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蘭蘭
(安徽公安職業(yè)學院政治部,安徽 合肥 230039)
隨著主導警務機制改革的和諧警民關系建設在實踐中不斷推進, 警察與媒體研究正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研究板塊, 引發(fā)警學界及眾多公安工作實踐者的廣泛關注和探討熱情。 譬如,國內頗具影響力的警察公共關系國際論壇早在2006 年舉辦第三屆時,就以“警察與媒體”為主題,倡導構建公安機關與媒體的良性互動機制。[1]2013 年該論壇以警察形象危機管理為主題,再次圍繞警媒關系管理、形象危機管理等話題展開探討。 媒介化社會中,警察與媒體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 在警民溝通方面,媒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承擔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而現(xiàn)代社會中的警民溝通雖然可以通過基層民警走家串戶的方式,但就整個社會面的溝通而言,非靠媒體不可。[2]
媒體具有雙重性, 它既是掌握著大規(guī)模信息傳播工具的公關對象, 又是要求知情權的公眾的特殊代表。 通過發(fā)揮政治監(jiān)督功能,媒體關注引發(fā)的社會輿論對公安機關和公安工作起著鞭策、 激勵和推動作用,然而,媒體對涉警案(事)件的片面、失實甚至歪曲事實等報道, 也造成了不容忽視的負面社會效應。 后者就是當下警媒關系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
受眾通過媒體上的涉警報道獲得有關新聞事實的信息,由此形成對警察形象及公安機關的認識。 但是,這樣一種傳播機制卻不能保證客觀性和真實性。社會學者伯納·羅胥克指出, 新聞具有雙重的本質,它既是一種社會產(chǎn)物(social product),新聞內容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 又是一項組織性產(chǎn)物(organizational product),是專業(yè)組織制造出來的成果。[3]英國警媒研究的結論提供了一條新聞生產(chǎn)社會性相對中觀的解釋途徑,研究者認為,媒體報道中的警務和警察形象雖不脫離,但也沒有反映警務的真實性,這一形象是根據(jù)媒體業(yè)的組織要求、 創(chuàng)造性人員與觀眾的意識框架, 以及不斷平衡政治與經(jīng)濟第三方面建立起來的。[4]從文化研究的微觀視角來看,這種社會性是文化傳統(tǒng)和象征表達系統(tǒng)在專業(yè)規(guī)范與新聞價值觀中的滲透, 體現(xiàn)在新聞報道作為一種敘述形式所包含的價值觀念。[5]新聞從業(yè)者在實踐中體現(xiàn)出的職業(yè)意識即對新聞價值的認定和新聞采編的范式?jīng)Q定了“價值中立”,只是新聞專業(yè)主義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因此,和諧警媒關系的構建不能將媒體拒之門外,更不能寄希望于媒體報道始終保持客觀、 公正的主觀想象中。
本文選擇安徽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第一時間》涉警報道為考察對象,基于兩個原因:第一,《第一時間》 是安徽電視臺最具社會影響力的一檔新聞資訊欄目, 在全國現(xiàn)有民生新聞欄目中屬于開辦最早的一批,也是運營、發(fā)展較為成功的一例。 自2003 年7月創(chuàng)辦, 連續(xù)五年穩(wěn)居合肥地區(qū)所有可視頻道收視率、市場份額第一。[6]目前,欄目收視率突破30%,市場份額突破60%。①數(shù)據(jù)來源安徽電視臺經(jīng)濟中心?!兜谝粫r間》立足本土化,以民生新聞主打, 是近年來國內大時段城市民生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的一個鮮活樣本,深受市民喜愛和信賴。 “一有事,市民就會先打電話給《第一時間》。 有時候《第一時間》沒打到,警車來了,他們還說:不要忙,《第一時間》還沒到呢。 ”[7]《第一時間》為代表的民生新聞報道常常是引發(fā)警察公關危機的源頭。 因此,《第一時間》具有的社會影響力亦是不可小覷的輿論導向力,是安徽省各級公安機關重要的媒體公關對象之一。第二,涉警新聞在《第一時間》中高頻率出現(xiàn)。 據(jù)統(tǒng)計,僅2014 年5 月《第一時間》涉警報道就有89 條,平均每天將近3 條。②依據(jù)5 月份《第一時間》欄目共31 期報道統(tǒng)計得出.可見,《第一時間》的民生新聞報道與警方的關聯(lián)度較大。 面對日益復雜的輿論環(huán)境,為樹立良好警察形象,建立和諧警媒關系,有效引導輿論,輿情的分析、預警和處置必須從這些單純的數(shù)字統(tǒng)計走向對問題根源的剖析, 特別是涉警負面報道。2014 年5 月19 日和5 月20 日,《第一時間》欄目對“警察停車不給錢,小區(qū)車庫看門的老人要存車費被毆”新聞進行了追蹤報道。 5 月19 日凌晨,看車老人計某因索要業(yè)主郭某的私家車存車費, 與身為警察身份的郭某發(fā)生了言語和肢體沖突, 雙方均不同程度受傷。 小區(qū)物業(yè)為計某叫來救護車后,隨即撥打了報警電話和《第一時間》欄目熱線。 記者介入后發(fā)現(xiàn), 該小區(qū)內還有一輛停放一年之久的警用巡邏車也未交存車費。 類似警民沖突或警民矛盾的新聞主題占《第一時間》涉警負面報道量72.6%,而市民爆料也占據(jù)其91.7%的新聞來源。③數(shù)據(jù)來源安徽電視臺《第一時間》采編部。“存車費糾紛”正是其中頗具典型意義的個案,厘清報道思維,解讀報道意識能為理解和把握新聞報道如何影響受眾對警察與公安機關的認知, 進而針對性地找到警媒關系建設策略提供有益的啟示。
報道意識是新聞從業(yè)者價值觀念的投射, 直接體現(xiàn)于新聞文本的立意和邏輯中。 依據(jù)相關研究文獻,結合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對“存車費糾紛”報道意識的分析,從主題選擇和文本特征兩個方面入手。
1.關注弱勢群體
《第一時間》對各類弱勢群體的關注是該欄目尋求新聞報道民生表達的一條途徑。 在對 “存車費糾紛”事件的主題選擇上,《第一時間》一如既往地關注了弱勢的個體。
不過,媒介化時代的新聞媒體,一方面有它的新聞原則,是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另一方面,又是唯利是圖者,這個“利”體現(xiàn)在兩個需求點和四個興奮點上。 即災難性事件、戲劇性沖突、變化和反差、敏感人與地。[8]報道中我們看到,《第一時間》對弱勢群體中一員“受傷的看車老人”的關注是與通過“四個興奮點”建構的新聞價值息息相關的,也就是說,《第一時間》關注弱勢群體并不完全出于“民生”的考慮,新聞的社會生產(chǎn)性決定其關注動機的復雜性。 為直觀起見,本文列出了該報道“四個興奮點”的具體內容(見下表)。
?
這種對弱勢個體的關注強化了新聞話語中的“弱勢——強勢”的語境。 但是當時關于“存車費糾紛”的事實真相尚未調查清楚,報道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似乎是《第一時間》的欄目慣性,主題先行的意識比較明顯。
2.報道涉及的制度因素
在關注弱勢群體的報道框架下, 進一步挖掘分析深層次原因, 即記者眼中的公安機關制度建設和隊伍管理問題,是“存車費糾紛”報道又一重要的選擇主題。 分析焦點集中在兩個具體問題上:一是警用巡邏車費非公務原因停在小區(qū)車庫里是否可以不繳費,這種行為究竟被規(guī)定允許還是濫用職權;二是處警警員可能恃強凌弱, 在處理事件過程中可能利用職權包庇同為警察身份的當事人郭某。 這兩個問題隨著記者的采訪交叉呈現(xiàn),也明確以“警察存車不繳費”的分標題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下方,引導著公眾對事件的認知。
3.發(fā)揮和展示媒體的“第三種權力”
卡爾·馬克思認為在管理機構和被管理者之間存在著“第三種權力”,媒介化時代的“第三種權力”就是媒體的代名詞。[9]在“存車費糾紛”報道中,《第一時間》在分析矛盾之后,發(fā)出“誰該送老人上醫(yī)院”的疑問并展開記者采訪調查, 主持人也在整個節(jié)目播出過程不斷地發(fā)表針對警察一方尖刻的負面評論, 該報道邀請觀眾通過發(fā)送手機短信即時參與評論,在繼后的其他報道中,主持人對短信內容進行述評。 《第一時間》著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公共的話語空間,讓公眾對他們關心的問題給出評判, 做出公正客觀的報道姿態(tài), 試圖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權力力量,挑戰(zhàn)來自處警警察(管理機構)的權力意識,維護處于服從和被動地位的受傷老人及其所在的物業(yè)公司(被管理者),將“存車費糾紛”事件政治化。
1.報道類型
“存車費糾紛” 報道很難歸納進傳統(tǒng)的新聞類別,它是一種雜糅,既提供信息,又進行價值導向并制造輿論,目的是為了盡可能滿足受眾需求,持續(xù)強化受眾關注度, 并把欄目設置的議題轉變成受眾的議題。
《第一時間》對“存車費糾紛”進行了連續(xù)報道,從報道時長和內容來看,“存車費糾紛” 有一定的向深度方面分析的傾向。 深度報道因為需要通過運用綜合分析、解釋、預測等辦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fā)展趨勢等多方面,對事物予以立體性報道,[10]因而占用時間更長。 該報道所用時長20 分07 秒, 占一期總時長四分之一之多, 可見《第一時間》予以該事實新聞價值的認可程度。
2.文本結構
斯圖亞特·霍爾在《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一書中論述,在某種程度上,各種人、物及事的意義來自于我們帶給它們的解釋框架。[11]解釋框架是我們對客觀事實進行再現(xiàn)的一種結構方式。 “存車費糾紛”報道的文本結構,即事實呈現(xiàn)(小區(qū)物業(yè)公司一名老年工作人員被打,躺在救護車中)——起因調查(因向警察身份的業(yè)主索要警用巡邏車停車費,被該業(yè)主毆打)——矛盾分析(質疑是否有相關規(guī)定允許警察停車不收費)——人性關懷(受傷老人是否能夠都得到及時救治,病情如何)——權力監(jiān)督(誰承擔起這起糾紛的責任,派出所是否能公正處理)。 《第一時間》旨在把記者、編輯和主持人對事實本質的認識通過對這樣的文本結構的搭建和對事件發(fā)展內在邏輯的演示,達到引導觀眾思考和判斷的目的。 就這一點而言, 它與央視新聞評論部對深度報道欄目的風格定位相吻合。 記者在探求“存車費問題”和“看車老人受傷”因果聯(lián)系和質疑“警用車輛是否可以長期停放在小區(qū)車庫”和“是否不需要繳存車費”時,體現(xiàn)的邏輯關聯(lián)較容易展示出新聞從業(yè)者具有駕馭事實的廣闊視野和更高思維,贏得觀眾的信任和好感。 從形式編排上來說, 雖然主持人評論是電視畫面間的轉場,但另一方面,這種主觀見解也提供了超越事實信息層面的價值判斷, 使受眾對媒體呈現(xiàn)的事實和意義同步接收,使新聞價值達到增值的效果。 觀眾短信互動穿插其中,滿足了受眾在獲知新聞、形成見解后情緒宣泄的需要, 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民主參與的機會,充分體現(xiàn)民生新聞的公共性。
3.語言特點
“存車費糾紛” 報道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媒介立場為標準對事實加以選擇、渲染;客觀事實讓位于主觀評論。
在某種程度上, 我們給予事物意義是憑借我們表征它們的方法:我們所用的有關它們的語詞,所講的有關它們的故事,所制造的有關它們的形象,所產(chǎn)生的與它們相關的情緒。[11]民生新聞不無例外地通過制造詞語、故事、形象和情緒來引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 比如,鏡頭語言的運用給予了弱勢一方更多的觀照, 計某躺在救護車上呻吟的畫面在報道中出現(xiàn)了12 次,累計時長1 分11 秒;計某在小區(qū)物業(yè)公司簡陋的住處出現(xiàn)了3 次, 累計時長7 秒; 計某的早餐(稀飯和咸菜)特寫出現(xiàn)了3 次,累計時長7 秒。 對當事人雙方的稱謂、情況介紹,報道語言表現(xiàn)出強烈的對比。①時長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源于“存車費糾紛”新聞報道。比如,稱呼計某為“計XX 老人”、“老計”和“老人”,語言親切,如與鄰里嘮家常;說計某微薄的存車費收入維持生計,卻工作盡職盡責,而郭某身為國家公職人員,“有輛私家車”,警用巡邏車卻“停了一年也沒交錢”,渲染了當事人雙方身份和地位的反差,容易造成受眾對警察一方的仇視心理。
盡管主持人宣稱,“這個事情還沒有調查清楚之前,不能妄加結論,”然而,在具體報道中,卻置這一核心事實于不顧,對警察一方的負面評論,頗有媒介審判的意味。 報道播出后,觀眾發(fā)來的互動短信一千余條, 主持人選擇讀播的16 條信息中11 條是對警察的負面評價,其余5 條信息的觀點保持中立,這顯然是迎合媒介價值取向作出的選擇,容易對觀眾造成認知誤導。①觀眾短信來源于“存車費糾紛”新聞的報道原文。在對觀眾短消息的述評中,主持人甚至說出調侃的串詞,②在讀完這條(“這不管怎么樣,你也不該打那位爺爺,你這樣不怕你的孩子說爸爸是個愛欺負老爺爺?shù)木靻幔?”)觀眾短信后,主持人評論:“哎,這個觀眾還挺逗! ”這種新聞語言的娛樂化傾向在強調報道的貼近性和人情味同時, 消解了輿論監(jiān)督的嚴肅性,誘導受眾持娛樂心態(tài)發(fā)表涉警言論。
通過對“存車費糾紛”報道意識的個案解讀,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一時間》 作為當今市場化新聞欄目的一個縮影,它既希望彰顯輿論監(jiān)督的公共權力,又因激烈的行業(yè)競爭而追求電視新聞市場的收視率和廣告份額,以滿足企業(yè)化經(jīng)營模式對利潤最大化的需求。因而,在政治屬性和經(jīng)濟屬性的雙重驅動下,我們看到, 它對涉警負面新聞的報道中, 存在一種報道范式——關于警察及公安機關媒介形象的建構模式。形式上,它謹遵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體現(xiàn)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特點,而在內容上,它用報道者的自我意識和個人價值消解新聞專業(yè)主義,規(guī)制受眾的解讀思維,制造著警察及公安機關的形象危機。
公安機關肩負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使命,從幫扶群眾、化解矛盾糾紛,到整治治安隱患、攻克大案要案等一系列工作, 無一不需要得到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良好的警察形象是維系警民關系的橋梁,是充分高效履行公安機關打擊、服務和管理職能,提高公信力的保證。 因此,期望媒體大力宣傳警界典型人物、 典型事跡, 在群眾中樹立警方親民、為民、利民的良好形象,創(chuàng)造和諧的執(zhí)法輿論環(huán)境,是警察的利益訴求。
職業(yè)意識的差異使警媒雙方在傳播怎樣的警察形象問題上產(chǎn)生了沖突。 需要指出的是,當下輿情環(huán)境的變化亟待公安機關打破傳統(tǒng)的宣傳模式, 那種抓住主流媒體, 就能有效影響輿論的傳播意識值得商榷。 “去中心化”是媒介化時代主流媒體影響力消弭的一個顯著特征, 主流新聞欄目一統(tǒng)天下的生態(tài)格局因媒體運作機制的變化以及傳播技術的發(fā)展被打破, 市場化新聞欄目往往成為引領輿論的旗幟。[12]在這種輿論環(huán)境下,正面宣介的傳播效度減低,被負面解讀、庸俗化理解的可能性加大。 因此,在允許警媒雙方職業(yè)意識的存異前提下, 公安機關有必要重視與《第一時間》這樣的市場化新聞欄目的溝通交流,以對涉警負面報道“零容忍”③“零容忍”是美國紐約警察局早在20 世紀90 年代倡導的一項政策,核心意思是要對各種反社會的行為和犯罪采取嚴厲打擊的態(tài)度,其中包括對輕微違法犯罪行為也要毫不猶豫、決不妥協(xié)地進行徹底的斗爭。 此處借用“零容忍”一詞,旨在強調對于媒體中出現(xiàn)的涉警負面報道都應該引起警方的警覺并采取應對措施,哪怕是并不嚴重的負面報道。的態(tài)度,客觀審視自我,趨利避害,因勢利導,形成理性有序、良性互動的警媒關系,在沖突中求同,最大限度地避免自身的形象危機。
警媒關系作為警察公共關系實務的一部分,其建構也應在公共關系學的研究范疇——“傳播”和“管理”的兩個維度內展開。 在和諧警媒關系意義上,“傳播”指的是警方要重點研究提高與媒體從業(yè)者在信息交流、意義溝通和態(tài)度勸說上的公關能力。 “管理”指的是警方要與媒體共同探索、建立健全互動雙贏的信息傳播管理機制,從而突破職業(yè)意識的差異,形成警媒關系動態(tài)的制衡。
1. 以警察文化建設推動警察內部公共關系實踐的發(fā)展
“存車費糾紛”報道中涉及記者與三位警察的采訪對話,分別是處境警員、警察身份的一方當事人和處警派出所所長, 三位警察的語言和儀態(tài)舉止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是否有能力積極應對、 處理緩解報道帶來的警察形象危機, 使公安機關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度過這次危機。 但是,前兩位警察在面對記者采訪時,出現(xiàn)了語言含糊不清、意思表達不明確、說話武斷、舉止輕薄的情況,甚至對有些問題采取回避的消極態(tài)度, 使得警方在整個報道中逐漸喪失話語權。 因此,在批判媒體從業(yè)人員用自我意識和個人價值規(guī)制受眾認知的同時, 也應當承認前兩位警察公關意識的淡薄、應對媒體能力的欠缺、處置自身形象危機方式的不當對報道傾向是存在一定影響的。
由此可見, 制度建設不可能是和諧警媒關系構建的全部內容,每一位警察都必須具備“一崗雙責”④警察公共關系研究視野中的“一崗雙責”意味著每一位警察在本職工作以外,還應承擔起警民關系聯(lián)絡員的職責.的責任意識和行為能力, 而這種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健康的警察文化建設為基礎。 警察文化是警察群體長期在警務工作中形成的, 持久影響警察行為的警察思想與警察意識、 警察價值評價以及警察共同心理特征的總和,是增強警察內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的警察意識形態(tài)。[13]所以,以推動包括警媒關系在內的警察公共關系實踐發(fā)展為目的的警察文化建設,是注重培養(yǎng)警察正確的價值觀、職業(yè)精神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與媒體交往中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表達的能力和水平。
2. 以信息傳播管理機制建設促進警媒關系和諧發(fā)展
“存車費糾紛”新聞線索來自于群眾,而且是在事件發(fā)生后, 小區(qū)所在轄區(qū)的民警已趕到現(xiàn)場進行處理時的情況下,小區(qū)物業(yè)公司員工向《第一時間》電話報料的。 這樣的涉警負面新聞,通過有效的信息傳播管理機制, 公安機關是可以對它的傳播效果加以控制的。 控制不是一個負面詞匯,“傳播如失去適當?shù)挠幸娴目刂埔彩遣豢上胂蟮摹?在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控制也就沒有自由。 ‘大量存在’且又‘毫無例外’, 就說明新聞事業(yè)中存在社會控制絕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其他原因。”[14]事實上,新聞媒體發(fā)揮的權利監(jiān)督作用被公眾看重。 在公眾意識中,他們認為《第一時間》可以對處警警察可能出現(xiàn)的偏袒行為進行有效監(jiān)督。 從這個角度看,媒體的話語權似乎比公安機關的公信力更能取信于公眾, 這正說明了警察公關活動有可能把《第一時間》作為一股重要的依賴力量。 比如,建立新聞報料反饋核實機制不失為一個有益的嘗試。 大量的《第一時間》觀眾線人受制于較低的文化水平和知識層次, 對于涉警負面新聞的真實性不具備分析判斷能力, 也是造成媒體報道失實的原因之一。 所以,建立新聞報料反饋核實機制首先要樹立尊重媒體采訪報道權的意識, 在確有其事的情況下,保證向媒體提供權威信息,奠定警媒合作的基礎;其次要實行新聞處置值班制度,確立新聞聯(lián)絡人,隨時接受新聞報料核實。 新聞報料反饋核實中, 警方的坦誠態(tài)度和權威信息有助于引導媒體理性把握報道的全面性和真實性, 而警方也能有效地截堵可能有損公安機關形象的涉警負面新聞。不論是否為追蹤報道,涉警負面新聞一旦播出,警方應立即啟動新聞應急處置工作預案, 收集整合相關信息、聯(lián)絡媒體并發(fā)布相關消息、引導協(xié)調記者采訪等一系列活動要有序展開, 目的在于掌控消息傳播源,消除信息流傳播的不對稱性,保證與媒體進行溝通的信息渠道暢通無阻, 使警方的意思表示準確無誤地到達媒體和公眾那里,為挽回、重塑警察形象贏得他們的支持。
[1] 第三屆警察公共關系國際論壇組委會. 警察與媒體——第三屆警察公共關系國際論壇文集[C].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1.
[2] 趙蕾,馬昌博.警察與媒體要以真誠換真誠[N].南方周末,2007-01-05.
[3] 伯納·羅胥克.制作新聞[M].姜雪影,譯.臺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4:13-14.
[4] 羅伯特·雷納.警察與政治[M].繼蒼,朱俊瑞,譯.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8:161.
[5] 潘忠黨.“補償網(wǎng)絡”:走入傳播社會學視野的概念[J].國際新聞界,1997,(3):21.
[6] 張舒.尋求主旋律的民生表達——安徽經(jīng)視《第一時間》為例.http://news.xinhuanet.com.
[7] 朱天,李其名.與百姓一起 與生活同步——由安徽經(jīng)濟生活頻道《第一時間》欄目說起[J].青年記者.2004,(6):11.
[8] 武和平.因勢利導,迎接挑戰(zhàn)——新的輿情形勢下公安發(fā)言人工作初探M//武和平,陸紅燕.全國公安機關新聞發(fā)言人工作讀本. 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153.
[9] 展江. 部分高官為何鐘情 “第三種權力”[N]. 南方周末,2009-03-19.
[10] 趙紅艷,姜禹,徐峰.論新時期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發(fā)展趨勢.[EB/OL].http://www.hljnews.cn.
[11] 斯圖亞特·霍爾.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
[12] 孫永波.增強輿論引導力,塑造警察新形象,服務和諧社會建設大局M//武和平,陸紅燕.全國公安機關新聞發(fā)言人工作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28.
[13] 張兆端.中西警察文化觀念發(fā)展述略及其比較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97,(1):104.
[14] 黃旦.新聞傳播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84.