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慕明
麒麟乃京畿之地,與其相關的名人甚多。他們或為開國皇帝,或為民族英雄,或為名相名匠,或為詩書大家……或許正因為如此,這方歷史悠久的土地,底蘊才變動更加豐厚,人文景觀才顯得格外誘人。
從麒麟集鎮(zhèn)沿公路北行約1公里,便可以見到大道兩側各有一只巨大的石獸,昂道挺立、雄渾矯健、蔚為大觀。原來,這里便是1500多年前叱咤風云的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歸葬之地。
劉裕,字德興,小字寄奴,彭城(今徐州)人,后遷居京口(今鎮(zhèn)江)。其幼年貧窮,曾以販鞋、種地、捕魚為生。后為東晉北府兵將領,敗南燕、收巴蜀、滅后秦,戰(zhàn)功赫赫,官至相國。元熙二年(420)代晉稱帝。南宋詞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名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稱贊的正是這位頗具傳奇經歷的一代君主。
據(jù)《景定建康志》載:“宋武帝陵在縣東北二十里”。該志又引唐朝人許嵩《建康實錄》云,“宋高祖永初三年葬初寧陵隸建康縣蔣山”(即鐘山)。據(jù)專家考證,劉宋王朝8位皇帝的皇陵“地點比較明確的,只有宋武帝劉裕的初寧陵一處”。帝王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吉祥的象征,也有驅邪求福的含意。這一對東西相向的大型石獸均為公獸,重約2萬斤。東邊的為天祿,原有的雙角已損,頦下須卷下垂,腹側刻有雙翼,翼面前為鱗羽,后為長翎,四足已殘缺,上世紀50年代整修時另作四石墩置于其下。修復后的天祿高2.9米、長2.9米、腰圍3.1米。西邊的為麒麟,高2.78米、長3.18米、腰圍3.21米,除頭雕獨角(角尖已殘斷)頭略后仰外,其體態(tài)、造型都與天祿相似。從石獸擺放的位置和地形看,這里是神道的入口處。那么墓冢呢?一般來說,帝陵的墓冢距離神道石刻約千米左右。但從現(xiàn)場看為何一點蹤影也不見呢?筆者以為這可能與劉裕墓冢的規(guī)模小不無關系。劉裕陵不像某些皇帝陵工程浩大,堆土如山。如秦始皇陵,據(jù)《史記》所載,“墳高五十余丈”,按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當在115米左右。可是,1982年測量時墳高僅為55.05米,可見歷經2000年水土流失,封土高度與原來相比已降低過半。據(jù)《至正金陵新志》載,劉裕墓冢僅“周三十五步,高丈四尺”。這么一點高度和范圍的封土,即使不被人為破壞,也早被大自然的千年風雨洗刷蕩平,哪里還會有什么遺跡呢。
劉裕墓冢的封土規(guī)模為什么這樣???這可能與這位出身寒門的開國皇帝的“清簡寡欲”有關。據(jù)《南史》和《宋書》記載:劉?!靶杂群喴住保瑹o“珠玉輿馬之飾,后庭無紈綺絲竹之音”,他還把當年躬耕于丹徒時的“耨耜之具”保存于內室,以使他的后代“知稼穡之艱難”。值得一提的是,劉裕不但生活比較節(jié)儉,對于女色也能做到有所節(jié)制。如義熙十三年(417),他出兵后秦,得到秦王姚興的侄女。由于姚氏充滿活力、美艷絕倫,具有異域獨特的魅力,劉裕對其倍加寵愛甚至丟開朝政,終日與其相擁相伴、歌舞酒宴。他的親信謝晦大為不滿直言勸諫。劉裕幡然悔悟知錯便改,立即忍痛割愛將姚氏遣出宮去。這對于一位封建帝王而言,不能不說是難能可貴的。
初寧陵石獸雄立,古意幽然。我們在訪勝懷古觀賞這精美絕倫的南朝藝術瑰寶之余,是否還該從墓主人身上得到一點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謝靈運祖籍在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于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因幼時寄養(yǎng)在外,十多歲時才回到建康,故人稱“客兒”。謝靈運少年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第一。二十歲上下,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劉宋代晉后,降爵為侯,不受重用。先后任過散騎常侍、永嘉(今溫州)太守等官,一度又被免職。政治上的失意,使生性自負的謝靈運放蕩不羈、蔑視法度,轉而寄情山水。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山水詩篇,一改魏晉以來晦澀的玄言詩之風,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創(chuàng)作大量山水詩的人,被譽為“山水詩派”的鼻祖。唐代王維、李白、杜甫等人的詩作無不受其山水詩風的影響。然而,自視甚高、不知應變的謝靈運,終不為權貴所容。元嘉十年十月,他因謀反罪被斬于廣州街頭,享年四十九歲。據(jù)元代《至正金陵新志》等方志記載,謝靈運墓在上元縣本業(yè)寺,即今麒麟街道晨光村寧杭公路南面的山坡一帶。方志還記載,南唐保大年間,里人孫憙(又作“孫熹”)等曾建碑。然而歲月悠悠,一千多年過去了,謝靈運墓的具體地點已難覓跡。
麒麟集鎮(zhèn)南面,土城頭路邊有一座往往不為人注意的四角仿古亭,這就是文天祥詩碑亭。
民族英雄的詩碑亭為何建造在麒麟集鎮(zhèn)附近?這是因為文天祥被押北上,于祥興元年(1279)六月十二日途經建康(今南京)羈留金陵驛兩月余。金陵驛又名蛇盤驛,為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建,是當時建康附近十一處驛站、七處驛館中最有名的一處。據(jù)《元至正金陵新志》載,該驛址在“上元縣長樂鄉(xiāng)蛇盤市”。由于年代久遠,當年的館舍已難覓跡。南京市文管會根據(jù)史料記載,“查證驛館故址”,于1991年在麒麟集鎮(zhèn)南外郭路1公里處西面的山坡上“立碑建亭以志紀念”。路邊,一塊高1米余、寬近2米的石碑上鐫刻的碑文簡要介紹文天祥的生平和留詩金陵驛的原委。約50米長的甬道將游人引向詩碑亭前。詩碑亭坐西朝東,檐高約4米,梁、柱、斗拱均以石料構建,四角翹起、造型古樸,具宋代風格。亭額上書“文天祥詩碑亭”,左右亭柱刻文天祥《過零丁洋》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為原江蘇省委顧問委員會主任柳林所書。亭內端立一碑,高近2米、寬約1米,此即所謂“詩碑”也。碑正面雕刻身著官服、大氣凜然的文天祥畫像,據(jù)說此像出自元人手筆。碑背面豎排陰刻文天祥《金陵驛》全詩:“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據(jù)前文所述“說明碑”載,文天祥羈留此處寫有三首詞和十余首詩,其中以《金陵驛》為著。這是用丹心蘸著淚水寫成的詩!“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既是悲壯凄楚的吶喊,又是擲地有聲的鏗鏘誓言。他明知押赴大都兇多吉少,他決心赴死,死也要化作滴血啼鳴的杜鵑鳥,飛回江南,飛回祖國的懷抱……
文天祥詩碑亭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也是一處頗佳的風景點。東坡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從這里看鐘山正是“側成峰”的好景致。那重巒疊嶂、虎踞龍盤的氣勢,或許當年也曾激發(fā)過文天祥的詩情。
麒麟街道境內的“麒麟門”,曾是南京著名的外廓城門之一。因為附近有劉宋武帝陵墓石刻麒麟一對,故名,這在當?shù)丶矣鲬魰?。然而,這“麒麟門”門額系由明代中書舍人(注:官名,從七品,掌繕寫詔敕文書之事)詹孟舉所書,便鮮為人知了。
詹孟舉,名希元,又名希原,字孟舉,號逸庵,明代徽州府婺源人。他喜寫大字,其字于端莊嚴整中寓蒼勁秀雅,且兼具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之風格,有“明初書法第一”的美譽。當時,宮殿及城門坊匾,多為其所書。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命詹孟舉為太學集賢書寫門額。朱元璋見所書“門”字帶鉤,頓時勃然大怒道:“吾方欲招賢,(詹希)原乃閉門,塞我賢路耶?遂殺之,而以粉涂其鉤?!焙髞砻鞔亩汲请m然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但舊例仍在,故北京宮殿的“門”字亦皆無鉤。
話說回來,建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的麒麟門,早已沒有了蹤影。人們又是如何知道其門額之上的“麒麟門”三字是詹孟舉所書?這就多虧了明代翰林院編修胡廣《游陽山記》中的記載。
永樂三年(1405)九月,胡廣與同僚解縉、金幼孜受明成祖朱棣派遣,赴陽山考察孝陵碑材的開采情況。游畢,胡廣寫了《游陽山記》。據(jù)該文記載,三位大臣途經麒麟門時,見到門額前有“中書舍人詹孟舉所書‘麒麟門’三字”。
明永樂三年(1405)秋,翰林學士胡廣與同僚學士解縉、侍講金幼孜奉皇命“往觀”陽山碑材開鑿情況。觀罷回京途中,順路造訪了南朝梁代本業(yè)寺。這里,留下了他們的游蹤,也留下一段佳話。
本業(yè)寺,位于今麒麟街道境內寧杭公路南面的凳子山山腰,距離陽山碑材約4公里。三位大臣來到略顯凄涼零落的古寺。見到400多年前南唐時所立的《本業(yè)寺記》碑刻尚在,又見到寺內有兩株顯得十分古老的桂花樹。猜測它們可能是梁天監(jiān)九年(510)創(chuàng)建寺廟時栽下的,不免感嘆。
他們在雅致的“小軒”中坐定,品味從寺內古井中汲水所烹之茶,又取酒小酌,然后乘著酒興攀登寺廟后面的山峰。累了,靜靜地坐在一塊巨大的山石上休息,遠眺?;氐剿聫R,天已經黑了。在燈下飲酒、用飯,然后到另一間“小室”就寢。入夜的古寺分外寂靜,空曠的山野傳來天籟之聲。別樣的環(huán)境讓他們久久難以入睡,想到方志上記載東晉大詩人謝靈運墓就在此寺附近,便一心想去造訪??墒?,次日打聽謝墓的方位時,僧人竟回答“不知其處”……
訪墓雖然未成,但三位大臣的到來為后人留下了關于本業(yè)寺十分難得的歷史信息。這些信息是具體的、生動的,彌補了方志記載的刻板和不足。即使就僧人“不知其處”而言,也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它表明,很可能在明代早期謝靈運墓就已經湮滅了。值得一提的是胡廣留下的《游陽山本業(yè)寺記》,記載了三位大臣從陽山到本業(yè)寺一路上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成為今天我們了解陽山碑材來龍去脈和窺視本業(yè)寺興衰的歷史窗口,成為湯山、麒麟一帶地方歷史文化建設的重要依據(jù)。
據(jù)清代《道光上元縣志》記載,“坦然先生周文煒墓在麒麟門外鎖石村?!?/p>
周文煒(?—1658),字坦然,號如山。先祖世居金陵金沙井(今仍名,城南仙鶴橋附近),宋代遷江西撫州,后其父周庭槐又遷河南開封,至文煒復徙居南京。周文煒原為南京國子監(jiān)生,因家道中落,曾出任諸暨主簿。雖然官低位卑,但時時處處想著為老百姓辦事?!肚∩显h志》記載了他在諸暨任上的兩則軼事。
其一說他有一天夜晚,出行路上聽到有女子的哭泣聲,十分悲傷。再仔細聽,伴隨著哭聲的是鞭子的抽打聲。于是上前詢問,方知女子是吳興人。原來打人的朱某用計欺騙女子的寡母,把她買了來想給不成器的兒子做老婆,當晚逼著她與兒子“夜合”,女子誓死不從,于是就毒打她。周文煒嚴肅地指出朱某逼婚的違法行為,他一方面安頓好女子,一方面派遣衙役到吳興將女子的母親帶來,當庭調解,讓女子又回到母親身邊。
其二說的是有一婦人妒忌家中得寵的小妾,對她百般拷打,最后用燒紅的烙鐵活活燙死了她。命案發(fā)生后,縣令派周文煒去驗看。案發(fā)現(xiàn)場觀者如堵,人們都為那冤死的小妾抱不平。經過調查、審問,案件一清二楚。周文煒根據(jù)犯罪事實提出依法判處那位婦人死刑,消息傳出人人拍手稱快。不料,開庭判決時縣令卻改了口,說什么毆打婢女不犯死罪。不僅如此,還當庭鞭打冤死小妾的父親。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縣令受了賄。來看審判的老百姓群情激憤,點燃鞭炮往堂上摔,還異口同聲地高喊:“縣令不如主簿!”縣令認為周文煒礙了事又駁了自己的面子,于是對他作了降職處理。
看透官場黑暗的周文煒,卷起鋪蓋離開了諸暨,回到南京秦淮河畔開一家書坊為生。他崇尚書,取店名為“敬業(yè)堂”。經營之余,閉門不出,一心一意教育兩個兒子。
周文煒的兒子周亮工(1612—1672),是明崇禎十三年進士,官至御史。入清后,曾任福建左布政使、戶部右侍郎。周亮工為父母辦后事,頗多周折。據(jù)《江寧歷史文化大觀》記載,順治十三年(1656)九月,其母在江寧(今南京)去世。當時周亮工被鄭成功困于福州,次年又遭彈劾,不能回寧。十五年(1658)十二月,其父周文煒亦去世,周亮工再遭誣陷,下刑部獄。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逢順治帝去世,康熙帝即位,才遇大赦出獄。同年三月,始得還金陵奔喪。清明時,他作了一首《辛丑清明日哭先嚴慈柩前》。詩云:“桁楊水火與刀兵,不識孤兒幾度生。六載黃泉無一哭,人間獨我是清明?!敝芰凉ひ蛳萦趹?zhàn)事和牢獄,6年不能奔喪,故有此哀。
鎖石村,村以近鎖石溪而得名。坦然先生周文煒墓當在此村附近。
鄧廷楨墓在南京中山門外麒麟集鎮(zhèn)附近靈山腳下。這位當年與飲差大臣林則徐一道“虎門銷煙壯國威”的兩廣總督,安息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已經一百五十多年了。
鄧廷楨(1775-1846),字嶰筠,又字維周,江寧(今南京)人。故居在南京中華門西南隅城墻根老宅萬竹園。他17歲便考中秀才,以后又考中舉人和進士,從此步入仕途。先任編修、知府、布政使等職,1826年升任安徽巡撫,1835年再升兩廣總督。1839年與林則徐同心協(xié)力查禁鴉片、整頓海防,伸張了中國人民的浩然正氣。次年初調任閩浙總督,率軍擊敗進犯廈門的英軍艦隊,后受到誣陷,與林則徐同被革職,充軍伊犁。1843年釋回,任陜西巡撫、陜甘總督等職,1846年4月病逝于西安任所,終年71歲。
鄧廷楨墓北依靈山、面向鐘山,取坐東朝西向,據(jù)說這是為了表示墓主至死不忘西方列強侵我中華之恨、割我香港之恥!墓前原有兩碑,一為鄧廷楨碑,碑上篆書陰刻:“皇清誥封榮祿大夫振威將軍顯考嶰筠府君之墓”;另一碑是鄧夫人張氏墓碑,刻“皇清誥封一品夫人顯妣張夫人之墓”,落款為“道光貳拾陸年”(1846)。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當?shù)卮迕裥匏?,將墓碑砌于附近水庫壩內?/p>
為了紀念這位杰出的近代民族英雄,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四次修葺鄧廷楨墓,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日所見墓前之碑是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62年10月所立,碑高1.34米、寬0.6米、厚0.19米。碑正面刻“清兩廣、閩浙、陜甘總督鄧廷楨之墓”,背面以陰文小楷記敘墓主生平和功績,并說明:原碑“被埋于大蒲塘水庫壩下,一時難以挖出,故立新碑以志其事”。碑后的墓冢是1981年重修的,圓形水泥墓冢高2.1米,直徑4米。墓地四周,蒼松翠柏掩映,綠竹尤多,倍顯靜謐肅穆。在墓的臺階、新修建的山澗橋頭,近年又立起一塊石碑,上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款署:南京市人民政府。
1931年11月,中國民主革命家、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在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慘遭暗殺。
鄧演達早年參加同盟會,保定軍校第六期畢業(yè)。1926年起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漢行營主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等職。他是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忠實的信徒,孫中山生前曾書贈他一副對聯(lián):“養(yǎng)成樂死之志氣,革去貪生之性根”。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后,鄧演達力主東征討蔣,并與宋慶齡等在莫斯科發(fā)表《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的宣言》。1930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的前身),任總干事,積極進行反蔣斗爭。蔣對鄧的活動十分恐懼,懸賞30萬元捉拿鄧演達。不久,因叛徒出賣鄧在上海被捕。被押解南京后,蔣曾親自勸鄧放棄政治主張,解散“臨時行動委員會”,又命人勸其不要再寫反蔣文章,均遭嚴詞拒絕。蔣介石終于動了殺機,1931年11月29日晚,他令劊子手將鄧押至南京麒麟門外寧杭公路邊的沙子崗秘密殺害。
已故江寧縣政協(xié)委員、原國民黨將領韓正禮曾在《江寧春秋》載文披露蔣介石暗殺鄧演達的一些細節(jié):11月29日晚7時許,蔣派他的侍衛(wèi)長(奉化人)王世和騙鄧到湯山溫泉去“洗澡”,當汽車行至麒麟門外西村附近的沙子崗時,汽車突然拋錨。司機下車修理車子,鄧出車散步,王便乘機拔出手槍將鄧槍殺了……韓還在文中寫道:“殺手王世和在抗戰(zhàn)時調到胡宗南部任職,我有一次在西安聽到他無恥地敘述刺鄧的經過,所以我才略知這一事件的始末?!?/p>
鄧演達被害的消息傳出后,引起社會各界很大震動。宋慶齡先是專程赴寧找蔣介石要人,接著在她發(fā)表的《宋慶齡之宣言》中就鄧演達遭慘殺一案,公開揭露蔣反動嘴臉。鄧演達生前好友.時任京滬衛(wèi)戍司令長官的陳銘樞。出面在沙子崗就地為鄧修墳立碑,碑上題曰,“故友鄧擇生先生之墓”,落款為“陳銘樞立”。
解放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鄧演達為烈士,決定為他重新安葬。1957年11月,中國農工民主黨將鄧演達烈士的遺骨由沙子崗遷至中山陵以東靈谷寺附近,并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2002年5月,江蘇省人民政府下?lián)軐?钤邝梓腈?zhèn)西村沙子崗,修繕落成“鄧演達烈士殉難處”。
民國二十六年(1937)春,國民政府于南京麒麟門附近的小白龍山(今南京市江寧區(qū)麒麟街道麒麟鋪社區(qū))公葬辛亥革命元勛徐紹楨。
徐紹楨(1861—1936),字固卿,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光緒舉人,是明朝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第十四世孫。歷任福建武備學堂總辦、江西常備軍統(tǒng)領、廣東營務處總辦,曾奉清廷委派去日本考察軍事。辛亥革命前,任新軍第九鎮(zhèn)統(tǒng)制(清末軍制,相當于后來的師長),駐守江寧(今南京)城。他思想開明,擢拔、重用趙聲(后成為廣州起義組織者和總指揮)、陶駿保、林之夏等具有革命思想的官佐,吸收廣大革命青年入伍,使第九鎮(zhèn)新軍充滿革命活力。
武昌起義后,兩江總督張人駿對新軍第九鎮(zhèn)很不放心、疑其有變,收回大炮六門、機槍六挺及訓練用的實彈。這更加激起九鎮(zhèn)官兵的憤慨與不平。在廣大官兵的促動下,徐紹楨審時度勢,決心率部起義。他以“打秋操”為名,請求出防秣陵關。1911年11月3日,徐紹楨召開標以上會議,通過起義決定,并制定了起義的具體行動方案。8日拂曉,全體官兵誓師起義。但由于行動倉促,未及等到滬上同盟會接濟的彈藥運到,又遭到雨花臺清軍炮火猛烈阻擊,傷亡甚眾、攻城失利。徐紹楨當機立斷下令撤軍,稍事休整后立即轉移到鎮(zhèn)江。當時,江蘇的常州、蘇州、上海等城市及浙江大部分地區(qū)均已光復。為了攻克清軍重兵據(jù)守的東南重鎮(zhèn)南京,上海革命黨代表一致決議組織江浙聯(lián)軍,并推舉徐紹楨擔任總司令。經過周密部署,徐紹楨指揮總兵力達14000余人的江浙聯(lián)軍,于11月24日兵分五路再攻南京,血戰(zhàn)九天,終于在12月2日光復南京。
“挽武漢垂危之局,開南北統(tǒng)一之基。”這是人們對待徐紹楨指揮的江浙聯(lián)軍光復南京之役的贊譽。武昌起義不久,清廷組織反撲,漢口、漢陽又相繼被清軍攻陷,武漢革命形勢危在旦夕。清軍重兵盤踞的南京及時光復,既支援了武漢,也為中華民國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奠定了基礎。
1912年元月,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南京臨時政府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孫中山親筆簽署委任狀,任命徐紹楨為南京衛(wèi)戍總督。后又任廣州衛(wèi)戍司令、廣東省長、內政部長等職。民國十三年(1924)后,移居上海,曾先后被聘為臨時參政院參政、國民政府委員。但他從此不問政事,為實業(yè)救國創(chuàng)辦華安合群保壽公司,任董事長。又致力著述,有《四書質疑》、《學壽堂叢書》等。
民國二十五年(1936)九月,徐紹楨在上海病逝,享年75歲。為了表彰和紀念他在辛亥南京之役的卓著功勛,國民政府特地將他安葬在當年江浙聯(lián)軍光復南京之役時的總司令部所在地——麒麟門附近的小白龍山麓。蔣介石、林森、于右任、孫科等均親往致祭,并贈送挽聯(lián)。
徐紹楨墓在抗日戰(zhàn)爭和“文革”中曾遭到毀壞。1937年,日軍進犯南京時其墓毀于炮火,民國三十七年(1948)五月重建。孫科親題墓碑,碑高1米,上書“故國民政府委員徐固卿先生之墓”?!拔母铩敝衅淠乖俅伪粴А?986年,經全國政協(xié)批示(全國政協(xié)主席鄧穎超為此曾致函當?shù)厝嗣裾?,南京人民政府撥專款重新修復墓園?,F(xiàn)墓地坐西朝東,墓高1.5米、直徑2.5米,墓道石砌,墓墻高2米。令人欣慰的是,當年孫科題寫的墓碑已被找回,重新立于墓前。1992年3月,該墓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二十六年(1937)五月,晚清著名革命家尢(yóu)列入葬麒麟門附近的小白龍山。
尢列(1865—1936),字令季,另字少紈,號小園,又號吳興季子,晚號缽華道人。廣東順德縣人,出生書香世家。青年時期結識孫中山,常與孫中山、楊鶴齡、孫少白一起放膽暢談革命,被時人稱為“四大寇”。1895年在香港參與組織興中會,曾先后參加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的籌劃工作。起義失敗后,赴日本及南洋各地聯(lián)絡華僑中廣大工人及小商販,抗衡?;庶h,并在新加坡創(chuàng)辦《圖南日報》,宣傳革命思想。1910年,秘密回國,襄助蔡鍔舉義。
辛亥革命后,尢列反對袁世凱稱帝,組織救世軍討袁。因遭通緝,一度避居日本。1921年,任孫中山護法軍政府顧問。不久,脫離政界,南返香港,設立皇覺書院,教授蒙童為生,提倡理論救國,并著書立說,著有《四書章節(jié)易解》、《四書新案》等。
民國二十五年(1936)九月,尢列抱病赴南京謁祭中山陵。他在祭文中聲淚俱下地追念昔日與中山先生等戰(zhàn)友“革命倡言、晨夕快悅、意氣相期、滿腔血熱”的戰(zhàn)斗生涯,慨嘆今日“抱玉悲號,知音弦絕”的凄涼晚景。當年11月12日,值中山先生誕辰70周年紀念日,尢列病逝于南京,前往吊唁者有數(shù)千人之多。民國二十六年(1937)五月,國民政府公葬尢列于麒麟門外小白龍山,立法院院長孫科主持葬禮,“白馬素車,盛極一時”。
尢列墓曾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1985年、2005年,尢列之孫尢嘉博、曾孫尢迪桓,先后為尢列修墓。今尢列墓為圓形,水泥砌成,直徑3.5米,高1.4米,墓前有甬道和1米高的大理石碑。其墓位于徐紹楨墓北面,與徐墓緊緊相挨。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以產石“青而堅”聞名的青龍山養(yǎng)育出的則是一代又一代石工。駱謹春正是這無數(shù)石工中的佼佼者。
駱謹春(1890—1970),生于江寧區(qū)麒麟街道青龍山麓的竇村。竇村人世代以采石鑿石為業(yè),村里留下許多石頭作品。其中,清末石工龍大海、平福全用青石在村上造一戲臺,于臺基和柱上雕刻“劉海戲金蟬”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龍鳳、花鳥共50多幅畫面,構思巧妙、雕琢洗練、自然生動、遠近聞名。出生于石雕世家的駱謹春,自幼傾心于村里前輩高超的雕刻技藝,立志做一名出類拔萃的石匠。拜師學藝后,他潛心揣摩、虛心請教、刻苦鉆研、勤學苦練,終于練成一手石雕絕活。他弟兄五人皆習石工,唯他手藝最好。在同輩學藝者中,他以雕龍和刻碑著名。對于采、切、鑿、砌等各項石工作業(yè),亦皆精通。
南京地區(qū)的許多重要的石刻建造和修復工程都灑下了他的汗水。1928年,國民政府將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祭堂,四壁鑲嵌石碑100多塊,用以鐫刻碑文和北伐陣亡將士姓名。其中,駱謹春所鐫刻的文字,不僅字跡清晰,且能再現(xiàn)書法家所寫原字的筆鋒與功力,深得國民政府官員的贊賞。此外,他所雕刻的南京高橋門外七橋甕(亦稱七甕橋)上十二個水獸,似龍非龍,似虎非虎,造型雄健靈動,富有想象力。他所刻莫愁湖抱月樓墻基上的“武松打虎”、“獅子樓”等連環(huán)畫幅,生動活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參加或帶隊在南京修建的石橋有三山橋、長干橋、中和橋、五貴橋、珍珠橋等。他還參加修復著名的棲霞山舍利塔周圍的石欄,亦頗受稱贊。
石工作業(yè),需人手眾多。駱謹春在帶隊作業(yè)中,總是嚴格要求、精工細作、一絲不茍。跟隨他一起作業(yè)的青年石工,深受教益。他所帶的徒弟,亦有名手。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他因曾為大官名宦刻字樹碑,受到沖擊。1970年80歲時,病逝于竇村家中。
在南京中山門外的麒麟,湯山一帶,提起民國時期的中醫(yī)陳效平,上年紀的老人們都對他的仁心妙術有口皆碑。雖然時光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
陳效平(1902-1987),名恭篤,字效平,以字行世。江寧區(qū)麒麟街道東流社區(qū)人,祖籍棲霞區(qū)原花園鄉(xiāng)宣閘村灣子自然村。其父陳遠宗少年時代在儀征拜師學醫(yī),后成為走南闖北的濟世郎中,大約二十多歲定居東流鎮(zhèn)行醫(yī)(注:東流為金陵72古市之一,清末稱鎮(zhèn),是當時周邊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關于陳父遷居東流,有一段民間故事。說當年陳遠宗來東流出診,幫人瞧完了病騎上毛驢回家,可是毛驢怎么也不肯走,拿鞭子打它,毛驢竟在原地打起轉轉來。這是什么意思,莫非要我在這里買地置宅么。受此啟發(fā),陳遠宗便順其自然地將家遷到了東流。
出生于東流的陳效平,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醫(yī)藥,天資聰明、又得真?zhèn)鳎藲q便獨立診病。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但通曉各科,而且擅長內科和婦科。
陳小平先生1949年去了臺灣,年深日久,今天我們很難找到關于他治病救人的文字記載,更不用說他當年的那些臨床筆錄。然而,他的醫(yī)名留在人們的心頭,傳在人們的口頭。走進東流男女老少都會告訴你一個同樣的傳說:周邊人家的媳婦病死了,娘家人找上門來,一定會問,“找陳效平看過沒有?”心細的還要婆家出示“乾生堂”(陳效平家中開的一個藥店名稱)的處方單子。只要找陳效平看過了,娘家人就認命了。如果沒有找陳效平看過,那婆家的麻煩就大了。有的傳說甚至有神奇色彩。一些病人來找陳效平看病,趕到東流,先生出診不在家。怎么辦?病人就讓人抬著或背著繞著陳效平家轉上三圈,病勢往往就減輕了,甚至好了一半……
曾經在乾生堂藥店學徒工作十年的王興周已經86歲了,提起他的師傅,便打開了話匣子。據(jù)王老回憶,當年來找陳效平看病的人很多,有時一天要掛四五十號,病人大多數(shù)是抬來的,也有從南京城里開汽車來的。乾生堂里掛滿了病人送得的匾,有江寧縣長送的,有六合縣長送的,大多數(shù)還是平民百姓送的。其中有不少是原來不生娃子的婦女,吃了師傅開的藥后生了,家里人便送匾來答謝。據(jù)王老回憶,匾上寫的字有“妙手回春”、“盧扁再世”等。王老還提到陳效平對來看病的窮人好。說他師傅給窮人看病不收“號脈錢”,抓藥還給優(yōu)惠。
1948年前后,陳效平在南京城南軍事巷20號又置了一處行醫(yī)的宅院。東流這邊的病人怎么辦呢?據(jù)王興周介紹,這一時期陳效平“兩頭跑”,“在軍事巷蹲幾天,又回東流蹲幾天?!?/p>
行醫(yī)之余,陳效平也常做一些力能所及的善事,如1947年7月,他捐地8畝給當?shù)剞k東流小學,為地方教育事業(yè)作出貢獻。
行醫(yī)之余,陳效平也不忘帶徒,他所帶徒弟中也有出類拔萃的。如他弟弟陳恭答學成后在東流聯(lián)合診所、麒麟衛(wèi)生院兢兢業(yè)業(yè)行醫(yī)多年,對治療婦科疾病尤其擅長。上世紀五十年代曾以開明士紳的身份出席南京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又如胥受天(原名胥承祐),長期在城南行醫(yī),是南京市上世紀八十年代評出的第一批十六個“名老中醫(yī)”之一,也是江蘇省上世紀九十年代評出的第二批106個“名老中醫(yī)”之一。
陳效平先生去臺灣后,一直從事中醫(yī)職業(yè)。行醫(yī)之余,堅持深入學習和研究祖國醫(yī)學,曾擔任臺北市中醫(yī)師公會理事長,兼內科研究發(fā)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3年春,思鄉(xiāng)心切的陳效平不顧年事已高,輾轉香港回到家鄉(xiāng)東流,受到地方有關部門接待和鄉(xiāng)親們的歡迎。1987年6月,陳效平先生逝世于臺灣,享年86歲。
1947年,國民黨將領、江寧縣東流鎮(zhèn)高井村人張世希出資,東流中醫(yī)陳效平出土地,合作創(chuàng)辦了東流小學。
張世希(1903—1990),字適兮。生于安徽桐城(原籍),周歲時遷居江蘇江寧。黃埔軍校第一期、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二期畢業(yè)。1924年春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畢業(yè)后兩次參加東征和北伐。1928年起,先后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教導一團團長、教導一師及國民政府警衛(wèi)軍一師一團團長、第八十七師五一七團團長、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旅長、副師長、第四師副師長、參謀本部少將高參。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先后任中央軍校步兵科少將科長、第二學生總隊總隊長、軍政部第十四補充處處長。1939年4月授陸軍少將。后任新編第三十三師師長、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先后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鄂北會戰(zhàn)及浙贛抗戰(zhàn)。1946年起,任徐州綏靖公署參謀長,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陸軍總部鄭州指揮所副主任。1948年9月,授陸軍中將。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后任首都衛(wèi)戍副總司令。1949年,任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兼第七綏靖區(qū)司令官,率部駐安徽宣城,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1949年7月,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同年9月到臺灣,續(xù)任“國大代表”。后移居美國,1990年10月逝世。
關于東流小學,2011年4月出版社的《湯山志·麒麟鎮(zhèn)小學教育》有如下記載:“1947年7月,東流小學創(chuàng)辦。由張世希出資、陳效平出土地,建校舍10間,4個班,6個年級(有復式班,作者注),學生110余人,教師4人,工友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