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鳳
摘 要: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銜接和配合,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更加重要。因而,我們更應懂得和家長進行教育上的合作,讓孩子在一個充滿關心、愛意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關鍵詞:密切配合;準備;技巧;交流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150-01
學校的工作要順利開展,必須要有家長的密切配合。而家長與學校密切配合是與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分不開的,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與家長有效溝通。作為班主任,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和家長建立密切聯(lián)系,進行有效溝通與合作。因為父母對孩子的了解是系統(tǒng)全面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銜接和配合,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更加重要。因而,我們更應懂得和家長進行教育上的合作,讓孩子在一個充滿關心、愛意的氛圍中茁壯成長。本人工作中特別注意與家長的個別交流,并且充分利用這一有效資源,使自己的班級管理如虎添翼。
一、溝通的準備,要做到有的放矢
我認為教師對學生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家長會認為你對他的孩子不關心,從而失去家長對你的信任和交流的基礎;如果你只說學生的優(yōu)點,家長也許會認為你在敷衍他;而你如果光說學生的缺點,家長會認為你對他的孩子有成見。因此在與家長溝通前,我們必須充分全面地了解學生,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yōu)點和缺點、在校表現(xiàn)等。最好擬一個簡單的提綱,包括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xiàn)、今天溝通的目的、建議家長采取的配合措施等。這樣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讓他產(chǎn)生老師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的感覺以及班主任工作細致、認真負責的好印象。這樣從情感上就更容易溝通。
二、溝通的技巧,應以有效為本
第一,“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彼詼贤ǎ幸活w真誠的心。要誠摯地夸獎學生的優(yōu)點,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對于“差生”,我們要盡量發(fā)掘其閃光點,發(fā)現(xiàn)點點滴滴的進步,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看到孩子的進步,看到希望。只有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會更主動地與老師交流,配合老師的工作。
第二,要注意傾聽反饋的信息。從你的認真聆聽中,家長可以體會到你對他們的尊重,從而有利于溝通的深入;從聆聽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家長的教育態(tài)度、期望水平以及學生以往的成長經(jīng)歷;從聆聽中,可以讓我們排憂解惑,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源以及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第三,要表現(xiàn)出教師專業(yè)的能力,簡明扼要提出一至兩項可行的建議,供家長參考,以爭取家長的認同。面對自己孩子存在的各種問題,有家長們往往束手無策,他們很苦惱,也很著急,迫切希望從班主任那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這時我們除了傾聽,更要提出有針對性并且科學實用的建議給家長。這也就對我們的工作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學習,積極探索。
第四,不同類型的家長要區(qū)別對待。每個家庭都是非常有“個性”的。因為家長的組成是非常復雜的,其知識結構、職業(yè)類別、性格氣質(zhì)、修養(yǎng)程度等都參差不齊,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某種方法在這個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則不靈。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diào)查分析,對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yè)狀況、年齡、家教思想、家庭關系等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待不同層次的家長,就要有不同的溝通方式,不同的溝通內(nèi)容。
第五面對家長的意見要注意反思,要有胸懷。一是要反思此次與家長溝通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積極認真地響應家長的建議,并把與家長達成共識的東西付諸實施。二是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三、個別交流,應選擇恰當?shù)臏贤ǚ绞?/p>
第一,接送時面對面的交流。低年級家長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多,這正是班主任與家長交流的良機。老師能把孩子當日或近幾日的情況與父母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況,而且是直接地、近距離地與家長接觸,便于老師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也就是了解他的生長土壤。這種溝通是非常有針對性的,雖比不上家訪了解得系統(tǒng)深入,卻以“短、平、快”為長,很有實效。
第二,現(xiàn)代通訊交流?,F(xiàn)在,我校班主任使用最多的是手機和飛信,能方便、及時、有效地和家長進行交流。
總而言之,家長工作是我們老師份內(nèi)的事,做好了,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們樹立了和家長積極溝通并以此贏得家長對班級工作支持的意識,通過長期的接觸和反思總結,我想我們都會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的策略,促進我們的班級管理動作健康順利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issn1008-8172,裘恩美,架起家長間互動的橋梁
[2] [加]安迪·哈格里夫斯,徐小紅譯.教師與家長:敵人還是朋友?
[3] mary lou fuller glenn olsen,譚軍華,學校與家庭的聯(lián)系——如何成功地與家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