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穎
摘 要:赤峰地區(qū)現(xiàn)正常使用和基本保護的藏傳佛教寺廟有29所。赤峰市境內藏傳佛教進駐歷史悠久,個別寺廟可追溯至遼代。赤峰地區(qū)藏傳佛教寺廟建筑風格大體分為3種:一種是“漢式”;一種是“西藏式”;一種是“漢藏混合式”。藏傳佛教在赤峰地區(qū)影響久遠,寺廟是赤峰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積淀、承傳、發(fā)揚的場所,是各族信眾精神寄托的圣地。強化宗教事務管理,維護信眾的合法權益,是赤峰市民族宗教事務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藏傳佛教;赤峰市;寺廟
中圖分類號: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0-0110-03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tǒng)之一,是藏民族最為重要的宗教信仰體系,是指以藏語文為主要施教、學修工具,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清代以來漢文文獻中又稱之為“喇嘛教”。藏傳佛教文化是一個兼容并蓄的文化體系,內蒙古地區(qū)藏傳佛教是佛教密宗的一派,起源于西藏。元代由西藏傳播至青海、甘肅、內蒙古。元世祖忽必烈稱帝,奉喇嘛教為國教,清代統(tǒng)治者繼續(xù)提倡喇嘛教。清代初年,達賴喇嘛來到北京,封為“西天大喜自在佛”,總管喇嘛教。當時章嘉呼圖克圖第十世在青海,亦請入北京,封為“大國師”。據(jù)清朝末年統(tǒng)計,在內蒙古境內建立喇嘛廟達一千多處,遺憾的是大部分廟宇被毀于“文革”。赤峰市境內藏傳佛教進駐歷史悠久,個別寺廟可追溯至遼代,如巴林左旗格力貝爾召廟、喀喇沁旗的龍泉寺(現(xiàn)封存)、始建于遼代,興盛于元、明、清三代,并于清朝改為藏傳佛教的寺院。寧城縣法輪寺建于遼、金、元時期的靈隆寺廢墟上。這些寺廟的歷史本身折射出地域文化變遷史,記錄了藏傳佛教替代地域本土宗教形態(tài)的獨特歷程。
赤峰地區(qū)現(xiàn)正常使用、保護完好和基本保護的藏傳佛教寺廟29所。赤峰市,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南部的一座城市,蒙語譯為烏蘭哈達,因屹立在城區(qū)東北隅赭紅色山峰而得名。共有紅山區(qū)、元寶山區(qū)、松山區(qū)、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漢旗、林西縣、寧城縣12個旗縣區(qū)。古老的西拉沐淪河與老哈河如兩條主葉脈橫貫東西,境內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支脈縱橫交織,相伴著高高的興安嶺、蜿蜒的燕山、遼闊的草原,展示著它的勃勃生機和神奇魅力。赤峰位于內蒙古、遼寧、河北三省交界處,總面積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34.1萬。自古以來居住著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漢等多個民族。1000年前,契丹族首領耶律阿寶機在這里建起了雄峙萬里的大遼王朝,這里相繼出現(xiàn)蒙元文化、明清佛教與王府文化。現(xiàn)有蒙、漢、回、滿等30多個民族雜居于此繁衍生息,其中蒙古族86萬,是一個多民族和睦共處的民族聚居地區(qū)。在此期間,基于特定原因進入本地域的藏傳佛教文化與赤峰傳統(tǒng)文化相融相匯,逐步衍生為歷史長河中一種獨特的深層地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赤峰地區(qū)藏傳佛教寺廟建筑風格大體分為3種:一種是“漢式”,建筑風格是內地廣大漢族地區(qū)的抬梁式、穿斗式木結構形式。大經堂和佛殿都做成樓閣式、歇山重檐頂?shù)取4斫ㄖ谐喾迨锌咂戾\山鎮(zhèn)福會寺大雄寶殿、靈悅寺大雄寶殿;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鎮(zhèn)薈福寺大雄寶殿等。一種是“西藏式”,其建筑風格是土﹙石﹚木混合結構,密肋平頂。即內外墻體和內部的木構架共同承重,外觀是厚墻、窄窗、平屋頂,與內地廣大漢族地區(qū)的抬梁式、穿斗式木結構不同。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式形成的原因與藏族地區(qū)自然條件和地理條件有關。代表建筑有赤峰市阿魯科爾旗根培寺廟、罕廟;一種是“漢藏混合式”,是上述兩種形式的組合。內蒙古地區(qū)喇嘛廟建筑接受了藏族文化,又吸取漢族文化,將漢、藏建筑風格揉合在一起,在建筑上有許多創(chuàng)造,在建筑工程技術方面也吸取漢藏的技術做法,代表建筑有赤峰巴林左旗格力貝爾召廟。
一、國家級保護寺廟7所
阿魯科爾沁旗巴拉奇如德廟(寶善寺),1651年始建于阿旗巴拉奇如德蘇木達蘭花嘎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47畝,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巴拉奇如德廟有顯宗學部、密宗學部兩大學部。寺廟有巴拉奇如德活佛一位轉世體系,共轉10世。其前五世轉世于藏區(qū),第六世開始轉世于蒙古地區(qū)。“文化大革命”寺廟受損嚴重,僅存兩座殿宇及一座活佛。1978年修繕、重建寺廟,1985年恢復法會。
巴林左旗格力貝爾召廟,1975年重建于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哈布其拉嘎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300畝,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系蒙古地區(qū)至今發(fā)現(xiàn)的惟一的佛教石窟。格力貝爾召有1位轉世體系,共轉2世。其第一世活佛為來自喀爾喀的僧人,后經清廷批準,成為該寺活佛。其轉世被認定為巴林左翼旗貝子古日扎布之三子,貝子不愿其子坐床,遂命寺廟不準再請活佛?!拔幕蟾锩彼聫R受損嚴重,石窟佛像破損不堪。1988年建全殿宇恢復法會。
巴林右旗東瓦房廟(薈福寺),1706年始建于大板鎮(zhèn)薈福社區(q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7100平方米,建筑面積3725平方米。密宗學部,有堪布活佛1位轉世體系,還有1位呼比勒汗??安蓟罘鸸厕D4世,米納格上師呼比勒汗共轉5世?!拔幕蟾锩彼聫R部分受損,1982年開始恢復寺廟法會,重建天王殿,修繕其余殿宇。
翁牛特旗查干布熱廟(梵宗寺),1743年始建于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zhèn)北大廟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7050.37平方米,建筑面積3751.1平方米。查干布熱廟有顯宗學部、密宗學部、試論學部、醫(yī)藥學部。寺廟有2位葛根,1位呼比勒汗共3位活佛轉世體系,西活佛共轉9世,東活佛第一世名榮五,未再轉世,呼比勒汗共轉5世?!拔幕蟾锩彼聫R受損嚴重,僅存天王殿、大雄寶殿、彌勒殿。1998年起修繕寺廟建筑并恢復法會。
喀喇沁旗福會寺,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喀喇沁旗王爺府鎮(zhèn)大廟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6136平方米,建筑面積2063平方米。福會寺無活佛轉世體系,住持喇嘛均為歷代喀喇沁王的直系親屬。親王貢桑諾爾布執(zhí)政時期,其叔父貢其格扎布任住持喇嘛,達賴喇嘛曾賜予堪布稱號。1997年起開始修繕并恢復一年一度的福會寺廟會。
喀喇沁旗靈悅寺,1692-1722年間始建于喀喇沁旗錦山鎮(zhèn)錦山大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6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寺廟遭受破壞,但建筑保持完整,現(xiàn)修復過程中。
寧城縣馬日圖廟(法輪寺),1745年始建于寧城縣大城子鎮(zhèn),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2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馬日土廟無活佛轉世體系,先后有9名藏族喇嘛,共24代喇嘛任職。“土地改革”時期部分建筑被毀或改為它用,1992年起,在該寺第25代住持昔日布尼瑪主持下開始重建并恢復使用。
二、內蒙古自治區(qū)級保護寺廟2所
阿魯科爾沁旗罕寺(戴恩寺),1674年始建于阿旗罕蘇木敖拉吉爾嘎查,內蒙古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200畝,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完好。
阿魯科爾沁旗根培廟(廣佑寺),1804年始建于阿旗巴彥溫都爾蘇木阿木斯爾嘎查,內蒙古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42畝,7000平方米。根培廟有顯宗學部、時輪學部兩大學部。寺廟有楊松活佛1位轉世體系,共轉5世,楊松藏語意為學識淵博的經師?!拔幕蟾锩彼聫R受損嚴重,僅存部分建筑。1981年起修繕、重建孟和尼瑪?shù)?,并正式恢復法會?/p>
三、旗縣級保護寺廟6所
阿魯科爾沁旗臺本廟,1864年始建于阿旗紹根鎮(zhèn)臺本嘎查,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20畝,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完好,管理為寺廟。
克什克騰旗慶寧寺,1664年始建于克什克騰旗經棚鎮(zhèn)東小井街,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完好,現(xiàn)正常使用,寺廟管理為國有。
翁牛特旗達日罕廟,1744年始建于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蘇木白音樹海嘎查,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完好,寺廟管理為國有。
翁牛特旗地彥吐廟,1671年始建于翁牛特旗格日僧蘇木,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4988.9平方米,建筑面積990.5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完好,寺廟管理為國有。
翁牛特旗吉祥法增寺,1816年始建于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蘇木,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3692.66平方米,建筑面積481.5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完好,寺廟管理為國有。
翁牛特旗高日蘇廟,1747年始建于翁牛特旗阿什罕蘇木高日蘇嘎查,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4576平方米,建筑面積894.61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完好,寺廟管理為國有。
四、其他正常使用或基本保護的寺廟14所
巴林左旗昭慈寺(喇嘛蘇木廟),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哈布其拉嘎查,占地1畝,建筑面積7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完好,管理為寺廟。
巴林右旗固倫淑惠公主廟,始建于清代巴林右旗查干沐淪蘇木,占地10畝,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良好,現(xiàn)正常使用,管理為集體。
巴林右旗格色爾廟,1776年始建于巴林右旗沙布臺蘇木敖包艾力嘎查,占地13畝,建筑面積10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良好,現(xiàn)正常使用,管理為集體。
巴林右旗床金廟,1662年始建于幸福之路床金嘎查,占地56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良好,現(xiàn)正常使用,管理為寺廟。
巴林右旗珠拉沁薈經寺,1806年始建于查干沐淪蘇木查干沐淪嘎查,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良好,現(xiàn)正常使用,管理為集體。
巴林右旗阿貴廟,1756年始建查干諾爾鎮(zhèn)圖力嘎嘎查,占地6126平方米,建筑面積346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良好,現(xiàn)正常使用,管理為國有。
巴林右旗拉新希立廟,1821年始建于西拉沐淪蘇木達林太嘎查,占地627平方米,建筑面積80平方米?;颈Wo,管理為集體。
巴林右旗塔本廟,1691年始建于白塔子鎮(zhèn)塔本艾力嘎查,占地1256平方米,建筑面積120平方米?;颈Wo,管理為集體。
巴林右旗古力古臺廟,1735年始建于巴彥塔拉古力古臺嘎查,占地78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平方米?;颈Wo,管理為集體。
巴林右旗西大廟,1718年始建于大板鎮(zhèn)瑪拉沁新村,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平方米?;颈Wo,管理為集體。
喀喇沁旗康寧寺,始建于清代喀喇沁旗美林鎮(zhèn),占地40畝,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美林鎮(zhèn)重建,管理為寺廟。
喀喇沁旗山云寺,始建于清代喀喇沁旗乃林鎮(zhèn)甘蘇廟村,占地1畝,建筑面積200平方米。重修,管理為國有。
敖漢旗牛夕河青城寺,1998年擴建于四家子鎮(zhèn)牛夕河村,占地15畝,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良好,現(xiàn)正常使用,管理為寺廟。
寧城縣經峰寺,乾隆年間始建于寧城縣必斯營子哈腦南山,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平方米。寺廟現(xiàn)狀良好,現(xiàn)正常使用,管理為國有。
藏傳佛教在赤峰地區(qū)影響久遠,寺廟是赤峰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積淀、承傳、發(fā)揚的場所,是各族信眾精神寄托的圣地。為此,強化宗教事務管理,充分尊重各民族信仰、習慣,正確引導信眾運用法律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自覺履行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維護法律尊嚴,依法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剔除封建陋習,切實維護百姓的合法權益,是赤峰市民族宗教事務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張鵬舉.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3[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2〕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工作調研報告選(2012)[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