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靜
胡裔麟,字紱生,清咸豐癸丑年(1853年)出生于長洲島上湖村,卒于民國二年(1913年)。
1885年,胡裔麟鄉(xiāng)試中舉人,第二年考取第一百三十名進士,后在浙江任職,歷任太平、樂清、永康、平陽縣知事。1898年,其被特派往山陰縣任職,又調(diào)任桐廬縣縣令,民國元年(1912年)任梧州府參議長兼軍政府顧問及交通局長。胡裔麟為官清廉,去世時幾乎無錢下葬。
胡氏祖居廣東省鶴山縣坡山村,先遷廣西梧州城,再迀長洲島,居于湖塘密布、阡陌縱橫、魚肥菜綠的上湖村。
胡裔麟生長的長洲島,到處是婀娜搖曳的翠竹綠樹,滿眼是五彩繽紛的繁花,鶯歌聲聲,鳥雀和鳴,美景處處,如詩如畫。
島四周的河岸,遍布大半河床綿延數(shù)公里的沙灘,色白似銀。如果是在夏、秋季節(jié),西江處于豐水期時,在胡家向南北兩邊張望,可以看到西江分里、外兩條水像兩條彩練從長洲島兩旁蜿蜒流過。白云在天空悠然地飄蕩,一切都是那么和諧、那么安然!
胡裔麟就在這隔離喧囂的河洲,在這世外桃源的龜背山上,渡過他的童年和青年時光。
1885年,胡裔麟風餐露宿到當時廣西的省會桂林參加鄉(xiāng)試,在眾多的考生之中,脫穎而出,考中了舉人。待胡裔麟從桂林回到長洲,長洲島也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喜事。
長洲島楊橋村鑼鼓喧天、旗幟飄揚。人們熙熙攘攘,爭睹抗法戰(zhàn)爭的英雄鄧廷光得勝回鄉(xiāng)的風采。胡家與鄧家有遠親關(guān)系,鄧廷光出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八歲從軍,比胡裔麟大十多歲,生得一表人才、精明強干,趕路時行走如飛。
胡裔麟小時候走親戚時見過鄧廷光,鄧廷光是他心中的偶像,崇拜的伙伴。在鄧家,鄧廷光對胡裔麟描述了一番他在戰(zhàn)場上如何英勇殺敵,如何保衛(wèi)民族英雄老將軍馮子材等故事,講得活靈活現(xiàn)。鄧廷光的英雄壯舉,讓胡裔麟熱血沸騰,他立志像鄧廷光一樣,報效祖國,為民做事。
1886年,胡裔麟躊躇滿志地赴京趕考。果不出其所愿,他考取了第一百三十名進士。
1889年,朝廷實施在各省推舉賢良措施,在現(xiàn)職官員中選派優(yōu)秀人員到地方州、府擔任首腦。胡裔麟因在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表現(xiàn)突出,被推選到州、府、縣去擔任要職。他先后在太平、樂清、永康、平陽任知縣。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十月,胡裔麟在平陽任知縣。
平陽縣位于溫州市附近,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一年,該縣的南港發(fā)生了水災,洪水在南港浸泡了十多天,排水極為緩慢,如果要及時排水減少損失,必須在南港左側(cè)的鎮(zhèn)江決堤排水。
南港繁枝人陳維廳率千余人到鎮(zhèn)江準備決堤放水。這樣一來,鎮(zhèn)江的渡龍就會受到從南港進來的洪水浸泡,良田會受到損害。
渡龍人也聚集了千多人在堤壩上,堅決反對放水。雙方為了各自利益,相持不下,氣氛越來越緊張,隨時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群毆械斗事件。
胡裔麟聞訊后知道事態(tài)的嚴重,立即帶上所有的官吏及兵卒40多人,一路小跑趕到現(xiàn)場處置。
胡裔麟要求雙方各派五名代表到中間,與他共同商量解決之策。商議期間,個別想挑起事端、擴大事態(tài)之人,拿起鋤頭到堤上鋤土,想要決堤。幾千雙眼睛都在盯著縣官大老爺,場面一片寂靜。一鋤、兩鋤。只見胡裔麟邁著穩(wěn)沉的步子,來到動手決堤之人的后側(cè),在他鋤頭向后抽提時,順勢輕輕一拉,這人一個后仰差點翻仰落地。胡裔麟手急眼快將他扶住,并暗暗用力捏他的右臂,痛得他渾身顫抖,哭也不得怒也不是,不知道這縣官還有多高深的內(nèi)功。渡龍人這一方見此情景,齊聲喝彩,歡聲一片。
胡裔麟回到雙方代表之中,充分聽取了情況,認為雙方都互有親戚夾雜其中,平時有較好的關(guān)系,互相作些犧牲、讓步合情合理。胡裔麟認為,南港的洪水不及時排放,將要收獲的稻谷將會顆粒無收,損失將會極為重大。如果決堤放水,渡龍一帶又會在本已就受到洪水威脅的情況下雪上加霜。兩相權(quán)衡,決定加大原有的排水出口,由縣出資立即雇請民工挖寬河床十丈,打通突出的山口,加大排洪量。另外,開挖鎮(zhèn)江堤壩三分之一,加快南港的洪水排泄,這部分損失由縣賠償給渡龍人。
宣布這一決定時,可能是這個南方人胡縣官的“國語”表達得不是很清楚,或是有的人聽得不太明白,渡龍人一聽說要決堤放水,其中的一名莽漢撥開侍衛(wèi),徑直沖到胡裔麟面前,也不說什么,照面就是一拳打?qū)⑦^來。胡裔麟早已將此人的行動看在眼里,將頭略微一偏,伸出右手,四兩撥千斤將其輕輕一帶,只見這莽漢向前踉蹌跌個“狗吃屎”。胡裔麟快步過去將其扶起,連說“對不起、對不起”,這人敢怒不敢言地看著這武功高強的縣官。此時,南港這一邊的人一派歡騰,發(fā)出了陣陣的笑聲。
胡裔麟見雙方都接受了這一方案,洪水當前,救災緊急,于是要求各自疏散民眾,分頭去做好工作,制止了一場集體械斗的發(fā)生。
這件事,后來驚動了朝廷。上司認為胡裔麟處置得當,表現(xiàn)出了智慧和果斷,上報朝廷嘉獎了他。通過這件事,平陽縣的民眾對這胡縣令都交口稱贊,人人傳頌。
在平陽縣,胡裔麟還做了一件至今被人稱頌的事。
當年,由于“平陽學宮”(又稱孔廟),受天災嚴重損壞,不及時修復將會徹底消失于平陽。胡裔麟作為一縣之首,經(jīng)多方聽取意見,多方論證后,認為很有修復平陽學宮之必要,但在修復經(jīng)費上存在一定的困難。胡裔麟為了促成這事,壓縮了一半縣衙門的辦公經(jīng)費,又將自己大部分俸祿捐獻出來,再倡儀社會鄉(xiāng)紳富商進行募集,終于籌足了費用,使平陽學宮得以修復。
兩年后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頒發(fā)詔書,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延續(xù)一千多年的平陽學宮就此廢止,黯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平陽學宮幾經(jīng)滄桑,保存到今天,胡裔麟是功不可沒的。
民國元年(1912年)胡裔麟在梧州府任參議長兼軍政府顧問,后任梧州市交通局長,為發(fā)展梧州交通事業(yè)做出了積極貢獻。
他經(jīng)?;丶亦l(xiāng)長洲島,熱心公益事業(yè),服務鄉(xiāng)民。
他重視對后輩的教育,要求子孫們積極向上,做一個對民族、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他的兒子胡錦瀛(篷洲)求讀于上海法政學堂,后任蒼梧縣高等小學校長,畢生教書育人;他的孫女胡寶鳳是梧州市最早的共青團員之一,1927年英勇就義于云蓋山,后被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對胡裔麟來說,他的人生太過倉促,還未來得及細細品讀,一切就已戛然而止;他平生只有兩行淚,半為蒼生半為美人;他有著許多的不舍,有著塵世中放不下的愛,有著對生命的無比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