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新宇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學校辦公室秘書)
“大學”乃“大”與“學”之和。關于大學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有過精彩的論述:“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蹦敲创髮W之“學”與其他學問有何不同?大學之“學”又有什么豐富的內涵?我的認識如下:
第一,大學之“學”為獨立之學。在大學精神中,學術獨立是最重要的元素。在西方,自中世紀起,大學就是享有一定自治權和學術自由的機構,這使得大學對學術的探索可以超越社會、政府、政黨以及其他組織的局限,不斷探求真理。自古以來的各種組織機構中,似乎唯有大學長期是思想獨立和批判精神的中心。這種思想獨立和批判精神是其存在的最重要價值,因為獨立才能追尋真理,批判才能超越現(xiàn)實。
然而,目前一些大學中的思想獨立并不鮮明,師生所寫的學術論文以描述、歸納和注釋為主,鮮有獨樹一幟者;教育習慣于灌輸,導致現(xiàn)在不少大學生形成了“接受性思維”或“肯定性思維”,鮮有批判和獨立思考者。盡管我們天天都在說創(chuàng)新,但沒有思想獨立和批判精神,就難有創(chuàng)新。
第二,大學之“學”為經(jīng)世之學。北宋大儒張橫渠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四句話既能表現(xiàn)出儒者的襟懷和器識,也是人類教育的崇高追求。
大學的經(jīng)世之學就是要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目前,“大學要成為所有人的大學”,“要成為社會服務站”的理念在政府和學界已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提倡。自然科學要服務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科學要說明和解決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的問題,要成為社會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大學的經(jīng)世之學還強調實踐,幫助學生成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過去那種以知識傳遞為重點、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陣地的教學范式。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關注時事政治,幫助學生了解天下大勢,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水平,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
第三,大學之“學”離不開“大學者”。蔡元培執(zhí)掌北京大學時曾說過:“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睘榱舜龠M學術研究,他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延攬人才,吸引大師。在他擔任北大校長期間,他的身邊云集了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馬寅初、劉半農等一大批學術巨擘。這支群星璀璨的學者隊伍不僅奠定了北京大學的品格,還為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總之,大學之學,在于學有其理,學有其道,學有其明,在于其教人以做人,教人以生活,教人以守德,教人以悟道。唯有如此,方可稱得上大學之“學”。
今天,中華民族的崛起勢不可擋,處于這個偉大時代的高校有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空間。實踐證明,學術獨立和國家戰(zhàn)略相結合的“獨立之學”和“經(jīng)世之學”不僅可以保證高校的學術尊嚴,還有助于高校師生了解社會、開闊視野,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