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佳鳳
有滋有味
◎ 秦佳鳳
近日,再讀《憶往說趣》,捧起便放不下。這是王世襄先生的散文隨筆,細讀每一篇,都是全新的感覺,與讀其他書不很一樣。
王世襄先生是文博大家,不但在書畫、雕塑等傳統(tǒng)藝術(shù)領(lǐng)域有豐富的著述,還深入發(fā)掘那些不被注意的物質(zhì)文化。先生不但與前輩文化人淵源甚深,對于工藝精湛的匠師故友也滿懷欽佩,撰有大量憶往散文,讀來親切、生動、有趣。書中《憶往》《游藝》異常精彩,但最喜歡的還是《飲食》?!霸S地山餅與常三小館”“飯館對聯(lián)”“鱖魚宴”“餑餑鋪薩其馬”“答汪曾祺先生”等,每篇都精妙之極。
描述北京老餑餑鋪里精美的傳統(tǒng)糕點,真讓人大開眼界。但中式糕點到了60年代每況愈下,開始是干而不酥,到后來退化到硬不可當(dāng)。桃酥掉進瀝青地面,用棍子沒撬動,得用另一種糕點江米條去撬,可見這糕點有多硬。讀這樣的文字,往往會情不自禁笑出聲來。
說到薩其馬,我故鄉(xiāng)南京的薩其馬也是非常有名的,童年時很是愛吃。后來每次回南京,只要走到新街口或鼓樓,都會在前店后坊的大三元酒家、馬祥興鼓樓食品商店買上一塊,邊走邊吃,那糯軟香甜的口感,跟先生筆下京城的薩其馬不相上下。
讀完《飲食》篇,立刻感覺老先生不愧為真正的美食家,不僅懂得如何品嘗,自己亦做得一手好菜。糟煨冬筍、油浸鮮蘑、鍋塌豆腐、釀柿子椒,這每一道菜的具體做法,老先生都描述得細膩、到位。光看著文字,就能覺出這些菜的色、香、味。
上世紀(jì)50年代先生出差到皖南屯溪,下車到街口便看到金黃色皮殼的冬筍,又碰到老鄉(xiāng)肩上搭著體有余溫的山雞,于是一齊買下,和一家小飯攤的老板商量好,讓他親手烹炒了一個冬筍山雞片。這讓我想起,若干年前的類似經(jīng)歷。
那是陪同文化部春節(jié)晚會創(chuàng)作組去皖南采風(fēng)。為了品嘗當(dāng)?shù)氐奶厣耍蠹叶荚敢庠谕饷娴男★堭^就餐。想到父親曾做過一道徽菜風(fēng)味的砂鍋,便請飯館廚師備料,先油煎鱖魚,兌湯配以冬筍、香菇、石耳、火腿,燉了滿滿一大鍋,端上桌,都說鮮美無比。大鐵鍋、山木柴煮出的米飯,本來就噴香,米飯鍋巴烤得焦黃,再用這鮮美的湯汁蘸泡,現(xiàn)在想起還回味無窮。其實,做這樣湯湯水水的菜肴,只要輔以山珍,味道肯定不一般。
想父親在世時,也有許多與老先生相似之處。不僅喜歡品嘗美味佳肴,自己也愛下廚動手做。每到一處,總愛找當(dāng)?shù)氐奶厣穗?。為買到一種想吃的時令菜,父親往往會拎著菜籃子,在菜市場慢慢尋覓。
以前的住房不似現(xiàn)在獨門獨戶,每次父親做響油鱔糊、腌篤鮮、紅燒獅子頭等拿手菜,香味四溢,會惹得鄰居們直喊香。
先生在書里提到的炒魚片、炒山雞片,都見父親做過。至今,燉雞湯時,我還會把雞脯肉碹下來,改薄片,用刀背輕砸,加少許蛋清、淀粉揉拌,待雞湯燉好以小鍋舀出,汆下雞脯肉。這樣,入口非常嫩滑,不像燉出來的雞脯肉,木柴柴的嚼著塞牙,雞湯喝完,雞肉反倒剩下了。
作家汪曾祺曾說,學(xué)人中有不少是會自己做菜的,但真正精于烹調(diào)的當(dāng)推王世襄先生。有時朋友請他上家里做幾個菜,主料、配料、醬油、黃酒都是從家里帶去。有一次,幾個朋友在一家會餐,規(guī)定每人備料去表演一個菜。王世襄先生提去一捆蔥,做了一個菜:燜蔥。結(jié)果把所有的菜都壓了下去。
先生和他那個時代的大家們,愛逛菜市場,愛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愛看碧綠的黃瓜和通紅的辣椒,愛菜市場的熱熱鬧鬧,挨挨擠擠,感受著一種生之樂趣。
可是,當(dāng)今社會的大多數(shù)人,置身于快節(jié)奏的浮躁和喧囂中,為生計而疲于奔命。也許為了緩解壓力,連飲食也是重油重味麻辣的居多。為節(jié)省時間常以洋快餐充饑,味蕾已經(jīng)麻木甚至被損壞,哪還有時間和心情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生活帶來的無窮樂趣?
如今,大師筆下的閑情逸致,還會在多少人的生活里再現(xiàn)呢?
想想,一個對吃喝如此考究的人,一定是非常熱愛生活的,且無論身處任何逆境,都會活得有滋有味。
(選自蘇叔陽主編《中國美德讀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