兒還沒完。
鐘總是要掛起來敲的,不能老放在土坑里吧??墒窃趺床拍馨堰@個超級大塊頭掛起來呢?掛起大鐘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蒲牢,它對大鐘的意義,就相當(dāng)于瓜蒂對西瓜的意義。
永樂大鐘的蒲牢做得非常精妙。蒲牢雖然看起來和大鐘一樣都是赭黃色,不過為了結(jié)實牢靠,它里面卻巧妙地加入了鋼芯,格外地結(jié)實。
科學(xué)家們計算過,永樂大鐘蒲牢的安全系數(shù)高達8.2,超過了現(xiàn)代飛機材料強度的安全系數(shù)呢!
有了牢靠的蒲牢,永樂大鐘就被結(jié)結(jié)實實地掛了起來。據(jù)說永樂大鐘第一次被敲響的時候,舉世矚目。伴隨著撞擊,雄渾有力的鐘聲響起,鐘聲遠傳至數(shù)十里,持續(xù)數(shù)分鐘綿延不絕。
我們承認這鐘確實很大,敲起來肯定也很響。不過它的聲音真的能傳那么遠,那么久,還那么動聽嗎?科學(xué)家們說,永樂大鐘的形狀,以及鐘壁不同的厚度,讓它能產(chǎn)生幾種不同樂音奏成的和弦,而最后余音繞梁的,就是其中最低的基音。
搬家要滑冰
永樂大鐘自鑄鐘廠誕生,就一直住在北京西郊的萬壽寺里,直到明朝滅亡,清朝的雍正皇帝才給它搬了個家住。永樂大鐘在萬壽寺住的挺好,為啥要搬呢?因為雍正皇帝覺得把永樂大鐘移到北京城北邊的覺生寺會風(fēng)水更好。
為此,覺生寺專門造了一座鐘樓,迎接這個寶貝。不過,永樂大鐘還是沒能很快被移過去。因為,它實在是太大了,很久以來,人們想不出辦法來移動它。
終于,到了乾隆八年,人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在萬壽寺到覺生寺的路上,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并且引井水到鑿好的渠里。在寒冷的冬天,水很快結(jié)成了厚厚的冰層。就這樣,靠著冰層的幫助,永樂大鐘一點一點“滑”到了覺生寺。
因為永樂大鐘的名氣太大了,人們漸漸忽略了覺生寺本來的名字,“覺生寺”慢慢變成了“大鐘寺”,一直到現(xiàn)在,這個名字依然被延續(xù)了下來。
鐘聲依舊
現(xiàn)在,被保存在北京大鐘寺的永樂大鐘每到新年時依然會被敲響。厚重的聲音像是在念誦著鐘上的佛教銘文為人們祈福。
另一件讓人驚嘆的事情就是,雖然已經(jīng)敲擊了五百多年,這口永樂大鐘依然完好無損??茖W(xué)家們說,這和大鐘的鑄造成分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永樂大鐘除了含有銅、錫、鉛、鐵、鎂外,還含有金銀。其中含金18.6千克,含銀38千克。當(dāng)時鑄造的時候,也許加入金銀只是為了增加永樂大鐘的價值。然而,加在銅器中的金,恰好可以防止銹蝕。因此,即使是過了500多年,永樂大鐘還是風(fēng)采不減當(dāng)年。
希望在另一個500年之后,永樂大鐘的鐘聲依然會響起,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還有無限的祝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