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平 張瑜洋
通常的展覽主要是通過圖片來引導文字的形式在紙上呈現,而這次我們的作品想打破常規(guī)通過文字配合作品元素的形式,引導讀者構建一個作品的形象空間,而非一個完全確定的作品形式,但在某種意義上,這或許也就是我們的作品。
格里芬說“如果說后現代主義這一詞匯在使用時可以從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處的話。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種廣泛的情緒,而不是一種共同的教條——即一種人類可以而且必須超越現代的情緒”。
作為一個個體生活在一個城市中,自己的情緒、情感相對與一個龐大的生物圈顯得微不足道。交通的便捷縮短了距離,網絡的發(fā)展拉平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同時各種情緒得以在這種環(huán)境下滋養(yǎng)變異?;蛟S一個藝術家能做的工作就是能準確的把脈各種情緒,再把它們轉化為作品。情緒變成了通道,建立起了物理交通之外的另一張交通網絡。
每個個體都有不一樣的故事,大多人卻有著相同的呈現路徑。經過長時間的拼搏,名利的驅使,生物圈中的個體身心疲憊,在這種狀態(tài)之后隨之替換的可能就是虛無。不以別人以為的存在而存在,不為實現獲得地位與物質為目的,簡單的把生活信手拈來,這是作為個體的理想狀態(tài)。藝術只是這種生活方式的另一種詮釋,沒有意義,它只是生活的另一種幻想的隨意存在狀態(tài)。我以我自己為一個時代個體,再把個體氣質放大到整個生物圈中去思考,把自己的情緒揉合后想到了這一組作品。
自己對城市的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情緒這張?zhí)摂M的交通網絡也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從對城市的美好向往到融入城市生物圈,再到落入它的圈套,一直到現在萌生想逃離的想法。各種情緒交織,使得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該選擇哪條通道?
對某些人而言,城市更像是荒漠,在欲望中迷失,逐漸偏離內心的軌跡。作品表述的是想從生物圈中逃離,但逃離只是一種原有呈現方式上的改變,終究逃脫不了城市這個大的生物圈,因為我們還沒來得及構建通向生物圈之外的道路。作品通過一種理想主義的狀態(tài),以希望的方式來完成一個個體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越是這樣卻又讓它顯得突出而使其格格不入,因其沒有遵守現有的交通規(guī)則反而讓它成為一個城市的異類。
方案介紹
把一個熱氣球的表面改成一朵云的形狀,讓它低空漂浮在城市上空。再在熱氣球上面開一扇窗,安排一個人或幾個人在窗戶里正常工作。
提取元素
張:凡爾納小說《神秘島》講述了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一群美國士兵為了躲避內戰(zhàn),于是登上熱氣球,從軍營中逃離所發(fā)生的奇遇故事。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小說情節(jié)的刺激,但是偶爾疲憊的個體,還是可以乘載擁有速度的俠義的交通工具氣球,完成一次逃離的訴求,當然下一個“神秘島”或許不會發(fā)生。
何:如果要逃離也要選擇一種浪漫的交通工具!
張:你是否已經對擁擠不堪的交通深惡痛絕?你是否也曾幻想過駕著云朵飛翔?或許某天在云朵上辦公。早在2011年,紐約建筑師提戈·巴羅斯(Tiago Barros)就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解決交通擁堵的方法:出門不是坐車,也不是坐飛機,而是做一朵云彩出行。當云彩不僅是作為詩人筆下的美麗景致,而是作為交通工具,或者生存、逃逸的空間,那又會是怎樣的場景,有沒有從這一刻開始期待、想象……
何:離云越近的地方人越少!
張:處在云端的那因視線距離而被壓縮的小小窗口,隔絕了戶外嘈雜的汽笛聲,暫時營造了一個安逸的理想空間。又以冷眼旁觀的角度將四通八達的交通盡收眼底。
何:一個限定空間的限定平面,它是唯一可以窺探外部世界的通道。用玻璃隔上與真實的距離,簡單的成像也變成了虛假的真實。這同時也是作品與觀眾對話的窗口,讓它激起觀眾的各種思緒,至少在一個時間節(jié)點上干擾觀眾的情緒網絡。
張:與交通沒有實質的關系,但卻是承載都市人生存的實體空間。高樓大廈的玻璃表面上總是反方向折射著整個交通的狀況。
何:生活就是無數次的從一座大廈走進另一座大廈,直到入土為安!
“通”則“活”,交通主要指位移、聯系的概念。交通的目的是為了優(yōu)雅的存在,存在則能在交通中充分體現。交通是硬件,交流則成了不少人的軟肋。
在表象的背后總有難以言說的各種酸苦,我們能記錄生活中的影像,卻難以挖掘隱藏在表象背后的故事?,F實是一面鏡子,我們不自覺的將生活的影像通過別人的瞳孔再重新投射到更多人的視網膜上。投射傳遞的過程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交流的一部分,遺憾的是投射進的影像只是表象存在的這一部分,另一部分卻被永遠封存,永遠找不到到達它的路徑。
交通能為物質生活帶來便利,卻沒有搭架通向生活本質深處的橋梁。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上帝為我們開了一扇門,同時又關上了一扇窗”。
方案介紹
在一架遙控飛機下面掛一個玻璃鏡面的球體,讓它飛行在步行街上。再在另一架遙控飛機上安裝一部攝像機,用它來拍下另一架飛機玻璃球體鏡面上的投影。最后作品的呈現是兩個影像,一是遙控飛機現場拍攝的整個過程,二是鏡面球體上呈現出的影像。
張:目前最快的交通工具,承載著此點到彼點的捷徑使命。
何:飛機把我們的肉體從一個城市移到另一個城市,方案里的遙控飛機通過改造,只是把我們的影像移到了墻上。
張:玻璃球是一面鏡子,無論你是不是想在上面呈現,它都會暴露無遺的呈現你歡喜或者苦惱的樣子。在人生路上行色匆匆的人們,處在加速的交通運轉中,是否真的聆聽過內心最真實的感動?
何:無論多么復雜的交通網絡,給它一個視點,它都能將周圍的影像呈現在球面上!
強強相對必有一傷。
在城市生物圈這張交通網絡上,我們不應為熟悉的“交通”而自豪,該為能嘗試不清晰的“道路”而驕傲,即“變”則“通”。
現實生活能磨平很多理想的東西,同時也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種方式,迎擊現實生活帶來的各種問題,為自己的生活建立新的交通網絡?,F實是鋒利的,在這馬拉松式的生活道路上,總能留下記憶深刻的硬傷。它是傷痛同時又是奔跑后留下的痕跡和炫耀的資本,如此循環(huán)直到演變成一場接力賽,一個人從另一個人手中接下一把把鋒利的刀子,刀子的刀口是用時間和精力當磨刀石磨礪出來的。
在這場接力賽中參與的每個個體又樂此不疲,都以為自己就是游戲的勝者,然而自始至終卻沒有一個人能夠通過終點。其實我們都知道還有一種選擇就是“退賽”,這是最易到達終點的通道。
方案介紹
在一輛車后面用繩子吊一塊鋼板,讓其在馬路上拖行,直到鋼板的一端被磨成鋒利的刀口形狀。
張:“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中國古老的一句諺語,現在早已失去了當年的語境。可是現實生活中演繹版的鐵杵和打磨石隨處可見,只是鐵杵變成了我們,而打磨石則是我們的生活。兩者在速度的使作用下摩擦,由遲鈍變成鋒利,改變了原有的形態(tài)。鋒芒則是速度最好的佐證。
何:時間不但能夠改變物體的形狀,同時也能改變我們的思想!
張:在人生的這個交通線路里,沒有黃燈和紅燈,只有永不停歇的綠燈,因為一路的奔跑才是它一開始就注定的使命。
何:速度再快,心未動,那跑著也只是在跑著!
《低速行駛》通過三個作品,呈現了每個個體融入都市都經歷過的路徑。城市像個大染缸,交通則是染色劑,等到一定時間它能將一切料子變色,可能唯一不同的是有些布料做成了內衣,有些做成了外套,有些則成了邊角料被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