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魯·紐約往事
馬可魯,1954年出生于上海,1960 年隨父親移居北京,無名畫會主要成員之一。1988年到達紐約,次年進入紐約州立大學(xué)帝國學(xué)院藝術(shù)系,隨后定居于此,2006年遷回北京。
五 國事與家事
JOHN 來到我工作室的時候,我將四尺的宣紙鋪在地上,用大號毛筆試圖整理書寫一些關(guān)于繪畫的認識與要義,他想知道我正在干什么,我結(jié)結(jié)巴巴的用英語向他翻譯過去。而畫布涂好了底子釘在墻上已數(shù)日,我遲遲動不起手來。我拾起舊日的行當,涂抹幾幅風景,擺在地上或靠在墻邊。JOHN看過我多年的繪畫過程的資料,始終沒幾句話,我對他陳述了遲遲沒有動手的原因,他才開口對我說:“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是你國家的事,而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是直接關(guān)于我的家庭、親人”。我才得知他于1964年到美國之前,一場車禍使他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他對我說:“我那時沒有別的選擇,只有畫畫兒。你是個非常好的藝術(shù)家,你是知道的?!彼钢鴫ι系膸追L景說:“那不是你真正的藝術(shù),你需要點伏特加,然后把顏料扔到畫布上去,開始干吧!”他說完便告辭了。我似乎正需要這樣的PUSH,背上挨了重重的一擊后,當晚,我的許多寬寬的刷子開始動作起來。我很感激JOHN,當時五個老師輪番走訪工作室,JOHN到我這里來要勤一些,但我始終沒有見過他的作品,只是直覺上感到很親近。我那時對抽象繪畫的理解和實踐僅限于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諸位美國大師,加之對于中國書法、水墨、意向,與老莊哲學(xué)影響的混合物。在國內(nèi)一張繪畫的時間往往個把小時,三筆兩筆的揮就,好處是筆法,筆力與簡潔的構(gòu)圖,即時的未完成性。
但我對自己的不滿意在于我不愿意被局部的得失或繪畫的偶然性左右。換句話說,繪畫過程失之簡單。自從我第一次看到紐約-北京紙上作品展上那些美國藝術(shù)家的樸素素描與油畫,自從我看到歐美博物館中當時那些畫家的原作,無論是弗蘭克·克萊因、馬克·羅斯科、還是德·庫寧,以為那里面有著某種即形而上而又真實存在、深厚的、合乎語言邏輯的、非常明確的東西,羅伯特·馬澤威爾的作品中的設(shè)計成分的意向構(gòu)圖、邏輯的斟酌, 使我意識到思想的過程與繪畫的過程是有著雙重的深度才行。
自然而然,這個時期我有意避開中國文化中過多的意象成分,在畫布上不斷的改動、復(fù)遮、去除,注意保留不斷繪畫過程的痕跡。這段時間的失望、憂慮、憤怒的情緒通過激烈的繪畫行為被釋放了出來,我常常天亮才睡,省去早飯,中午和下午都關(guān)在木屋里讀書或聽交響樂,晚上去畫室,一直工作到早晨三四點鐘。我把當時的素描稿貼到畫布上,或蘸滿顏料的麻繩固定到畫布上,或把繪畫做成裝置,很多過程的重疊,很多不確定元素與可能性,駐校藝術(shù)家朱迪·瑞夫卡介紹給我一種皂化臘,是油畫的媒介物,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控制色彩的透明度,保留厚重的肌里與層次之間工作過程的痕跡,(這種材料實際上也成為我在1993年之后十幾年用中國古代繪畫作為我的畫面圖式的多件系列作品的主要材料)黑人藝術(shù)家賈克伯·勞倫斯來到我的工作室,建議我“畫面盡量謹慎,避免大面積的使用白色”,馬哲瑞·波特諾在JOHN的鼓勵下來到我的工作室說:“聽說你完成了一批非常棒的作品,希望你自己認識到”。
JOHN還是常常到我的工作室來,鼓勵我去讀碩士,JOHN說:“把家人接來吧,這樣你才能真正開始作畫”我對我的繪畫并不滿意,我不喜歡里面仍是過分的情緒化與意象化的圖式。我總覺得那些大師的作品肯定有一種更可稱之為熱情與理性、智慧和邏輯的東西,一種更被玩味的東西。接下來,學(xué)校為我近期的作品辦一次講座與演示。我把幾幅作品搬到臺上,聽眾有七八十人,輪到即興回答任何問題,我回答并闡述了產(chǎn)生這批作品的緣由與過程。顯然我干的還可以,臺下滿意的反映是認真的。
JOHN那時的妻子曼默瑞和的孩子們一同住在學(xué)校里,曼默瑞執(zhí)教于耶魯大學(xué)的瓦薩學(xué)院,一口澳洲口音的英語,是典型的精英知識份子。講座結(jié)束后她誠懇的要求我把作品依次擺放到會議廳的最后面,曼默瑞問為什么總是采用兩塊畫布拼接?這是我通常的做法,我也常常問自己為什么,其中必然有某種心理的深層原因,但我知道這套作品中充滿沖突、分裂與死亡的氣息。我在解釋我畫面中沖突感時談到建設(shè)與毀滅的關(guān)系,分裂與重組的過程,竟沒有注意到曼默瑞情緒激動,眼眶充滿淚水,在一旁的香港女畫家施運問到:“曼默瑞,你怎么了?”她低頭說了一聲:“真對不起”,她匆匆離開了,這使我至今充滿疑問。
我第一次見到JOHN的作品,是學(xué)校結(jié)束后的開放工作室,JOHN的工作室大約100平米左右,四五幅兩三米大的作品靠在墻上,作品中有某種符號化的圖形,充滿繪畫性的粗大用筆及抽象化的空間構(gòu)成,處處能看出作為一個畫家對繪畫語言掌握的確切,從畫面每一局部的銜接,大面積色彩斑斕的覆蓋,畫面筆法的跌宕,我從站立在他作品前那一刻,便感覺到他畫面?zhèn)鬟f出的巨大信息量,我意識到這是一個畫家中的畫家。
六 Jhon Walker
JHON,1939年出生于英國的伯明罕,十四歲進入伯明罕藝術(shù)學(xué)校。在那里他幸運的遇到了偉大的老師——藝術(shù)家吉爾伯特·梅森。當沃克1967年開始在倫敦展出他的作品時,倫敦藝術(shù)界充滿激情、喧囂,野心與成功的時代似乎已接近尾聲。但五年之后,沃克的作品被選入了威尼斯雙年展的英國館。那時他的作品介乎于抽象與新具象之間。畫面被圓形、扇形、三角幾何形體切割,以此出現(xiàn)的畫面空間層次給予尋找并訓(xùn)練他駕馭所有基本繪畫元素的能力。七十年代初,他移居美國,并開始在紐約展出作品,八十年代起他反復(fù)運用受到委拉斯貴支的“布里達的受降”啟示的圖式,并使之成為賦有象征性圖形的抽象化載體,這一“物體、形式、空間”的變幻,為沃克的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的作品提供了巨大而又神秘的心理指向的意義。
JOHN 的父親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沃克對于那次戰(zhàn)爭的了解是通過他父親的親歷的敘述,他整個家族在一九一六年七月一日在蘇麥的一次戰(zhàn)役中便喪生了十一個人,他的父親受了輕傷,但在一年以后的一場戰(zhàn)斗中被彈片擊中幾乎喪命,被送回家鄉(xiāng)。當沃克少年時,他的父親便對他講述了那次異常殘酷的戰(zhàn)爭浩劫的經(jīng)歷,沃克日后又大量學(xué)習了關(guān)于那場戰(zhàn)爭的圖片、小說、影象和詩歌。此后在他的一系列石版畫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的是充滿象征意義的受傷士兵、頭顱骨或羊的顱骨。他聲稱這個時期的繪畫是“與父親的一系列交談”。JOHN的抽象繪畫講究技巧,及抽象化的畫面空間,畫面每一部分的銜接,大面積的色彩斑駁的覆蓋,畫面書寫筆法的跌蕩起伏的節(jié)奏,文化閱讀的痕跡,使之蘊含巨大的信息量。他是訓(xùn)練有素,功底深厚的來自有著五百年繪畫傳統(tǒng)的歐洲畫家中的畫家。這又使他和菲利普·迦斯頓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孤獨而深刻,浪漫與落寞,是憤怒的靈魂的投射,是關(guān)于死亡與受傷害人們的宿命。他的這段時間,畫中的物體經(jīng)常帶有具體的象征意義、符號,與舊約全書中預(yù)言般的,抑或關(guān)于終極真理的文字。 他收藏有大量的大洋洲土著民居的飾物,飾有圖騰的門楣、物件。表面經(jīng)歲月侵蝕,原本深深的褐紅色加上白堊粉刺眼的反差,那些神秘的文飾和祭拜圖騰的色澤、肌理,恰恰成為他繪畫中神秘力量的來源。他巧妙的將另一種文化銜接到歐洲文化之中,他運用這些圖騰、咒語。與他畫中怪異的形體與魔幻般的空間光線結(jié)合,使他的繪畫產(chǎn)生苦澀而堅毅的力量和整個人類及個人的悲劇經(jīng)驗,跨越之后恪守于繪畫本體的佐證。
九十年代后期他搬去了波士頓附近,麻省學(xué)院教書。他買下一個小島,他熱愛自然并面對自然繪畫,在藝術(shù)的哲學(xué)與主義風云變幻的藝術(shù)界而安然自立與一切之外,他重在林邊支起畫架,一幅幅的大畫布平躺在草地上,他常常一天之中在幾塊畫布之間搏斗,像一個勇士。兩千零五年,他在這個小島上,面對朝暮交替與四時之分,同一片景色,同一片流過的海水。他用小于一本書的博彩卡紙板作畫。一百幅抽象寫生油畫,揮灑自由,波濤涌動的驚懼與無常,風云氣象的凜冽,日出日落的輝光。都被他非常抽象的具體化,具體到每一個筆觸的游走、皴擦、揮灑、銜接與肆意涂抹。這批作品在他年近七十的時候重帶給他單純的快樂,充滿了抽象繪畫語言的意外與靈性,尤其是只有面對自然寫生時才能獲得的異常清新的感覺。
對于JOHN 的繪畫,藝術(shù)批評家道爾·阿士頓這樣寫到:我完全可以想象將來的專家們將思考與審視JOHN WALKER早期繪畫中圖像的來源,從舊約全書到大洋洲的圖騰,或關(guān)于沃克的藏品、著作,與藝術(shù)影響基礎(chǔ)之上的所有的附加注腳。我假設(shè)所有詳盡的資料將會提供正確的引導(dǎo),即關(guān)于如何從文化角度閱讀他的繪畫。但是最重要的是永遠要記住 JOHN WALKER 繪畫中的視覺沖擊力。畫家繪畫語言的第一位是永久的屬性。這又是如此之難的轉(zhuǎn)換為文字;無論何物、何地、與何種存在是如何重要的影響著他繪畫的過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一個復(fù)活節(jié),我們?nèi)野菰L了他在紐約上州的哈德遜河邊的家,那時他為全家購置了很大的一座別墅,屋前草坡一直向下延伸到河邊,他帶我們參觀了草坡右側(cè)新蓋的書房。他告訴我他要在水邊蓋一座素描工作室。當我們穿過坡岸上粗壯的樹木,來到水邊,JOHN 撿起一根樹杈作為手杖,指向水邊,河邊的木樁上拴著一條木船。哈德遜河面寬廣,他告訴我他的兄弟到過中國,曾隨著英國的軍艦到了重慶。他問我揚子江的水面是否也有這么寬。(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