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廣東省衛(wèi)計委通報該省登革熱疫情,全省10月9日新增登革熱病例1412例。截至10月10日零時,今年廣東省共有20個地級市報告登革熱病例累計27,539例,較去年同期(1018例)上升2610.51%。累計報告死亡病例6例,其中,廣州5例,佛山1例。
什么是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被列為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登革熱被全球視為最嚴重的病媒傳染病,它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潛伏期一般為3~14天,通常不會通過呼吸道或者親密接觸在人際間傳播。
登革熱緣何死灰復燃
這種疾病廣泛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輸入性病例仍然是中國登革熱的主要原因。2014年中國登革熱疫情較往年出現(xiàn)地早而且較為嚴重。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人員的來往越來越頻繁,2014年部分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明顯上升,導致中國的輸入性病例有所增加,在上述蚊蟲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區(qū)容易引起疾病的傳播和擴散。
二是2014年南方的一些省份天氣較熱,雨水較多,適宜上述蚊蟲的生長,上述蚊蟲的密度明顯升高。
三是登革熱的傳染源是登革熱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登革熱病毒感染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及帶毒的媒介伊蚊,疫情高發(fā)地區(qū)傳染源持續(xù)大量存在。并且,登革熱患者大多數(shù)癥狀輕,部分患者因認識不夠而未及時就診,導致疫情傳播擴散的風險進一步提高。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研究人員表示,蚊子的活動和溫度密切相關,登革熱的媒介是伊蚊,溫度低了以后蚊子活動減少,也不容易傳染疾病了,但是,2014年中國南方氣溫偏高,雨水較多,蚊蟲滋生也多,導致爆發(fā)了這次較大的疫情。國家衛(wèi)計委和國家疾控中心各個部門都在以廣東為重點進行登革熱的防控工作。
登革熱是如何在人群中傳播的?
當蚊子叮咬病人或隱性感染者后,病毒進入蚊體內,隨后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后即具有傳染性。具有傳染性的蚊子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造成感染患病。蚊子可終生攜帶和傳播病毒。
在我國,傳播登革熱的主要媒介蚊蟲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伊蚊體色為黑色,頭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銀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稱“花斑蚊”。
人類對登革熱普遍易感。在流行季節(jié),從非流行地區(qū)進入流行地區(qū)的人容易受到感染,如到東南亞等地旅游、探親、勞務、經商者。登革熱病毒分為4型(Ⅰ、Ⅱ、Ⅲ、Ⅳ)。感染登革熱后對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維持多年;但患過由某一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熱,還可以感染另一型病毒。
登革熱的癥狀
登革熱的前期癥狀和感冒相似,很多患者把其當作感冒來治療,這樣,不僅耽誤了時間,更加重了病情。登革熱臨床上分輕型、典型和重型。輕型登革熱并不可怕,但重型登革熱卻是一個恐怖的殺手,病死率達90%以上。
登革熱的前期癥狀首先是發(fā)熱,通常起病急驟,同時伴有頭痛,以及背部、骨、肌肉及關節(jié)痛,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和便秘等癥狀。3~5天就開始出現(xiàn)皮疹、顏面潮紅、結膜充血及淺表淋巴結腫大。早期登革熱病人全身肌肉非常酸痛,輕微的觸碰也會造成巨大的疼痛。如早期登革熱病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就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出血癥狀。重型登革熱可在上述表現(xiàn)基礎上突然加重,出現(xiàn)腦膜炎、中樞性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等征象。
如何預防蚊子叮咬
到登革熱流行區(qū)旅游或生活,應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并于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上蚊蟲驅避藥物。夏秋季到東南亞旅游時,需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做好防蚊叮咬的個人保護措施。旅游后半個月內如出現(xiàn)發(fā)熱,應盡早就醫(yī)治療,并向醫(yī)生說明旅行史。
如果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應掛蚊帳或防蚊網。使用家用殺蟲劑殺滅蚊蟲時,應遵照包裝指示使用適當?shù)姆萘?。切勿向運作中的電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噴射殺蟲劑,以免發(fā)生爆炸。避免在“花斑蚊”出沒頻繁的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防止積水,清除伊蚊孳生地,盡量避免用清水養(yǎng)殖植物。對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換水一次,勿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把所有用過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桶內。將貯水容器、水井及貯水池加蓋。所有渠道要保持暢通,將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積水。
新技術可讓蚊蟲不育,未來有望不再感染登革熱
瘧疾、登革熱等許多疾病都是蚊媒傳染病,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國際上一些科研人員正在開發(fā)新技術讓蚊蟲不育,來消滅或控制蚊蟲數(shù)量,從而達到疫病防控的目的。
正在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訪問的密歇根州立大學和中山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lián)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向蚊子體內注入一種細菌,成功讓蚊子不育。
奚志勇團隊將一種沃爾巴克氏菌注入蚊子體內,并建立穩(wěn)定的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蚊株。感染了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與自然界的雌蚊交配后,所產的卵不能發(fā)育,無法繁育下一代。因此,通過大量釋放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與外界雌蚊交配,就能使蚊子種群數(shù)量明顯下降甚至在局部地區(qū)被消除,而雄蟲本身不會傳播疾病。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雌蚊感染了沃爾巴克氏菌后,登革熱病毒就無法在其體內發(fā)展和傳播。沃爾巴克氏菌就如同“疫苗”一樣阻隔了病毒,使得這些蚊子無法把登革熱病毒傳染給人類。目前,這項技術已在廣州市選擇了3個野外試驗點,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可有力幫助當?shù)胤揽氐歉餆帷?/p>
編輯/清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